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

- 姓名:摩根
- 全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康涅狄克州
- 出生日期:1837年4月17日
- 逝世日期:1913年3月31日
- 民族族群: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1837年4月17日-1913年3月31日),美国大垄断资本摩根财团创始人。生于康涅狄克州哈特福德一个大商人之家。幼年随父在伦敦读书,后入法国哥其根大学学数学,2年后奉父命辍学从事金融商业活动。1857年到美国一家银行当会计师,1860年建立了自己的银行。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靠倒卖军用物资发财,实力渐增。1871年与人合伙在纽约开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并很快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财政支柱。1893年乘经济恐慌之机,收购了美国五分之一的铁路股权。1894年德雷克塞尔去世后,将公司改名为“杰·皮·摩根公司”,独揽业务并组织许多分支机构,势力遍及金融、交通、制造等许多部门。1895年兼任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主要财政顾问。后又支持西奥多·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并成为其任内的幕后决策人之一。1898年通过吞兼的手段建立了联邦钢铁公司,3年后又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垄断组织——美国钢铁公司。这样,不仅在190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巨头,又开始向国际垄断发展,1902年组织国际收割机公司和国际商业海运公司。1905年后,还在铁路建筑投资方面向中国清政府敲榨勒索,重利盘剥。1907年再次帮助美国政府渡过财政危机。晚年拿出少量资金从事“慈善”事业,兴建图书馆、艺术馆等。1913年3月31日在意大利罗马去世。
摩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物理学的进化
《物理学的进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与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38年。本书分为力学观的兴起;力学观的衰落;场、相对论;量子四章,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开始,逐步介绍到相对论、量子论和场论等现代物理学理论,以巧妙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物理学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一历程背后的哲学思想与观念变化。全书没有使用一个数学公式,通过大量简单通俗的例子和浅显易懂的插图来阐述证明那些改变世界的物理规律,编写体裁别开生面,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书籍。本书一经出版后,便获得了人们的欢迎,《时代》杂志还特别为本书刊载一篇头条报道;此后数十年间,本书一版再版,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传遍全世界。
国富论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以分工为分析的起点,依次论述了交换、货币、价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第一次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书中强调劳动是国家财富的真正源泉,国家财富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批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力倡经济自由主义。大约从1767年起,斯密就着手该书的写作,1770年完成了初稿,但由于健康原因到1773年才完成原稿。之后,他又在伦敦花了三年时间修改补充,终于在1776年3月9日初版问世,以后经斯密自己修订又出了四版。《国富论》出版后,立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不久就被译成几国文字出版。1902年,严复将其译成中文 (译名《原富》) 介绍到中国; 1931年,郭大力、王亚南重新翻译这本书,并将书名改为《国富论》。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发展的条件,目的在于寻找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书中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一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发展分工; 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这主要靠增加资本。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全书首先树立正面的理论体系,然后对历史经验和过去各种错误的经济学说及政策进行评论和批评; 它以对私人经济的讨论为主,兼及国民财富。全书除序论外,共分五篇三十二章。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而且还探讨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政策以及财政学。它的出版,标志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因而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兵垒
意谓兵法之百囊,全书共七卷。将古代兵法抽象概括为三十六个字,每字都有独立的含义,每字之下引战例加以说明,共引战例三百三十七则。是书具有明清兵书的显著特点,条分缕析,事理结合。许多精避论述,已成军事名言,虽非名家手笔,亦不乏真知灼见。正如方以南在刻本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语必析精,事必征实,适合陆军学校教科之用。噫!是编出而胡文忠公《读史兵略》之价值减矣。” 是书虽著于明代,但作者手校孤本传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湖北工业传习所用铅字印刷,湖北国学编辑社出版发行,今藏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和湖北省图书馆。今据湖北工业传习所铅印本整理。
卧龙峡风云
《卧龙峡风云》是还珠楼主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全书共五十三个章回目录。
灾难的岁月
现代新诗集。戴望舒著。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初版。收新诗25首。这是作者继《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之后的第4部诗集。收入的诗作写于1934年12月至1945年5月。《古意答客问》和《灯》2首写于旅居法国时期。诗人在法国闭门读书,补偿过文学生活的宿愿,与世无涉:“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归国后至抗战前,诗人信奉“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的信念,创作了《秋夜思》、《小曲》、《赠克木》、《眼》、《夜蛾》、《寂寞》、《我思想》等诗。这些诗的基本色调是:“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从《元旦祝福》到《偶成》16首写于抗战时期。《元旦祝福》是诗人抗战后写的第一首诗,抒发了强劲的爱国的呼号。《白蝴蝶》、《致萤火》、《过旧居》、《示长女》、《赠内》等表现了个人生活的哀愁,但不绝望。诗人在香港因为宣传抗战,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对于正处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传诵的名篇。诗人身陷囹圄,看不见祖国,他用残损的手掌一次次地抚摩祖国的地图,为她的累累伤痕而哀伤,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光明而欢欣鼓舞。《萧红墓前口占》和《偶成》写于抗战胜利前夕。前者感情真挚,蕴含了诗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后者是诗人创作的最后一首诗。生命的春天,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重开的鲜花,为作者的创作打了一个句号——诗人由象征主义走到了现实主义。
少帅春秋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演变、与于凤至和赵四小姐的情感纠葛,为读者了解民国史提供了众多崭新视角和鲜见资料。这些亲历者,既有张学良的侍卫、女佣、英文教师,也有与其有过密切交往的外国记者、东北大学老校长,还有顾维钧、唐德刚等政、学界闻人,资料新颖全面,史料价值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