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奂

- 姓名:杨奂
- 别名:又名知章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乾州奉天人
- 出生日期:1186年
- 逝世日期:1255年
- 民族族群:
杨奂[huàn](1186年-1255年),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初名焕,后改奂,字焕然,号紫阳。元代学者,乾州华严里杨汉村(今乾县杨汉乡杨汉村)人。父亲杨振,书香门第,敦子以严; 母亲程氏,读书识文,训子有方。杨奂生性聪颖,3岁时就随口咏唱 “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轻风轻” 的诗句。5岁起在家读书,8岁去塾馆就学,11岁时母亲病故,极为悲痛,一度每日蔬食淡饭,以诵《孝经》为课。嗣后,潜心攻读,学业日进。金正大元年(1224),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听说朝廷要戒除弊政,慨然作《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经友人劝阻,书未上而返。回家后在乡里讲学,后至鄂县(今户县)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弟子百余,植柳千株,号为 “柳塘” 。正大八年(1231),杨奂前往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与前辈士大夫赵秉文等交往,开始著《朝政近鉴》,因完稿于天兴二年(1233),遂改名 《天兴近鉴》。这一年,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发动政变,以汴京降于蒙古,金朝不久灭亡。于是,杨奂微服北渡黄河,前往冠氏县(今山东省冠县),投奔蒙古左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赵天锡,赵以师友之礼接待杨奂。杨奂在赵天锡家中阅读了不少来自京师的图书。当时,蒙古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久闻杨奂大名,多次相邀,杨奂因珍视与赵天锡友情,一直未曾前往。蒙古太宗十年(1238),杨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举为进士,随监试官北上燕京(今北京市)谒见主管汉人文书的必阇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奏荐杨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将赴任时,对耶律楚材说: “我乃一介书生,本不聪敏,承蒙信任,要去管理财政,这已非己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的比喻,正指今日之事。如果操之过急,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怨。但愿能给我一段时间,逐渐治理,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恢复创伤,为朝廷尽绵薄之力。” 耶律楚材认为他说得对。杨奂到任以后,召集贤达名士,共同商讨治理地方良策,有人提议增大税额,杨奂不但不采纳,反而将原定税额削减了四分之一。时间不长,政通令行。当时议论的人一致认为这在以前的漕运司是没有过的事。杨奂在官15年,遂往燕京行台数次上书请求致仕,辞官故里后隐居终南山下柳塘,筑 “归来堂” ,教徒40年之久,远近来学者数百人。其 “归来堂” 藏书甚丰,有其父杨振当年手抄的大批经传,有其母程氏从前用变卖嫁妆换来的数千卷图书,还有他多年宦游各地时购置的许多书卷。为了阅读和写作方便,特意在书房设置了一架三级圆转书橱,居中而坐,如要查找某书,只要随手转动书橱,便可取到。在此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文,编定了平生的许多著述。朝廷诸老前辈都折节与他相交,关中人才济济,但当时都没有超过他的。他终生不置产业,家中五十金之贮,却喜欢周济别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他都要设法予以表扬和鼓励,惟恐其美名不被人知。如果谁有小的过失,他总想着如何去加以规劝,而不计较是否会因此招致怨恨,世称 “关西夫子” ,与文学家元好问极为友善。平生喜欢读书,垂暮之年依然手不释卷。一生著书甚丰,有《天兴近鉴》30卷、《山陵杂记》1卷、《还山集》60卷(一说120卷)、《正统集》60卷等。《奂文集》是其选集,近300卷。他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明代宋廷佐辑有《还山遗稿》,清代刊入《四库全书》。宪宗五年(1255),杨奂病情日重,自感不支。一日,将儿子秀民等唤于病榻之前,叮嘱他们要“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 ,然后口授遗诗,举杯含笑而逝。谥文宪,故称杨文宪公。
杨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
原書手抄本,篇末署“同治五年丙寅岁季冬月朔五日,程记录”;再抄者署“中华民国四年十一月正明”。书中“依样调鼎”是家常菜谱,主要部分“筵款丰馐”是筵席菜谱。共收菜点二千五百种,其中有作法的九百零五种。通过这本书大致可以看到晚清川菜鼎盛时期的款式全貌和烹调水平。当时川菜兼及并蓄南、北、下江烹饪之长,因此,它也是研究晚清中国烹饪的重要史料。
陈莲舫医案
清陈莲舫撰。3卷,成书于1914年。全书所收医案以内科外感、杂病为主,兼收外、妇科病证126种。上卷载中风、类中、肝风、历节风、春温、风痧、食复、霍乱、囊风、惊风、肺痈、哮喘、咳嗽、呕血、胸痹等42种病证。中卷列痢疾、肠风、泄泻、痰饮、脾胃、疟疾、脚气、臌胀、噎膈、淋浊、遗溺、癃闭、梅毒及耳、目、鼻、舌等病证44种。下卷为咽喉、失音、痫、痫厥、癫、头痛、河白、黄疸、汗、损病、疬、消渴、怔忡、鹅雪疳,以及外科各类痈症、妇人调经、胎前产后等病证40种。各症医案少则一例,多二十则,惟药物大多无剂量,为其不足。
江湖怪异传
《江湖怪异传》是平江不肖生的作品,成书于192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共21章,计六万字。书叙作者家乡湖南巫风等事。湖南素多迷信,尤尚巫术,书中所举光绪年间诸案例:贡院中之悬尸、三件巫蛊杀人案等,多与排教、师教、诸天教徒勾结恶人诈骗钱财有关。三件巫蛊杀人案经官方审理结案。贡院中之悬尸一案,官方审理为死者自缢结案。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盛行,长沙城里一班公子哥儿组织的顽意团,便研究起侦探术来,对悬尸一案颇多怀疑,经多方分析、调查,渐露端倪。民元伊始,顽意团一班人因从军有功,傅继祖掌管湘潭县,谭延寿在军务厅,公孙宾之在民政司,重新侦察此案,终于水落石出,将谋财害命的凶手枪毙完案。书内铺排“打猖”大典,斗黑山圣母,广东老妈子行魇术,关大雄“巫蛊杀人”,许多奇奇怪怪情节,或由著者正面道来,或从罗满口中侧面说出,写得恍恍忽忽,若真若幻。在诸语怪说部中,彼实独具一格。尤其全卷以顽意团侦破彭礼和“被鬼迷死”案贯始终,处处悬念,层层揭迷,侦探小说味颇浓,又为行文增色。要之,该作溶语怪、侦探于一书,异于《江湖奇侠传》合语怪、义侠于一卷,亦可谓不肖生别开生面之作。《序》称:“《江湖怪异传》……盖与《江湖奇侠传》同体而异事也。”斯言非尽善。
郑史编年辑录
本辑所录之郑国史料采诸《春秋》、《左传》、《国语》及《史记》,未涉诸子之书。《春秋》和《左传》采用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点校本,《国语》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史记》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
挞虏纪事
国家九边皆邻虏在宣大山西则有俺荅诸部在陜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
国闻备乘
近人胡思敬撰。二册,四卷。记录清代掌故一百五十七篇。作者居京师七年,经历甲午、戊戌、庚子三大事变,以当时史官失职,宫廷机密要闻无人记述,故撰是书。所记多为见而知之者。它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清季掌故、轶事, 并且穿插作 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各条皆有题目, 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 清亡后汇编一起, 分为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