许有壬

许有壬
  • 姓名:许有壬
  • 别名:字可用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彰德汤阴(今河南汤阴)人
  • 出生日期:1286
  • 逝世日期:1364
  • 民族族群:

许有壬(1286~1364),字可用,彰德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年二十授开宁路儒学政,升教授,未上,辟山北廉访司书吏。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延祐六年,除山北廉访司经历。至治元年(1321),迁吏部主事,二年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召拜监察御史。泰定元年(1324),改中书左司员外郎,三年,升右司员外郎。天历三年(1330),擢两淮都转运监司使。至顺二年(1331),召参议中书省事。元统二年(1334),拜中书参知政事。后至元初,因遭忌而归彰德,南游湘、汉间,六年召入中书,仍为参知政事,转中书左丞。至正初,遭诬陷归,六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次年授御史中丞,十三年拜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迁集贤大学士,改枢密副使,复拜中书左丞。十七年致仕,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忠。历仕七朝,近五十年。遇国家大事,他无不尽言,当时权臣恣睢,他绝不取巧回避。诗能反映民生疾苦,如《哀弃儿》、《书所见》。《喜逢口》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一传说故事,对“官家开边”提出异议,这在元诗中不多见。诗多感愤之作,揭傒斯说他“凡志有所不得施,言有所不得行,忧愁感愤,一寓之于酬唱”,这往往表现在一些有关隐居的诗中,如《闲居杂诗四首》,《和傅汝砺寄来韵》(之二)连用典故抒发对遭到排挤的不满之情,清顾嗣立说:“观此等诗,亦可知其不得意之概矣”(《闲居杂诗四首》注)。他多次往返上京,《上京十咏》写少数民族地区特产新奇有趣。晚年在圭塘别墅流连觞咏,多闲适之趣。又善笔札,工辞章,欧阳玄为其文作序,以为雄浑闳隽,涌如层澜。迫而求之,则渊靓深实。叶盛《水东日记》也说他“文章表著一时,有盛名”。他的散文宗宋文传统,亦善词,现存词一百六十馀首,是元代词人中的多产者之一。他学苏、辛,有些词过于直率,缺少形象和意境,晚期词较有情韵。况周颐《蕙风词话》对他的词评价较高,说:“许有壬《圭塘乐府》,元词中上驷也。”著有《圭塘小稿》十三卷、别集二卷、续集一卷,《至正集》八十一卷,前者为作者所自辑,其弟有孚抄录并作序,《至正集》原一百卷,有壬殁后散亡,后复出,尚缺其十九卷,二集相较,大略相同,也互有出入。此外,尚有《圭塘欸乃集》二卷,系有壬及其弟有孚、子桢唱和之诗。生平事迹见《圭塘小稿》续集所载志文、祭文,《(至正)金陵新志》卷六、《元史》卷一八二、《新元史》卷二○八。

许有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三字鉴

三字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蒙学。作品采用三言顺口溜的形式,讲上古至清代的政治历史。作品共四卷,根据历史,有详有略,简明扼要,朗朗上口,人物提挈,事件贯穿,理解拓展,丰富无限,能够让广大蒙童在诵读中学到认字识读和许多历史知识。

行军方便便方

行军方便便方

方书。清罗世瑶辑。三卷。世瑶字白生,新仪(今属湖南) 人。平素搜集良方,以便行军及村野随时应用,故名。系从《良方集要》、《洗冤录》、《武备志》、《便元集》等多种书籍中摘录经验之方而成。全书约三万字。卷上分备豫、杜防二类。备豫中载有可辟谷不饥或充当粮食之方。杜防,以预防疾病方为主,如辟蛊毒、烟瘴、瘟疫、时气等; 卷中分疗伤、愈疾二类。疗伤为治疗金疮、刀伤、折伤、跌仆、汤火伤、咬伤等方。愈疾为治疗臁疮、肺痈、鹤膝风等病方,以内、外、五官科病症为主; 卷下载救解、五绝、中毒、刺入、误吞异物及治马疾等方。方极简便,易于使用。既有预防,也有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咸丰二年 (1852) 刊本,《三三医书》 本。

黄庭内景玉经注

黄庭内景玉经注

金刘处玄注。刘处玄、金时人,北七真之一。述坎离铅汞之术。

唐钟馗平鬼传

唐钟馗平鬼传

清代白话长篇讽谕小说。又名《平鬼传》。八卷十六回。题“东山云中道人编”,作者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年(1785)凤城五云楼藏板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8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古本平话小说集》、1990年辽沈书社“中国神怪小说大系”《荒诞奇书》排印凤城五云楼藏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凤城五云楼藏板本。话说大唐德宗年间,有一名甲进士,姓钟,名馗,字正南,终南山人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因像貌丑陋,未中头名,一怒之间,在金阶上头碰殿柱而死。他的阴魂不散,飘飘荡荡来到幽冥地府,在阎君面前,将他致死的情由,从头至尾诉了一遍。于是钟馗冤魂被阎王封为“平鬼大元帅”,荡平人间诸鬼。

后山诗话

后山诗话

又称《后山居士诗话》或《陈无己诗话》。诗论专著。宋陈师道撰。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别集类中著录《后山集》时称《诗话》一卷,而同书卷二十二文史类下又著录《后山诗话》二卷。一卷本与二卷本无大异。书中对苏轼、黄庭坚的创作俱有不满之词,与陈氏思想、创作倾向不符,且记有陈师道身后之事,故南宋陆游疑非陈氏所作(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其说。但师道的门人魏衍编《后山集》时已提及此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也曾称引。郭绍虞在《宋诗话考》中认为“师道确有诗话”,但“原稿未及刊行,他人得之复加增益,遂致事实牴牾,启人疑窦”。

东华续录选辑

东华续录选辑

本书分据王先谦纂清乾隆、嘉庆、道光及同治四朝「东华续录」并潘颐福纂咸丰朝「东华续录」选辑,依次列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及同治朝五目,不分卷。王氏所纂,第二六二种「东华录选辑」篇已略及之。至何以未见王氏咸丰朝「续录」而适另有潘氏之纂,待考。接清代以乾隆朝为极盛,自此以降,由盛而衰。由於内变与外侮日亟,台湾史事遂与大陆各地息息相关。本书所见,先有乾隆朝林爽文之事变,与东南各省天地会有关;继有嘉庆朝蔡牵事件,乃受安南艇匪侵扰浙、闽、粤诸海之影响。道光以下,就内变言,咸、同间太平天国革命後期,台湾有戴潮春事变,虽彼此未见有显着之关系,而在清廷措置上往往联在一起;就外侮言,道光朝鸦片战争有英船犯台事件,咸丰朝签订天津、北京两条约後有台湾开口之交涉及其後教案、樟脑事件之纠纷,同治末年更有因牡丹社事件导致日兵侵台一役,台湾渐已成为列强侵略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