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

- 姓名:陈寿
- 别名:字承祚
- 性别:男
- 朝代:魏晋
- 出生地: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 出生日期:233年
- 逝世日期:297年
- 民族族群:
陈寿(233年—297年)魏晋之际史学家。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最初在蜀汉为官,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阁令史等职,因不附专权宦官黄皓,多次遭贬黜。魏灭蜀后,受司空张华举荐,为孝廉,任佐著作郎。平阳侯相、著作郎、巴西郡中正等职、后镇南大将军杜预识其才能,举荐他为散骑黄门侍郎、治书御史。数年后病逝于家中。入晋后仕途也不得意,遂倾一生心血于学术,撰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编定《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而最精心结撰的是《三国志》。在西晋平吴后,陈寿鸠合从前魏国、吴国的史书,利用自己来自蜀国的有利条件,写出从东汉末年至三国归晋近百年间的完整历史,当时就博得时人好评,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全书采用纪传体形式,但他为魏、蜀、吴各立一书,这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个创新。三国史事有分有合,地位有重有轻,他权衡度量,为魏帝立纪,作为全书之纲,又为汉末割据势力董卓、袁绍、刘焉、刘璋、刘繇等立传,显示了他尊重史实,总揽全局的史才。史称“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晋书·陈寿传》),体现了他以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历史观。虽然他在写作时不能不对汉魏之际、魏晋之际的“禅让”等史事有所回护,但总体上看,他下笔不苟,是注重“实录”的,不少史料的取舍,都经过了审慎的斟酌。他行文崇尚“质直”,全书通体简约爽洁,没有繁冗芜杂之弊。他善于论裁士人的品行气度和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品第人物的兴趣特别浓厚,体现了魏晋士大夫品第人物的风气,使全书富有特色,引人入胜。当然,他的史学思想中也有明显的不足,一是把罕见的自然现象同世间人事联系起来,认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三国志·诸葛亮传》),二是忽视纪传体中的表和志,使大量典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失之交臂,没有加以记载。
猜你喜欢的书
后山谈丛
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简称《三洞奉道科戒营始》。道教书名。六卷。本书出隋以前,为道教较早之戒律仪范。前一部分为《指修时要》,列出戒律规范五百二十条。旨在宣扬善恶报应之说,凡道士女冠违犯经戒者,皆得受报。对于建造道观、塑神像、写道经,度人入道等都各有仪范规章,不得违犯。第二部分为仪范,又分八种,凡诵经、讲经、称位、法服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注。为研究道教科戒仪范的重要典籍。收入《道藏》第七百六十、七百六十一册。
戎幕闲谈
轶事小说集。唐韦绚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此书是韦绚在文宗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录李德裕的一些日常言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此书是韦绚做西川巡官时,记李文饶所谈。李德裕字文饶,曾于大和四年至大和六年迁西川节度使,韦绚当在此时为西川巡官。《说郛》录有此书,书前有韦绚自序。序曰: “赞皇公博物好奇,尤善语古今异事。当镇蜀时,资佐宣吐,亹亹不知倦焉。乃谓绚曰: ‘能随而纪之,亦足以资于闻见。’《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1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原书已散佚,现存残本1卷。有《类说》本、《说郛》本、《旧小说》本。《太平广记》引本书共15则。
太平经国书
十一卷,宋郑伯谦著。其书发挥《周礼》之义,取名《太平经国书》,意本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语”。首列四图:(1)《成周官制》;(2)《秦汉官制》;(3)《汉官制》;(4)《汉南北军》。其大意是将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故首冠四图。目有30:(1)教化;(2)奉天;(3)省官;(4)内治;(5)官吏;(6)宰相;(7)官民;(8)官刑;(9)揽权;(10)养民;(11)税赋;(12)节财;(13)保治;(14)考课;(15)宾祭;(16)相体;(17)内外;(18)官制;(19)臣职;(20)官民;(21)宫卫;(22)奉养;(23)祭享;(24)爱物;(25)医官;(26)盐酒;(27)理财;(28)内帑;(29)会计;(30)内治。其中内外、会计分上、下篇,共计32篇。全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以问答体,推明建官的所以然。多用后代史事,证明古法之善。当时武统于文,相权极重,而此书《宰相》一篇还更欲重其权。宋人南渡之余,湖山歌午,不复措意中原,正宜进卧薪尝胆之戒,而书中《奉养》一篇,深斥汉文帝节俭为非。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讥其“毋乃当理宗信任贾似道时,曲学阿世以干进欤!”但其书对《周礼》与周、秦、汉三代官制等,又颇有发明。可资这方面研究的参考
予学
成大事者都是要有远见卓识的。在多数人以猎取为能之时,许劭的《予学》着实独树一帜,“高人一等”。它的价值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找到了决定人生成败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此之前,人们或是茫然不知,或是不屑一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予学》的古籍整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促人改变观念,不仅仅以猎取和占有为能,而且要在“给予”这条更高的成功之途上多下功夫。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更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处世谋略。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成,大予大成!
止学
《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祥;能够思虑周祥,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