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桢

谢国桢
  • 姓名:谢国桢
  • 别名:字刚主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安阳人
  • 出生日期:1901年5月27日
  • 逝世日期:1982年9月4日
  • 民族族群:

谢国桢(1901年5月27日-1982年9月4日),字刚主,晚号瓜蒂庵主,历史学家。河南安阳人。生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顾问。少年时代在家读私塾。十八、九岁时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渴望学到新知识,便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但由于从未接触过英文、数学、物理等课程,故一连三年都未被录取。后抓紧复习古文知识,终于在1925年考上了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靠在校外教私馆,持持就学深造。当时,受业于梁启超先生,受到很大教育。以梁启超为榜样,逐渐养成不耻下问、心勤、手勤、笔勤的自学精神。1926年毕业,论文为《顾亭林学谱》,受到梁启超的好评。后被邀到梁家当家庭教师,并参加梁启超主编的《中国图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和梁朝夕相处中,对梁所讲的话,总是用心地听、仔细地记,点点滴滴积累知识。并认真阅读梁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等。梁的言论和著作对他的志趣影响很大。1928年到北京图书馆任编纂及负责金石部的工作,着重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工作中受鲁迅先生谈正史不如说野史的思想的启发,认为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史料不易从正史中找到,故特别注意收集野史、笔记、碑刻等书物。利用图书馆工作之便,一条一条地摘记正史中没有的有关史料。并先后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图书馆、及沈阳故宫的满文存档资料中查找资料。终于在30年代相继写成《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清开国史料》、《明末奴变考》等著作,提出的一些见解和论断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鲁迅读《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后,称赞该书“钩索文籍,用力甚勤”;当代诗人柳亚子认为《晚明史籍考》“是研究南明史料的一把钥匙”。他除治史著述外,还投身教学。1932年为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专任讲师,1934年任河南大学史学系教授,兼《河南通志》主编。1948年任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次年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授,兼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调到北京,任历史所研究员至今。解放后30年来,他继续潜心钻研,广为收集明清以来的野史、笔记等古籍,对明末清初历史研究极为留心探讨,还对早年写的《晚明史籍考》一书增订修改。他一生喜爱野史、笔记一类的书籍,现家中藏书达两千种以上,其中有不少海内孤本,另外藏有汉魏以来的碑刻砖瓦拓片凡六、七百种。他对两汉历史也深有研究。十年动乱期间,下放劳动,仍然利用一切可能搜集资料,写了厚厚的六本文稿。有论学小扎、读书笔记、金石跋文等。再次阅读《鲁迅全集》、《史记》、《汉书》。相信总有一天还能用自己的学问为祖国服务。1976年后已完成《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前者是一部有关明代社会经济情况的大型史料汇编,广泛引录了明代野史、笔记以及清代笔记中涉及明代史事及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文化、科学技术发明的资料,并兼及明清时代的诗文集、地方志和档册,分门别类,细心编排,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填补了正史的不足。后者是根据鲁迅先生想做而未完成的工作,继承鲁迅遗志,专门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及民间风俗的情况。近几年,发表论文近50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明末清初的学风——论文集》一书。他的专著有《顾宁人先生学谱》(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改名《顾亭林学谱》再版)、《清开国史料考》(1931年,北京图书馆出版)、《黄黎洲学谱》(193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6年再版)、《孙夏峰李二曲学谱》(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明末奴变考》(1932年,北平清华学报单行本)、《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晚明史籍考》(1933年,北平图书馆铅印本,1964年上海中华书局用《晚明史籍考》增订本出版,内部发行,1981年出版,公开发行)、《北京图书馆善本丛书》(明代边疆丛书)(1936年,上海商务影印本)、《清初史料四种》(193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吴大徽(愙斋)尺牍》(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明朝史略》(195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清初农民起义资料辑录》(1956年,上海新知识出版社出版)、《明清笔记谈丛》(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中册,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两汉社会生活概述》(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明末清初的学风》(论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浙访书记》(附书影,三联书店出版)、《西汉碑刻砧瓦拓本集录(纪念徐森玉先生)》(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出影印本)、《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史料目录学》(1961—196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整理出版)。

谢国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尼采

尼采

尼采是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思想内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二十世纪初期起,尼采就对中国新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王国维到鲁迅都曾为他的学说所倾倒,至今仍有许多青年为之入迷。 上帝死了吗?传统的道德只是“一种有用的错误”?是“权力意志”造成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吗?科学知识有哪些局限性?人类的进化是已经完成了还是刚刚开始?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尼采的哲学提出来的。尼采对于我们现今的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他对人类的心理、道德、宗教及权力均颇有洞察力:他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论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都清晰地写在他的文章里。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他的尼采解释有两个目标,一为切近的目标,即认识尼采哲学的基本解构,二为最远目标,即对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形而上学的争辩,而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这也是对另一个开端的准备。

鸭绿江上

鸭绿江上

现代短篇小说集。蒋光慈著。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1月初版。除卷首冠有《自序诗》1篇外,收《鸭绿江上》(初载1926年4月16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2期)、《碎了的心》、《弟兄夜话》(初载1926年9月5日、20日《光明》第5和6期,因刊物停刊,未刊完)、《一封未寄的信》、《徐州旅馆之一夜》、《橄榄》、《逃兵》、《寻爱》等短篇小说8篇。作者以“一个粗暴的抱不平的歌者”、一个助人们“为光明而奋斗的鼓号”(《自序诗》)的姿态,描写社会的不平、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愤慨、受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斗争。《鸭绿江上》通过朝鲜革命青年李孟汉和云姑的爱情悲剧和投身革命的历程,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和朝鲜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弟兄夜话》通过留苏青年江霞和哥哥夜间一谈话,描写一个革命青年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作品还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共产党人的革命主张。《逃兵》的主人公“我”原先在军阀部队里当兵,目睹旧军队里许多恶习,终于觉悟过来,杀了团长逃回家乡。然而“比土匪还不如”的官兵,借剿匪为名,致使“我”家破人亡。“我”后来到上海进纱厂做工,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为一个革命工作者。

水经

水经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全国范围内河川水系的专著。作者说法不一:《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作汉桑钦撰。《隋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作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则称此书为“桑钦水经”,但又说“一作郭璞撰”。《通志·艺文略》作汉桑钦撰,晋郭璞注。清胡渭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易水、浊漳水等篇均引及桑钦,如经出自桑钦,当不直举其名,故断定《水经》非桑钦所撰。全书3卷,有1万余字。原书单印本早已失传,现见的是附郦道元《水经注》所流传后世的各种版本,如王先谦的《水经注合校本》、杨守敬的《水经注疏》等书中。《水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千余年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

春秋地名考略

春秋地名考略

十四卷。高士奇撰。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学家、诗人。康熙二十四年,高士奇奉敕撰《春秋讲义》,因考订地理,撰成此书奏进。然据阎若璩《潜丘札记》,则此书之实际作者乃徐善(字敬可,《四库提要》作徐胜,误)。其书以《春秋》经传地名分国编排,首列国都,次及诸邑,每一地名之下,先录本文,次详杜注,然后以先儒注疏及各史志传参考之。其《自序》云:“元凯所注,十得八九,其有阙而失据者,则京相旸之《春秋土地名》三卷、郑樵《春秋地名谱》十卷,杨湜《春秋地谱》十二卷,以及郦善长注《水经》、陆淳《春秋纂例》、张洽《春秋集传》多所考居,补元凯所未备。”其书考证颇为精核,如:“瓦屋”条云:“隐八年,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杜注:周地。臣谨按:《传》称会于温、盟于瓦屋,瓦屋距温当不远,故杜注言周地也。或言东昌府濮州观城县四十里有瓦屋城即三国会处,去温甚远,不可从。”又“邬”条云:“隐十一年王取邬、刘、蔿、邗之田于郑。杜注,邬刘二邑在河南,缑氏县西南有邬聚、西北有刘亭。蔿、邗,郑邑。臣谨按:乌有二,《后汉书》缑氏有邬聚,即此地,今在偃师县西南;晋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在汾介休东北。”其书由于是进呈御览之作,故清儒颇为推重。徐乾学《序》赞其“搜采之博,考辨之精”,“其用心之勤,则在乎贯通全经”,“此书非直元凯功臣,抑且为《禹贡》职方之嫡系”。朱彝尊《序》亦称其“考迹疆理多所厘正,简矣而能周,博矣而能要,无异聚米画也,振衣而挈其领也”。然此书亦时有贪多炫博,转致琐屑之弊。如鲁庄公筑台临党氏,遂立“党氏台”一条,而党氏台实与地名无关;又如晋以先茅之县赏胥臣,遂立“先茅之县”一条,却又不指明为何地。如此之类,曾是过求详备之失。揆其原因,大抵因其为进呈御览之作,故宁滥而勿缺。现存康熙二十七年高氏清吟堂刻本。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综合佛法精要,开显成佛坦途,乃印顺法师博览法藏之心得。全书分为偈颂和释文两部分,先以偈颂总摄成佛之道浅深之义理,再循序用现代汉语一一加以解说。颂文要而简,利于读诵与记忆;释文浅而详,利于明解与会通。

仁王经科疏

仁王经科疏

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石万程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