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

- 姓名:袁凯
- 别名:字景文,号海叟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凯幼孤力学,曾以《白燕》诗受到元末诗人杨维桢的赞赏,并连书数纸,尽散坐客,一时呼为“袁白燕”。元末曾为府吏,博学有才辩。入明后,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被荐为御史。太祖尝审犯人毕,命凯送太子复审,太子为减罪。凯还报,太祖问:“朕与东宫孰是?”凯顿首答云:“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太祖认为他持两端而左右逢源,遂恶之。凯惧祸,遂托疯疾以归。太祖曾派人考查,凯佯狂以免祸。其诗多咏物寄怀、题赠、唱酬之作。早年作品曲折表达了元末的政治黑暗与社会动乱,如《老夫五首》、《夜归》、《沙涂行》皆是这类作品。其《蚊》诗中写道:“群蛇戢戢方斗争,虾蟆蝼蛄相和鸣。百足之虫行无声,毒气着人昏不醒。蚊蚋虽微亦纵横,隐然如雷吁可惊。东方日色苦未明,老夫闭门不敢行。”这是以寓言形式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感受。《客中除夕》则以摅怀写情方式反映了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离散:“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其晚年作品对于明初的残暴统治亦时时予以讥刺。《辛酉大醉书东郊主人壁》诗中劝人及时行乐,不要贮财贻患,否则“一朝籍县官,虽悔何所追”。这是讽刺明太祖好抄官民之家。(《乡友携酒至舍下》)诗借饮中不能畅谈反映当时政治气氛之恐怖:“上谈羲皇际,下逮唐与虞。秦汉无足论,且复话樵渔。樵渔虽微贱,颇似淳古初。戒之勿易言,相顾但嗟吁。”其古体诗学汉、魏,但诗中缺少警句与开阖变化之妙;律体学杜甫,但多是有句无篇;五、七言绝句艺术上较为成功。其五绝有古乐府民歌风格,如:“江水一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到早还乡。”(《京师得家书》)七绝绰约有中唐风致,如:“木落淮南秋色空,闲登高阁送归鸿。白头老妇痴儿女,尽在萧条望眼中。”(《登阁》)凯在明代是较有影响的诗人,何景明谓“我朝诸名家集,独海叟诗为长”。(转引自《明诗纪事》)《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袁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上清派符箓。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乃元始天王所受。首先列举「无上洞清混沌自然」尊神及上天四十余位道君之符图和名讳;其次列举诸元皇真人、领仙玉郎、功曹、使者、玉童、玉女、辅仙等仙众数额,再其次列举仙气、流烟、羽盖、飞骈、玉真气等仪杖数额;再其次列举飞行骑、飞轮策空骑、飞腾骑、策辔骑等侍卫数额。以上符箓名为「三元玉检文」,据称此文可用于「捡天检地检人,招仙制魔役灵」。
海上尘天影
清代白话长篇狭邪小说。又名《断肠碑》。六十章。题“梁溪司香旧尉编”。据序知,作者为邹弢(1850—1931),字翰飞,别署潇湘馆侍者、瘦鹤词人等,江苏无锡人。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石印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光绪三十年(1904)上海石印本,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排印清光绪石印本。卷首除王序外,尚有珍锦、题词及缘根。《海上尘天影》叙写随女娲一同补天的万花总主杜兰香,被封为畹香宫幽梦灵妃,后因获罪遭遣,贬谪人间为富家女儿汪畹香,其座下仙鹤亦下凡尘世为饱学之士韩秋鹤。畹香张榜出题量才择婿,秋鹤以和诗而获首选,无奈已有妻室,只得作罢,畹香遂与秀才贾倚玉订亲。
评书帖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家的优劣,各种碑帖的起源以及学习书法的心得。评论十分精审,论学习书法有独到见解,但说理不深。有《啖蔗轩集》附刻本,《美术丛书》本。
庙学典礼
六卷。作者佚名。是书载自元太宗继位(1229年)至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元代教育发展的情况。“庙学”指金元两朝出现的以孔庙为场所的教学机构,常泛指除私人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包括小学、地方官学、中央官学等。辑录了元太宗九年 (1237)至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间的庙学大事,如儒户免差、戊戌科试、学校管职、制定儒籍、岁贡儒人、学田钱粮等。此外,还记载了元代路、府、州县学和书院的事宜。因所录材料皆当时官方文件,较少文饰,因而史料价值颇高。
二程子抄释
明学者吕柟撰。北宋程颢、程颐著述的选编与疏释。凡十卷。考二程解说“六经”、“四书”之语,及其与门人问答行事之言,统编爲一书,收入《二程全书》,卷帙繁多,内容富博,初学者难于观览。故吕柟从中抄出心所好者,编爲此书。书前有柟《自序》称:集爲八卷,凡二十九篇。今所传本实爲十卷,係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吕柟门人邓诰所刊,后有嘉靖十年辛卯(1531)吕柟门人程爵跋语,亦称《抄释》凡十卷。其卷数不同,或原书止八卷,后有所增益之故。该书不分门类,亦不叙先后,依《二程遗书》原载门人某某所记分编。每条之下,各释以一、二语,以标明其大旨。二程原书,本来杂驳,昔朱熹编辑,亦谓真僞相间。柟作此书,削驳留醇,颇爲不苟,其去取堪称精当。吕柟之学,源出于伊洛,故其疏说,亦颇切中二程旨要。惟此书释文,率皆诘屈,其所述词旨,亦往往晦滞,非初学者所能洞晓。是研究二程理学思想的简要读本,亦可作爲研究吕柟思想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 收录。
释氏要览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称谓、居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等九篇;中卷包括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思孝、界趣、习学等九篇;下卷包括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记、瞻病、送终等九篇。本书以赞宁之大宋僧史略为基础而加以充实,引证广博,保存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资料,对研究佛教史极具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