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然法师

- 姓名:了然法师
- 俗姓:温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省宁都县人
- 出生日期:1889年11月11日
- 逝世日期:1977年7月6日
- 民族族群:
了然法师(1889年11月11日-1977年7月6日)俗姓温,名谦和,江西省宁都县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己丑岁十一月十一日生。幼时在私塾读书数年,及长以织售夏布为业。二十岁时,奉父命订了亲。二十四岁,以夏布滞销,生意失败,顿生离尘出俗之想,即坚决退了婚姻,投入本邑龙凤寺出家。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于宁都大乘寺受具足戒,同坛受戒者还有德森法师。了然圆戒后,独居七星岩山顶,参禅数年。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住赣州光孝寺。后来曾任马祖道一住持过的道场进贤开元寺住持。
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生前,坚持不收剃度徒、不做住持的原则,但有几位法师,追随在大师身边,服膺、护持大师,弘扬净土法门。他们四位就是真达、德森、妙真、了然四个人。
民国十年(1921年),了然法师与同戒师兄弟德森和尚,结伴行脚参访,先后参访过江南名山大刹,翌年到普陀山法雨寺,亲近印光老和尚,老和尚见二人生性笃实,甚为欢喜,为向佛顶山文质和尚处讨得藏经楼单,使二人安心住楼阅藏。并劝二人息念持名,修持净土法门。此后,印光老和尚以印经书故,移锡上海太平寺,二人仍在普陀山阅藏静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印光老和尚以在上海太平寺住的年代久了,各方找上门请益者、皈依者日多。老和尚认为在上海人事繁杂,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闭关念佛。太平寺住持真达和尚,找到了苏州城内的报国寺,他先为修缮一番,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印光老和尚移锡苏州报国寺,开始闭关。这时了然与德森二人亦结伴随从,并协助印公抄写、校对、刊印经书之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寇侵华战争爆发,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事兴起。京沪沿线风声鹤唳,闾阎不安。到了10月间,苏州城不能再住下去了,在真达、妙真、德森、了然几个人的请求下,老和尚移锡到木渎镇灵岩山寺居住。了然、德森二人也随著印光老和尚到了灵岩山。
迁到山上的第二年,了然法师与德森和尚相约闭关,了然在佛海泉珍桃园的西关房。德森亦闭关於东关房。了然并颜其关房曰“不退”。因境幽缘胜,了然足不逾关达三十年,深得念佛三昧,屡感舍利下降灯花,陆续收藏,有数十粒之多,晶营洁白,如水晶珠,然择其中较大者,配成九粒安放各瓶内供奉。有人到关房中请求瞻礼者,所见颜色,各不相同,有见现极乐世界图者,深感佛法不可思议。
了然在披剃出家前,本读书不多,但因用功得力,智慧开发,文思泉涌,落笔成章。其所著《引祖心灯贯注》、《禅净双修》、《圆通章讲义》、《净修导言》、《入香光室》、《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普劝同伦念佛文》等,于禅净二门奥旨,多有阐发。
了然老法师的皈依弟子甚众,远及南洋各地。他尝告诫弟子云∶
“我等现今幸得人身,幸闻佛法,复幸得闻如是微妙净土念佛法门,圆顿直捷,简便易修,不假多劫,即生可到。应当生大惭愧,悲泣雨泪,渴仰慈尊,发菩提心,如子忆母,念念求生,心心不忘。见佛了生死,证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普度一切众生。从今以后,常当忆念阿弥陀佛,作无上慈父想。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作无上良朋想。复当忆念极乐国土,作究竟安乐家乡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及修诸功德,作预备资粮想。临命终时,作到家日期想。苟能如是忆想之极。自然渐渐生处转热,熟处转生,念佛必须至诚恳切,句句佛号,从正念心中流出。心能专注,妄念自息。妄念若起,能觉便无。古德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纵使我等不是正念佛时,亦应时时忆及一句佛号,莫令忘记。设或忘记,想起复念,若能二六时中,常把阿弥陀佛四字洪名记在心头,久念必熟,念念不忘。如我等常有许多要事未了,牢记在心。甚至晚上做梦,亦忘不了。我等对于念佛,亦应如是。何况念佛是专为了生脱死之第一大事。人生大事,莫若生死,今以念佛了生脱死,实为出苦慈航,何敢失却,失却必复沈沦,终难出离苦海。观此,可知念佛是大事中之大事,我等欲了生死,应当努力完成此件独一大事。”
凡有善信至关房参谒、请求开示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训,语多平淡,悲心流露,闻者莫不深为感动。他有“座右铭”悬之壁上,有云∶
“人生无常,朝不保暮,须勤念佛,切莫虚度,一堕三途,万劫受苦,趁此健康,求生净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老法师年已七十八岁,他一向在山上闭关,不预世事,倒也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只不过度了十年十分艰苦的生活。1975年,他快九十岁了,由灵岩山移居天平果园养老。1976年春季,他的俗家弟子迎他至苏州城内调理病体。先住在钟楼新村,後来迁到谢卫前居士家中。1977年7月6日,因中璁身有寒热,不语不食,像是入了三昧。延至9日早上,忽然出声念佛,并举目四顾。命弟子助念,他也随著念,面现愉悦之容,正念分明,安详往生,世寿八十九岁,僧腊六十五夏。
据说老和尚往生前数日,曾得一梦,梦见昔日关房前的桃树,结的最大的一颗桃子成熟了。他醒后语弟子说∶“既然果熟,我当往生。”即预嘱三事∶一、交出本人照相底片,以便印出来供求索者;二、于命终以后,只穿破旧衣服,好者施人结缘;三、在身故后,可将他所藏檀香油,为其涂身後梵化。
老和尚往生之日,众人闻到异香满室。拭身更衣之时,肢体柔软。数小时后,有一位居士到遗体前顶礼,见他笑容宛然。下午,又有某比丘尼,跪在榻前持念佛号,瞥见老和尚双目微启,启后复闭。7月11日遗体荼毗,其烟袅袅上升,向西飘去。荼毗后捡得舍利花甚多,青黄白各色俱有。其灰用糖和面制成小丸,散于灵岩山佛海泉珍桃园之放生池中,与水族结缘;一部分灵骨供於灵岩山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改革开放,1980年2月,老和尚的僧俗弟子,将老和尚的灵骨奉安在灵岩山寺塔院,为其上供入塔。
了然法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秦淮之夜
《秦淮之夜》收录了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谷崎润一郎于1918、1926年两次游历中国后,写作的游记、日记、散文等作品。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引人入胜,展现了谷崎润一郎在散文方面的独特风貌。这些游记,有的如《西湖之月》《苏州纪行》,对江南水乡的风景人物进行了唯美的描摹,反映了谷崎润一郎或者一般日本作家的趣味喜好;有的如《上海交游记》《上海见闻录》,记录下谷崎润一郎和田汉等上海新文学作家的往来细节,是了解当时中日文坛交流史的第一手材料;还有的如《中国观剧记》《中国的菜肴》《中国趣味》,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对中国当时的戏剧、美食等文化介绍、评论,这些观点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的视角,也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并引起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本书也是谷崎润一郎经典散文《阴翳礼赞》的补充。
太上正一阅箓仪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
灵城精义
《灵城精义》二卷,旧本题南唐何溥撰。溥字令通,履贯未详。是编上卷论形气,主於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下卷论理气,主於天星卦例,生克吉凶。自宋以来,诸家书目皆不著录。观其言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又言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转旋,而地气应之。盖主元运之说者。考元运之说以甲子六十年为一元,配以《洛书》九宫。凡历上中下三元为一周,更历三周五百四十年为一运。凡为甲子九,每元六十年为大运,一元之中,每二十年为小运,以卜地气之旺相休囚。如上元甲子一白司运,则坎得旺气,震巽得生气,乾兑得退气,离得死气,坤艮得鬼气,大抵因《皇极经世》而推演之。其法出自明初宁波幕讲僧,五代时安有是说?其非明以前书确矣。其注题曰刘基撰。前列引用书目凡二十二种,如《八式歌》之类,亦明中叶以後之伪书,则出於赝作,亦无疑义。但就其书而论,则所云大地无形看气概,小地无势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山成形,水中止,龙为地气,水为天气诸语,於彼法之中颇为近理。注文亦发挥条畅,胜他书之鄙,犹解文义者之所为。术数之书无非依托,所言可采,即录存以备一家,真伪固无庸辨,亦不足与辨也。
戏鸥居词话
清代词话著作。1卷。毛大瀛辑录。此书主要辑录清代词家的有关本事。当时著名的词人,如陈其年、尤侗、朱彝尊的部分作品赖以保存。作者受唐宋以来本事词的影响,专辑文人与某女子相关的风流韵事,不讲究思想内容,也不重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其编辑倾向是值得批评的。但书中个别条目,也可令后人参考,如记曹贞吉赠柳敬亭词,真实地记录了柳敬亭这位著名平话艺人在当时享誉都城的情况。再如记瞽人陈孟周填〔忆秦娥〕二阕,郑板桥惊叹不已,深愧己作数百皆不如,遂不复存。这些材料,对于研究柳敬亭、郑板桥的生平事迹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本书有《戊寅丛编》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说十六大阿罗汉名,并眷属数目住处,及明末法之中,于三宝所种善根者,三会得度。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艺天女念诵法
别名摩醯首罗顶生天女法。一卷,摩醯首罗天顶上生一伎艺天女,天女说陀罗尼,满一切之祈愿。并说念诵之仪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