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

陈布雷
  • 姓名:陈布雷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慈溪县人
  • 出生日期:1890年12月26日
  • 逝世日期:1948年11月13日
  • 民族族群:

陈布雷(1890年12月26日~1948年11月13日),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以笔名行世。慈溪县人。1890年12月26日生。1905年入慈溪县中学堂。1906年转入宁波府中学堂。同年因学潮受牵连被迫退学,入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1908年入正科,1911年毕业。同年秋入上海《天铎报》任撰述记者,开始用笔名“布雷”。武昌起义爆发后连续发表《谭鄂》10篇,宣传反清,讴歌新军,欢呼起义胜利,因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赢得革命志士的称赞。1912年初回宁波效实中学任教;3月加入同盟会。1919年起兼任《四明日报》撰述。1920年应聘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参加编译《韦氏大字典》。1921年任上海《商报》编辑主任。1927年初应邀到江西南昌晋见蒋介石,并由蒋介绍加入国民党,此后弃文从政,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幕僚。同年4月任浙江省政务委员会秘书长;10月起先后任上海《时事新报》特约撰述、主笔。并奉蒋之命,与戴季陶、周佛海等创办《新生命》月刊。1928年8月起成为蒋介石的文字幕僚。1929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同年7月1日至1930年12月15日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0年12月至1931年6月任教育部常务次长。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任教育部政务次长。1932年1月回浙江,再次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至1934年4月20日止。1934年4月赴南昌,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同年10月按照蒋的授意撰写《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长文,以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委员徐道邻的名义发表于上海《外交评论》杂志,引起各方面的注意。1935年2月起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主管秘书、研究两个小组。同年11月国民党五大以后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奉命写成《对张杨之训词》、《西安半月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受命撰写《自卫抗战声明书》、《告抗战全体将士书》等,表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与意志。抗战期间除继续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外,还先后兼任军事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临时干事兼常务干事等职,在蒋介石身边处理机要及撰写文告演讲等。抗战胜利后奉命负责筹备并主持“中央戡乱宣传小组”,定期召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行政院新闻局长、国防部政工局长等开会,指挥一切舆论工具进行“戡乱”宣传,被人称为国民党“宣传作战的参谋总长”。1947年4月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委员。1948年5月被委任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并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参与中枢决策。在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于11月13日在南京官邸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著有《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文集》等。

陈布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谢宣城集

谢宣城集

诗文集。南朝齐谢脁(464—499)撰。五卷。脁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著名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历竟陵王萧子良、随王萧子隆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后迁明帝中书郎,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太守,累尚书吏部郎,为徐孝嗣构陷,狱死。少好学,以文辞清丽称著,是“永明体”新诗的主要作家。现存诗二百余首,优秀之作,多为山水诗,风格清新流丽,深受谢灵运、陶渊明影响。朓曾官宣城太守,故名。原集十二卷,至宋存十卷。南宋楼炤取其前五卷诗赋歌曲刻之,名《谢宣城诗集》,后五卷应用文屏而不取,已佚。今有影印明依宋钞本。别有明薛应旂、汪士贤刻本及张溥刻一卷本等。又有明正德间刘绍刻本,名《谢脁集》。

岁序总考全集

岁序总考全集

陈三谟撰,历法和天文学的全集。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节气规律、星座运行等知识,并提供了相应的考证和解读。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重要资料,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时间观念和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

邓云乡 著,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十八章,讲述了八股文的作用。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书。本书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的文化现象。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宋代茶书,《品茶要录》一卷,宋黄儒撰。儒字道辅,陈振孙《书录解题》作道父者误也。建安人。熙宁六年进士。此书不载於《宋史·艺文志》,明新安程百二始刊行之。有苏轼书后一篇,称儒博学能文,不幸早亡,云其文见阁本《东坡外集》。上元焦竑因录附其后。然《东坡外集》实伪本(说详集部本条下),则此文亦在疑信间也。书中皆论建茶,分为十篇。一采造过时,二白合盗叶,三入杂,四蒸不熟,五过熟,六焦釜,七压叶,八清膏,九伤焙,十辩壑源沙溪。前后各为总论一篇,大旨以茶之采制烹试,各有其法,低昂得失,所辨甚微。园民射利售欺,易以淆混,故特详著其病以示人。与他家《茶录》惟论地产品目及烹试器具者,用意稍别。惟东溪《试茶录》内有茶病一条,所称鸟蒂白合蒸芽必熟诸语,亦仅略陈端绪,不及此书之详明。录存其说,亦可以互资考证也。苏轼跋称其:“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予悲其不幸早亡,独此书传于世。”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

禅宗语录。宋仁勇、守端等编集。一卷。杨岐方会(992—1049),北宋禅宗僧人,杨岐派的创始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包括仁勇编《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守端编《后住潭州云盖山海会寺语录》、《潭州道吾真禅师语要》及《勘辨》、《偈颂》几部分。据书末所附《序》及题记,此书初为守端于皇祐二年(1050)传出,“编成一轴”;元祐三年(1088)重刻。收录于《古尊宿语录》卷一九。今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