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

- 姓名:鹖冠子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鹖冠子,战国末期哲学家、兵学家。楚国人。姓名不详。居深山,用鹖羽为冠,因以为号。在哲学上,认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泰录》)“天者,气之所总出也”。 (同上)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本身就是气。提出“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环流》)的 命题,肯定事物本身存在矛盾。他说:“得失不两张, 成败不两立”,(《世兵》)又说:“阴阳不同气,然其 为和同也;……五声不同均,然其可熹一也。”(《环 流》)即承认了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又肯定对立面 之间存在同一性。认为“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 伏”,(《世兵》)福祸互相贯通,互相依赖。肯定对 立面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失反为得,成反为败。”(《环流》)他有自然命定论思想,“命者,自然 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 (《环流》)认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摆脱 命的束缚,断定只有“圣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共理国政,使“寒者得衣, 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天则》)其论兵认为圣人之道,以人道为先,而人道又以兵为先,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兵与礼、义、忠、信 是统一不悖的。善于作战者要发如镞矢,动如雷霆,直捣敌人虚弱之处。避开死地而居于生地,牢牢抓住 攻击目标,夺取胜利。它融贯黄老学派、兵阴阳家、 兵权谋家思想于一体,并有新的发挥。今传《鹖冠子》记载了他与弟子庞煖的有关言论。
鹖冠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达摩流浪者
《达摩流浪者》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自传性小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就出自本书。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讲述“我”(雷蒙)与贾菲的交游以及“我”的几次穿梭于北美大陆的旅程(贾菲的原型为加里·斯奈德,美国著名诗人、作家)。“我”与贾菲一见如故,谈论诗歌、女孩,参加朗诵会,涉足人迹罕至的险峰,“我”着迷于贾菲对许多事物的见解,并在贾菲的建议下前往喀斯喀特山脉深处的孤凉峰担任林火瞭望员。除了与贾菲的交游,小说中也有“我”独自搭车横穿美国大陆以及纵贯美国西海岸的精彩旅程,当中不时伴随着“我”对于孤独、自由、真理的思考。这部小说具有对生活的感人热情,故事更有凝聚力,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对佛法或真理的激情探寻。他们的冒险集中在对禅的追求,这最终引导他们攀上内华达山脉,去体悟孤独之道。所谓“达摩流浪者”,就是将自己放逐于天地人世间,追寻自由、感悟人生真谛人们。
仲夏之死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香烟》是他的名篇佳作,得到过川端康成的推荐。作品描绘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及日本国民走出战争阴影的心态。
大六壬灵觉经
古经九宗门乃一贼克,二比用,三涉害,四遥克,五昴星,六八专,七别责,八伏吟,九返吟,今折反伏二体入下卷七体中,故上卷只有七体,似为的当。
一贼克体。此体有二体之殊,该分作二体,今从古,只作一体。
元首课占内事,以日为己,辰为人;占外事以辰为己,日为人,出《六壬指南》。
容忍与自由
本书是胡适先生各个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演讲精选集,完美呈现了胡适从青年到晚年的思想历程,以及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内容涉及文化、教育、社会、民生、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胡适是“二十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梁实秋曾称誉胡适的演讲具有“丘吉尔风度”,胡适的演讲不管什么题材、是何领域,都能抓住听着的内心,通俗而生动,使人久久难忘,本书亦是如此,其文字一如演讲现场所聆听到的那般铿锵有力,虽时隔百年,却依然可以听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声音,感受到演讲者对自由的向往。
论衡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
《云峰体宗宁禅师语录》由明末临济宗僧道宁(号体宗)著述。道宁俗姓汪,歙溪人,其禅学历程丰富,先于崇果寺执浴时因诵《金刚经》而有所悟,后祝发蒋山,依雪窦老良禅师,又遍历丛林参访名宿,最终于白莲闻五祖小参时顿彻法源 。该语录成书过程波折,道宁不喜记录刊行,在其寂灭后十余年,经华岩法弟德玉、青城法侄彻生等人努力才得以刊印流传。书中内容为道宁禅师住持泸州方山云峰禅寺等期间的上堂法语、问答机缘等,展现了他对禅法的深刻见解与独特教学方式,是研究明末临济宗禅学思想、禅法传承以及当时佛教在西南地区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对了解禅宗思想演变和地域传播具有较高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