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奂

- 姓名:杨奂
- 别名:又名知章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乾州奉天人
- 出生日期:1186年
- 逝世日期:1255年
- 民族族群:
杨奂[huàn](1186年-1255年),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初名焕,后改奂,字焕然,号紫阳。元代学者,乾州华严里杨汉村(今乾县杨汉乡杨汉村)人。父亲杨振,书香门第,敦子以严; 母亲程氏,读书识文,训子有方。杨奂生性聪颖,3岁时就随口咏唱 “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轻风轻” 的诗句。5岁起在家读书,8岁去塾馆就学,11岁时母亲病故,极为悲痛,一度每日蔬食淡饭,以诵《孝经》为课。嗣后,潜心攻读,学业日进。金正大元年(1224),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听说朝廷要戒除弊政,慨然作《万言策》,指斥时弊,辞旨痛切,言人所不敢言。经友人劝阻,书未上而返。回家后在乡里讲学,后至鄂县(今户县)终南山下建紫阳阁,收弟子百余,植柳千株,号为 “柳塘” 。正大八年(1231),杨奂前往汴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与前辈士大夫赵秉文等交往,开始著《朝政近鉴》,因完稿于天兴二年(1233),遂改名 《天兴近鉴》。这一年,金朝京城西面元帅崔立发动政变,以汴京降于蒙古,金朝不久灭亡。于是,杨奂微服北渡黄河,前往冠氏县(今山东省冠县),投奔蒙古左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赵天锡,赵以师友之礼接待杨奂。杨奂在赵天锡家中阅读了不少来自京师的图书。当时,蒙古东平路行军万户严实久闻杨奂大名,多次相邀,杨奂因珍视与赵天锡友情,一直未曾前往。蒙古太宗十年(1238),杨奂应试东平路,两中,赋论第一,举为进士,随监试官北上燕京(今北京市)谒见主管汉人文书的必阇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便奏荐杨奂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奂将赴任时,对耶律楚材说: “我乃一介书生,本不聪敏,承蒙信任,要去管理财政,这已非己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 的比喻,正指今日之事。如果操之过急,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引起民怨。但愿能给我一段时间,逐渐治理,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恢复创伤,为朝廷尽绵薄之力。” 耶律楚材认为他说得对。杨奂到任以后,召集贤达名士,共同商讨治理地方良策,有人提议增大税额,杨奂不但不采纳,反而将原定税额削减了四分之一。时间不长,政通令行。当时议论的人一致认为这在以前的漕运司是没有过的事。杨奂在官15年,遂往燕京行台数次上书请求致仕,辞官故里后隐居终南山下柳塘,筑 “归来堂” ,教徒40年之久,远近来学者数百人。其 “归来堂” 藏书甚丰,有其父杨振当年手抄的大批经传,有其母程氏从前用变卖嫁妆换来的数千卷图书,还有他多年宦游各地时购置的许多书卷。为了阅读和写作方便,特意在书房设置了一架三级圆转书橱,居中而坐,如要查找某书,只要随手转动书橱,便可取到。在此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文,编定了平生的许多著述。朝廷诸老前辈都折节与他相交,关中人才济济,但当时都没有超过他的。他终生不置产业,家中五十金之贮,却喜欢周济别人。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他都要设法予以表扬和鼓励,惟恐其美名不被人知。如果谁有小的过失,他总想着如何去加以规劝,而不计较是否会因此招致怨恨,世称 “关西夫子” ,与文学家元好问极为友善。平生喜欢读书,垂暮之年依然手不释卷。一生著书甚丰,有《天兴近鉴》30卷、《山陵杂记》1卷、《还山集》60卷(一说120卷)、《正统集》60卷等。《奂文集》是其选集,近300卷。他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明代宋廷佐辑有《还山遗稿》,清代刊入《四库全书》。宪宗五年(1255),杨奂病情日重,自感不支。一日,将儿子秀民等唤于病榻之前,叮嘱他们要“孝悌力田,以廉慎自保” ,然后口授遗诗,举杯含笑而逝。谥文宪,故称杨文宪公。
杨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阳系历险记
《太阳系历险记》(Hector Servadac)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2卷44章。19世纪中叶,一颗彗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被带到彗星上,从此开始在太阳系漫游;他们在一位法国上尉的带领下,同舟共济,战胜了太空严寒等种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趁彗星再度与地球相遇之际,胜利返回地球。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许多有趣的天文知识,歌颂了人们在科学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临危不、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
兵说
兵说,一卷明沈炼撰。变化第一,兵之道神乎非圣人孰其能之一刚为龙一柔为蛇蟠屈翱翔各有其时非独旌旗之见伏而已也动静几之矣。
竹泉生女科集要
妇产科著作。彭逊之撰。一卷。逊之溧阳(今属江苏)人。集诸家之长,并结合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于一九三一年。书中分为天癸确论、带证总论、调血精义、气化次序说四门。天癸确论以调经为主,载有月经不调等二十五证。带证总论以论治带下为主,包括各种带下十三证。调血精义论述血瘀经闭等十七证。气化次序说论述血崩等十六证。每门先论,继为证、方。其理论宗《内经》,博采诸家之长,尤推崇傅青主之学。书中以不同标记区别引述古人之论或心得。立论清晰,阐述详尽,可供妇科临床参考。有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
《上清洞真九宫紫房图》,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间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经文前半篇为神仙图像,有大像五幅,小像四十余幅。其中有部分宫殿楼阁图。图像之后为《九宫紫房三丹田诀》。诀文称人首脑中有九宫,即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流珠宫、玉帝宫、天庭宫、极真宫、玄丹宫、太皇宫。除脑部上丹田等九宫外,身体内亦有中丹田宫及下丹田宫。每一宫中皆有神真居守。本篇所载图像诀文,与上清派存思身神之道法有关,所谓「九宫紫房」即人体内神真居住之处。
善恶因果经
亦称《菩萨发愿修行经》、《因果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宣扬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认为人之所以有寿夭、穷通、美丑、智愚,都是由于前世用心不同、造业不同,并详细叙述了各种报应的前因及各种行为将受之后报。最后谓修习此经,可得度苦难。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但东传日本后影响颇大,有注疏多种。日本《卐字续藏》将本经收编入藏。敦煌遗书亦有收藏,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