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

史可法
  • 姓名:史可法
  • 别名:字宪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1602年
  • 逝世日期:1645年5月20日
  • 民族族群:

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明末清初抗清名将。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思宗崇祯元年(1628)史可法举进士,授西安府(今属陕西)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迁右参议,分守池州(今字徽铜陵市)、太平(今属安徽),在安庆等地堵截农民起义军。崇祯十二年(1639)起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今属安徽)、淮安(今属江苏)、扬州(今属江苏),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疏浚南方运河,整治漕政。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因武备久驰,奏行更新八事。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闻李自成进军北京,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今江苏南京西北部、长江北岸),闻北京已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欲立福王朱由崧,询问史可法,史可法以福王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但马士英等认为“福王昏庸可利,为之内贿(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外贿(总兵)刘泽清,同心推戴,必欲立之” 他写信给史可法,“谓以序以贤,无如福王,已传谕将士为三军主,请奉为帝。目责可法当主其义”(《明季南略》卷一《南京诸臣议立福藩》条)。又发兵拥福王至仪征(今属江苏),加营长江之北。在马士英等的压力下,史可法等只好接受马士英的主张。四月二十八日,南京守备魏国公徐弘基等具启迎福王于仪征,三十日百官迎见于龙江关。五月初一日福王自三山门登陆,拜谒孝陵后入南京城。五月三日称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福王就职监国,史可法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执掌朝政。马士英对此极为不满,他靠自己掌握一部分兵权和驻扎于南京之北、江淮之间的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及刘良佐(即所谓“江北四镇”)所率四支部队的支持,现现自己拥立福王的主张,这时又以这四人为后盾,去夺取朝政的控制权。福王监国后不久,他便来到南京,威胁史可法让权。史可法无可奈何,于五月十二日向朱由崧“自请督师江北”(《明史·史可法传》),五月十八日辞朝而出,至扬州督师,马士英遂留朝辅政。史可法克服重重困难,耐心协调江北四镇的关系,对江北四镇将领动之以义,晓之以理,使他们团结抗清。又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积极北伐,并收复河南部分失地。由于四镇火并及清军的进攻,形势日益危机。


弘光元年(1645)四月,清军包围扬州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诱降,被史可法严辞拒绝。史可法率军坚守扬州孤城十多天,城破自杀未死,被清军所执。清军统帅多铎备加礼敬,劝其投降。史可法大义凛然曰:“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小腆纪传》卷一)终被清军杀害。扬州百姓不见其尸体,便在城外梅花岭(今江苏扬州北郊广储门外)筑衣冠冢,以为纪念。其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钱袋

钱袋

《钱袋》,一八三二年五月写于巴黎,同月在《私人生活场景》四卷集(玛门、德洛奈-瓦莱书屋出版)第三卷中首次发表。一八三五年编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九卷时,划归“巴黎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一卷,仍归入“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钱袋》描写的是两个高贵心灵的结合,一个是出身贫寒、苦学成才的画家,一个是一贫如洗、却能保持高尚品格的少女。这篇清新的小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针对金钱婚姻调制的一般解毒剂。

庄氏算学

庄氏算学

八卷。清庄亨阳撰。庄亨阳字元仲,福建南靖人,康熙五十七年 (1718)进士,官至淮徐海道。《庄氏算学》系庄亨阳收集诸家算法,为推究高深测量之变化,参考《几何原本》、《梅氏全书》、《数理精蕴》等书,由其后人将遗稿汇辑付印而成。该书以简炼的语言介绍了梅文鼎开方法,辑录几何原本举要、勾股测量诸法、曲线体与正方体求法、比例方法、中西笔算法和七政步法,简而不漏,括而不支,虽无创新之意,却有引导之功,实为初学者启蒙读物。该书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848年重刊本八册作 《秋水堂算法》(现存上海徐家汇藏书楼); 1889年裔孙翥轩刊《秋水堂遗集》本 (李俨藏书,现已捐中科院)。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松阳讲义

松阳讲义

清经学家陆陇其官灵寿 (古松阳地) 知县时与诸生讲论《四书》的讲义。共12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7卷,《孟子》2卷,共118章。陇其被清代讲理学的人推为正统,他最重门户之见,力辟王阳明学说,对同时的黄宗羲、孙奇逢、李颙等亦不以为然。凡和朱熹之学稍有不同的人都被他当作叛逆。他说:“今当悉遵朱子,其他种种与朱子背谬者,不可殚述,应悉改正。吾辈今日学问,只是遵朱子之意。朱 子之意,即圣人之意。” (卷1 )陇其痛惜 “自明中叶以来,学术坏而风俗乖” ,提出 “今之为世道计者,必自羞乞播、贱垄断、闢佛老、黜阳儒阴释之学始。而是编之中,亦三致意焉” (自序) 。本书依《四书》各章阐述己意,又援引其他各家之说以评论阐释。所征引计有刁蒙吉、饶双峰等数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 “其间融贯旧说,亦多深切著明,剖析精密。盖朱子一生之精力尽于《四书》,陇其一生之精力尽于章句集注。故此编虽得诸簿书之余,而抒所心得,以启导后生,剀切详明,有古循吏之遗意。” 有《四库全书》本。

云栖净土汇语

云栖净土汇语

云栖净土汇语,一卷,清虞执西、严培西同录,按目录有吴应宾所作像赞,今佚,有附录。

俱舍论疏

俱舍论疏

凡三十卷。唐代法宝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一册。略称宝疏。此书与光记皆为俱舍论学者所必修。共分五门:第一初转法轮时,第二学行之次第,第三教起之因缘,第四部执之先后,第五依文解释。日本十八世纪学僧快道评本疏之特点,谓法宝多以一解为决,并常斥泰疏、光记之非。盖法宝宗涅槃,信一性皆成佛,忌惮法相之五性各别义,而此常为讲新译者所讥嫌。法宝因感光记解释之繁琐,大加排斥,自创独特之解释,后世亦有崇宝疏者,故今有光、宝二学派之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