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晓亭

- 姓名:萧晓亭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萧晓亭,清医家。号晓亭主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父醒初,兼通医术。承家学,尤擅医道,治病不索谢,求方者日众。长于治麻风病(疠风)。殚精竭虑,旁搜远索,得诸家之秘本,斟酌损益,三易寒暑,集成《疠疾辑要》、《疠疾备要》各一卷(1796年),合刊时名《疯门全书》(1832年)。此书论述麻风病之病源、症状、辨证、疗法等。其治男子,以养血和血为主,驱风行滞为佐;治女子以活血行血为主,驱风燥湿为佐。经治数百人,多获良效。光绪元年(1875年),侯敬庵、郑凤山又附刻《疯门辨正》一卷,使内容更为完备。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萧晓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先醒斋广笔记
成书于1622年。明代缪希雍撰。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该书约12万字,分4卷。卷1,载有中风、寒、暑、疟、痢、泄泻诸疾。卷2,载脾胃、虚弱、吐血、消渴、妇人诸疾。卷3,载有幼科、肿毒、杂证诸疾。卷4,炮炙大法,选录常用药物433种。后附用药凡例。前3卷主要是作者对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临床经验、效方、验案,并总结了一些病证的治疗规律,如中风治法大略,伤寒三阳三阴治法总要及治血三要法等。缪氏的治气治血三法丰富了杂病的治疗。所谓治气三法即补气、破气、降气、调气;治血三法包括补血法、清血凉血法及通血法;在中风的论治上挖出了“内虚暗风”之说。后1卷主要介绍各药的性状鉴别、炮制方法、佐使畏恶等。其用药凡例,对丸、散、汤、膏的制法和适应证,以及煎药、服药方法和十八反等内容,辨析尤详,其中常有缪氏的独家见解。该书体现了缪氏的学术思想,也切合实用,对中医药理论研究及临床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古今医彻
怀远,字抱奇,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清嘉庆年间名医,生卒年代无可考。怀氏少洽儒术,壮岁弃去,遂隐于医,博览广集,揣摩经验,历二十余载著成《古今医彻》一书。凡“昔贤未发者补之,今人沿谬者正之,取所尝疗治多疑难而已效者,据证案末’,(顾序),体理灿然,博而有要。故曾多次翻刻,流传较广,并被编入《珍本医书集成》。是书凡四卷,卷一为伤寒,自两感证至夹症、坏症、遗毒,卷二、卷三为杂症,自中凤至眼、耳、口、鼻、痹、痈,卷四为女科,自调经、治带至胎前、产后等,末附医簌数则。从理论结合经验,由经验佐证理论,反复说明治病之必宜通权达变,不可拘执成见,因而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灵宝半景斋仪
灵宝半景斋仪,不署撰人。内称玉帝为「太上无极大道至真玉皇尊帝」。盖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半景斋是一种斋期仅半日之简易斋法,自清旦至正午谓之「半景」。唐代道书《斋戒录》已提及灵宝诸斋中有半景斋法。本书载清旦、平旦、巳时行半景斋之科仪,三朝仪式大致相同,皆以读词、礼方忏悔为主。据称行此斋法,可为斋主全家及先祖亡灵忏悔罪愆,祈求圣真保佑、消灾免厄、眷属平安、门族昌盛等等。
正理滴论
亦名《正理一滴》、《正理方隅》。佛教因明书名。因明七论之一。古印度法称著。一卷。德格、北京、那塘等版的藏文《丹珠尔》中有译本。汉文有王森与杨化群二人各自的译本,藏文还译有律天和法上的注释,莲花戒的《正理滴论所破前宗略说》和胜友的《摄义》。藏人自撰的注释有贾曹杰·达玛仁钦的《正理滴论嘉言心要疏》。全书分为三品:第一品略讲现量的性相及四种差别;第二品是为自比量品,讲因三相及三种真因,于未缘到因较详;第三品是为他比量品,于过类较详。全书在整体上依循陈那的因明体系,但在局部问题上又与陈那及商羯罗主有区别:(1)按照不可得、自性、果三种情况,对*因三相作出更详细的说明;(2)主张废除喻支,把同喻体和异喻体归入因中;(3)在宗过中,废除自教相违, 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等过;(4)认为不会出现相违决定的因过,并将法差别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别相违三种因过归入“法自相相违”过中;(5)同喻、异喻各增加四过,将喻十过变成十八过。古印度法上(9世纪)著有梵文注释书,流传于耆那教中。为因明学的简明纲要,藏族早期学者和现代国外学者大都从此书入手研究因明。
台宗十类因革论
台宗十类因革论,四卷,宋善月述。
华严游心法界记
全一卷。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基于华严宗初祖杜顺之五教止观,阐明华严宗之观门。分为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即依五门之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之观门,并示其浅深之相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