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

- 姓名:李绿园
- 别名:名海观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宝丰县曹镇乡
- 出生日期:1707
- 逝世日期:1789年
- 民族族群:
李绿园 (公元1707~1789年),名海观,字孔堂,号绿园。原籍河南新安县,他的祖父李玉林是个秀才,康熙十三年 (公元1688年),因豫西大旱,携眷外出,流落到宝丰县曹镇乡宋寨村安家,靠教书为生。康熙四十六年,李绿园出生在宋寨村。他的父亲李甲,是个普通的农村知识分子。
绿园天资聪慧,自幼好学,从13岁起,便参加县试,何时考取秀才,未见记载。乾隆元年 (1736年) 考取恩科举人。这一年他30岁。他曾将他的考试试卷汇集在一起,请襄城刘青芝为他撰写了一篇序文。刘青芝说从他的考试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忧世之怀,壮行之志”。但打这以后,他在科场上很不顺利,从30岁到42岁的12年间曾有四次会试,他虽北上赴京应试,终未博春官一第。直到乾隆三十七年,才得任贵州思南府印江知县。在任期间,以兴利除弊为己任,颇得民众信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循吏。《印江县志》和《思南府志》都为他立传,称颂他“爱民如子,疾恶如仇”。他在所写 《丙申今有轩梦余口占》 中说:“梦中偶到印江去,犹见吁呼待抚民。”在《揽镜》里也说: “平生不负称循吏,梦绕桐乡爱吾民。”但为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第二年就告老还乡了。李绿园返回宝丰后,在家住了3年,便到原籍新安县北冶镇教书,在此期间,他一方面编定了他的诗集《绿园诗集》2卷,另一方面继续从事写作,完成了 《歧路灯》的后半部分的撰写。由于他的儿子李蘧在吏部任职,乾隆四十四年,他前往北京,大约闲居4年,于乾隆四十八年返回宝丰。终年84岁。
李绿园一生,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几乎与18世纪相始终。他喜爱文学,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绿园文集》不分卷、《绿园诗钞》4卷、《拾君录》12卷、《家训淳言》 (81条)和 《岐路灯》。
《岐路灯》是李绿园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文学创作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大约是在他42岁时,为父亲守孝在家时开始动笔的,辛苦10年写了前半部,后因 “舟车海内” 而辍笔20年,直到乾隆三十九年辞官归来,才重续写,乾隆四十二年八月,脱稿于新安,前后用了30余年时间。《歧路灯》的故事,以河南开封的社会生活为基地,通过对主人公祥符县 (今河南开封) 大族谭家青年公子谭绍闻失足的描写,假欣欣向荣的历史背景是明代,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生活的清朝乾隆年间。书中揭示主人公谭绍闻的发展道路是父亲早死,母亲溺爱,社会上的浪荡子弟引诱,抛书厌读,吃喝嫖赌,眠花戏柳,宿娼玩尼,玩鹌鹑、斗蟋蟀,偷炼白银,伪造私钱,最后倾家荡产。后得仆人规劝,现实所迫,迷途知返,改邪归正,重振家业。
全书紧紧把握住主人公失足的主线,人物交错而出,恰似一幅长长画卷。书中写了200多个人物,从官吏、豪绅、幕僚、书办、清客、帮闲到风水先生、牙行经纪、纨绔子弟、市井流氓、赌场的打手、师爷、道婆、和尚、尼姑、明娼暗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各种人物形象,过目留影,生动逼真。尤其对民间俚语的运用,自然流畅,恰到好处。堪称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仅有的一部反映教育的巨著。
《歧路灯》创作于所谓“康乾盛世”。李绿园以其锐利目光,透过 “盛世” 的彩光霓雾,看到封建社会正潜伏着病毒,并以惋惜的态度,力图拯救那个由盛转衰的现实社会。他的本意是借此书,举起儒家之航标灯,引导世人,特别是误入歧途的青年走上正路。
李绿园十分重视子弟教育。他不仅在《家训谆言》 中进行了专门论述,特别强调品德教育,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还尖锐地指出: “尔曹读书,第一要认清这书,不是教我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 而且在《歧路灯》里也作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强调子弟读书请先生,“第一要品行端方,学问淹博”。在教育方法上,他不赞成宋、明以来那种禁锢式的教育方法,主张循序渐进,先读《孝经》和《小学》,这是基础的基础。而后由浅入深,提出做到四不得: 即“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针对当时社会上八股风行,科举制度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工具。他告诫世人不可专弄八股。他说: “若是专弄八股,即是急于功名,却是欲速反迟; 纵然幸得一衿,也只是科举终身,秀才而已。”甚至会走上邪路。
如何教育失足青年是摆在人们面前不能不正视一个问题。李绿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儒家哲理为基础,主张因势疏导,不能强制压抑,“人生有性有情,情即性所发,若是遇的事有个趣儿,叫的话有个味儿,心中就可以不致郁结”。他认为,“若一定把学生圈到屋里,每日讲 ‘正心诚意’ 的话头,那资性鲁钝的,将来弄成个泥塑木雕,那资性聪明的,将来出了书屋,丢了书本,把平日理学话放在东洋大海”。所谓“用心读书,亲近正人”8字,是他育人之道的集中概括。他的这种从实际出发,而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他长期任教而又富有洞察力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
李绿园还以敏锐的洞察力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即“溺爱出逆子,娇惯成坏人”。谭绍闻父亲早死,母亲王氏见识短浅,对他姑息纵容,结果把儿子推向火坑,直到倾家荡产。穷日子,艰难困苦,才使他渐渐地明白过来。这也是俗话说的好,“饿出来的见识,空出来的聪明”。挫折又使之悔悟,懂得书籍笔墨是传家宝贝,农器耕具是吃饭家伙,织机纺车是雪中不寒、夜间不冷的来路,谭氏的转变正应了孟子的话: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明在那富贵温柔之乡,花柳繁华之地,是出不了大器人才的。李绿园不为“盛世”五彩迷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看到封建王朝的病态,但他尚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想用“举儒家教育之灯,引导走邪之人归正道” 的方法,来挽回这种颓势,这是行不通的。对此应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可苛求。
李绿园是一个文学家。他写作《歧路灯》的动机,是企图挽救腐败的封建社会,但他对后期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无情的揭露: 结交官府,全靠谨具、申奉; 出入衙门,休仗那年家顿首。长者如画卷轴,方者如册页,无非上好的罗纱绸缎。走者拴蹄角,飞者缚翎毛,俱是极好极肥的鸡凫猪羊。“色色俱全,多多益善”。对当时官府豪绅之间的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行径,也揭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由英雄传奇转到写社会生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已进入了第三阶段。《歧路灯》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18世纪中国社会活生生的风俗画卷,同时又是教育子女的一面镜子。李绿园可以与曹雪芹并驾齐驱,都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李绿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石榴籽
夏洛蒂-阿什比在家门口的台阶上停下了脚步。夜色涂抹着三月里这个明媚的下午,喧嚣的都市生活正达到高潮。她转身背对那一切,在老式大理石地面的门厅站了一会儿,然后将钥匙捅进了锁孔。里扇门窗垂挂着的吊帘使室内的光线变得很柔和,暖暖融融而又朦朦胧胧,让人看不清里面都有些什么。在刚嫁给肯尼斯-阿什比的那几个月里,她总是喜欢每天在这个时候回来,回到这所久已被商业和时尚遗忘而显得安静的屋子中来。
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的代表作。1555年威尼斯版本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合起始于悲哀的地狱结局于光明天堂之意。长诗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前两部1313年前后完成,后一部为作者1321年逝世前不久完成。长诗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作者“身游”地狱、炼狱、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以及但丁矛盾的思想倾向。《神曲》充满着象征意义,黑暗的森林代表罪恶,光明的山顶代表理想境界,每部最后一行都以“星”为韵脚,象征由黑暗趋向光明,由卑下趋向高尚,由罪恶趋向至善。诗中深刻揭露了“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的黑暗社会现实。当时贪卑的教皇包尼法西八世还没有死,但丁提前把他倒栽于地狱,让烈火焚烧,其批判锋芒鲜明可见。诗中地狱分为九层,第九层放的是叛国卖主的人,第八层是贪官污吏、高利贷者、盗贼及罗马教皇。炼狱中是生前罪孽较轻的人,有骄、妒、怒、惰、贪、食、色7种罪过,经忏悔及净火烧炼可升入天堂。《神曲》通过诗人幻游,与著名人物谈话而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神曲》表现了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歌颂人的才能,追求真理的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巧妙严整的结构体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全诗分三部,体现神学的“三位一体”,每部33篇,加序诗共100篇,合“完全”之意。但丁的作品还有诗集《新生》、《诗集》,论著《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等。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由此可见但丁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废名文集
文集,废名撰。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小说家。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此集收《桃园》《追悼会》等废名小说21篇,散文3篇。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
本书(三册四二二面二五三、二○○字)分三卷,分别选自清廷官纂道光、咸豊、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合辑而成(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文伴已另辑有第三八种「同治甲戍日兵侵台始末,本书不录)。所取关涉台湾史料,大要为:卷一,道光朝(原书自十六年议禁鸦片起)事。台湾在鸦片战争期间所发生涉外事,即为英船侵犯鸡笼与大安港及其馀波。所谓「馀波」,乃为「江宁条约」签订后英使■〈口僕〉■〈口鼎〉喳(Pottinger)讦控台湾镇道达洪阿、姚莹「妄称接战俘获、冒功捏奏,混行杀戮」事件。卷二,咸豊朝事。台湾此时所涉外事,主要为开港问题。在八年英法联军之役,各国对台湾港口有觊觎意图;迄订「天津条约」,乃有开口之约定。卷三,同治朝事。此时台湾对外关係愈趋複杂,先则各口正式开市;继之纠纷迭起。同治元年至三年。沪尾、鸡笼、安平与打狗先后开关徵税、由原定两口增为四口。六年,有美船「罗妹」号(Rover)事件;七年,有樟脑纠纷与壮勇杀死教民事件;又有英、德人合谋佔垦大南澳事件。此外,清廷预筹与各国修约,并有涉及台湾煤、脑事。书末,今另加两附录:一为「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此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另有「道光咸豊两朝筹夷务始末补遗」及「四国新档」之编印;因另有选辑,见第二三六种「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篇。
天界觉浪盛禅师嘉禾语录
1卷,明道盛说,大枢,大英录,谭贞默序,末附复僧祥旦公禅座书
心与禅
本书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之间的书札、信函,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深切体悟他的思想内涵,领略弘一法师的人文风采。弘一法师有极高的的文学造诣和佛学造诣,他的作品被同时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所推崇,赞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阅读弘一法师的作品,从中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心与禅》收录弘一法师的全部佛学著作,是一部全面展现弘一大师人生境界、佛学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内容也要言不烦,其慈悲心怀,溢于言表,堪称启悟世人的经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