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瑀

- 姓名:阮瑀
- 别名:字元瑜
- 性别:男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约165
- 逝世日期:212年
- 民族族群:
阮瑀[yǔ](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幼年聪敏,是东汉大学者蔡邕的学生。他还懂音律,能鼓琴。
建安中期,都护曹洪知阮瑀有才,欲使他掌管书记,被他拒绝。后来曹操把阮瑀召去,担任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一起掌管记室。当时国家的檄文,多出自他们两人的手笔。后提升为仓曹掾属。建安十七年(212)死去。
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死后,王粲作诗悼念他,“既登宰朝,充我祕府,允司文章,爰及军旅。庶绩维殷,简书如雨。强力成敏,事至则举。”(《王粲集注·阮元瑜诔》)曹丕也深感惋惜:“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与吴质书》)
阮瑀的文章在当时很著名,喜欢用典讲究词藻,文中排句很多,字数也很整齐。是两汉散文转变为南北朝骈文过渡时期的产物。(《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昭明文选》)是他的名作,文章说古道今,把曹操对孙权的威胁利诱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文笔刚柔相济,洋洋洒洒,层次措落有致,上下贯通。他的文思也很敏捷,据《典略》载,曹操征马超时,曾要他给韩遂写信。当时,他正随曹操外出,便于马上写成,送给曹操看。曹操本想执笔有所修改,但终于不能增减一字。无怪乎刘勰称他能“据案而制书”(《文心雕龙·神思》)。
阮瑀的赋现存四篇,都残缺不全,是咏物抒怀的短篇小品。其中《止欲赋》描写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是古代言情赋的发展。阮瑀的诗歌,钟嵘的《诗品》给以“平典不失古体”的简单评价。但所作《驾出北郭门行》是一首好诗,用近于口语的笔调描写孤儿的惨境,十分感人。
《隋书·经籍志》著录其诗文集五卷。《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中收录阮瑀赋四篇,文五篇,诗十二首,亦多残缺。有《阮元瑜集》辑本传于世。
阮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荣进集
明代诗文别集。吴伯宗著。吴伯宗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状元。据《明史·艺文志》记载,吴伯宗有集24卷,内含《南宫》、《使交》、《成均》、《玉堂》4种,今皆未见。《四库全书》收其集,为4卷,似据某抄本为底本。四库馆臣介绍此集情况说:“此本中有《奉使安南》、《国学释奠》、《玉堂燕坐》诸诗,疑原集散佚,后人掇拾残剩,合为此编也。一卷冠以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小传一篇,次为乡试、会试、御试卷。二卷、三卷皆诗,而附以赋及诗补遗。四卷为杂文。目录首列序文,而卷首无之,盖传写佚脱。”另存有万历间刻本。原题:“明开科第一状元吴伯宗著,族裔孙吴兆璧辑,后学傅文兆校,金陵后学周文华梓。”此刻本为3卷。前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黄直序。《四库全书》馆臣认为,其“诗文皆雍容典雅,有开国之规模,明一代台阁之体,胚胎于此。”另外,其集第3卷有《上问安南事》五言诗,与诸选本所载日本使臣嗐嘿嘛哈《答明太祖诏问日本风俗》诗,仅字句小异,很可能是吴伯宗后人误入其集中。
行水金鉴
清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编辑。共175卷,卷首附图1卷。收录自《禹贡》以下、清康熙末年(1722)以前有关黄河、长江、淮河、运河、永定河等水系的源流、变迁和治水的文献资料。主编傅泽洪字稚君,镶红旗汉军,曾任淮扬道河官,“尝寒暑风雨于泥淖畚锸间二十余年”,富有治水经验。该书侧重于河道兴废及河堤闸坝疏筑塞防的经验教训,兼论官司、夫役、河道钱粮、漕规漕运等事,目的是要供治水者借鉴,故曰《行水金鉴》。体例上按照水系进行分类,每类中再按照朝代先后编排。所收编的资料十分丰富。凡《禹贡》、《河渠书》、《沟洫志》、《水经注》,两汉魏晋南北朝帝纪列传及各种地志悉行辑录,庶求完备。新旧《唐书》无河渠志,则凡纪传所有,无不登载。宋金元三史除《河渠志》外,如纪传、五行、百官诸志,捃拾靡遗。明代则据《明实录》、《明会典》、《明史稿》及各省通志、府州县志,旁及碑版、稗史、小说。对历代治河名臣著作,如潘季驯《河防一览》、万恭《治水筌蹄》、靳辅《治河书》、张伯行《居济一得》等摘录尤多。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的文献图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谈水道者,观此一篇,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杨寿楣评价说:“凡讲求水政者、莫不奉为圭臬”。书成于雍正三年(1725)。该书的体例多为后来所沿用。道光十一年(1831),黎世序、张井、潘锡恩编有《续行水金鉴》,所收资料从雍正初年至嘉庆末年(1820)。共156卷,附卷首1卷。1936年武同举等应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水利处邀请编有《再续行水金鉴》,昕收资料从道光初年至宣统末年(1911),共200卷。二书体裁、范围均与《行水金鉴》大体相同,取材主要为《清实录》、《东华录》、《会典》、《谕折汇存》、以及各种档案、章奏、专著、方志等。三书首尾衔接,系统地汇总了中国古代各主要河流的文献资料。1955年南京水利实验处编辑出版有《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分类索引》,除编制索引外,并作有校勘,便于查找,可参考。
秦献记
《秦献记》,发表在1914年3月出版的《雅言》杂志第六期。这篇文章论述了秦王朝对知识分子和学术文化的政策,也谈到了秦代学术文化的部分成就。作者赞扬了秦始皇的“焚书”,提出“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矛头指向孔子的“法先王”,指向当时袁世凯之流妄图复辟帝制、尊儒反法的反动逆流。又指出“坑儒”只是对付卢生一类反动儒生的一时措施。他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作了比较正确的评价。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
求欲经
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