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空

- 姓名:不空
- 别名:智藏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斯里兰卡
- 出生日期:705年
- 逝世日期:774年
- 民族族群:
不空三藏法师(705年~774年),音译“阿目佉跋折罗”,或称“不空金刚”,又名“智藏”。西域狮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另说为北天竺(北印度)人。为密宗祖师之一,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幼年出家为沙弥,14岁时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师事金刚智,随同由海道乘船经广州,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来到洛阳。在广福寺学习汉、梵文经论及律仪等。20岁受具足戒后,曾侍金刚智多次往返洛阳、长安两地,并参与译事和传五部密法。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金刚智奉玄宗命归国,行至洛阳病故,不空料理其师丧葬后,承命以唐使名义由广州乘船赴师子国寻求密教典籍,于开元三十年到达,住于佛牙寺,和弟子含光等37人从普贤阿阇梨重受灌顶,学五部契印曼陀罗法、瑜伽护摩等三年。不空等人在师子国时,曾求获金刚顶部密教梵典和大小乘经论共100种,1200卷,以天宝五年(746年)回到洛阳,奉唐玄宗命住于净影寺,从事译经,并开坛灌顶。天宝九年(750年)时,玄宗准其归国,途中患疾,在韶州养病,未能继续前行。天宝十二年(753年),河西节度使、御史大夫、西平郡王哥舒翰奏请,敕下韶州,追还长安。一月后,又令赴河西,在威武开元寺进行译经、设坛灌顶等宗教活动,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为止。在此四年之内,不空译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及其它经咒等,由行军司马、礼部郎中李希言,节度判官、监察御史田良丘等笔受。是年夏天,奉诏返回长安,住在兴善寺继续译经和灌顶传法等活动,直到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774年)六月十五日病逝。不空生前出入宫廷,结纳权贵,历事三朝而显赫三代,以沙门身份达到妇主降阶,六宫罗拜,位列三卿之贵,并加特进,的确是“首出僧伦”之事。唐肃宗李亨当政时(756—761年),还“不斥其名,但称其号”。死后被李家王朝赠开府仪同三司、授司空、赐爵肃国公,谥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正如园照在《贞元释教录》一书中所说,是“先古未闻”之事。
不空一生所译的显密两部经论、仪轨、陀罗尼等和其它著述,共有171部215卷之多(贞元释教录中仅有111部143卷的记载)。在中国佛教史上,不空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被誉为四大译师。在“开元三大士”中,不空也较金刚智和善无畏的影响为大。密宗的开创者名义上是善无畏,曾被尊之为“教主”,但实际上的创始人应属不空,他对密宗发展所起的作用,是远远地超过其祖其师的,正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当然,一方面是适应“开元盛世”的密宗特点,而重要的一面则是在密宗的经咒、仪轨、陀罗尼等翻译过程中,形成梵汉音译的严谨对音,这类音译为音韵、训诂等学的研究,保存下来一份较为丰富的语言学史料,把它称之为“不空学派”的卓越成就或贡献,似无不可。
密宗在唐代虽然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即趋于衰亡。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留学僧空海在长安青龙寺从不空弟子惠果受两部秘法,获传法大阿阇梨位。空海归国以后,创立了真言宗在日本流传下来,后被称为东密。
不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定庵类稿
诗文别集。南宋人卫博撰。四卷。博生平里籍未详。约高宗绍兴十年前后在世。工文,尝参戎幕,奉使至金,未行而止。乾道四年(1168)以枢密院编修官致仕。此编收诗三十七首,奏札、表、启、书、序、记、铭、杂文等一百六十余首。卫氏以表奏四六擅长,故每为当时显贵所罗致,“所作大都工稳流丽,有汪藻、孙觌之余风”,(《四库全书总目》)。诗亦清新,《春日书怀》云:“人世逢春能几回,区区从使寸心灰。故园花柳应依旧,万里归思独上来。”惜流传不广,影响甚微。有《四库全书》本。
且介亭杂文
杂文集。鲁迅著。上海三闲书屋1937年7月出版。收1934年的杂文三十篇。其中有《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等重要文章。文集中有的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府正采用“王道”与“霸道”两种“新药”来镇压革命群众;有的向全世界揭露了国民党当局摧残进步文化的罪行;有的歌颂了共产党和革命人民,指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有的提出了无产阶级要批判继承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观点。文集取名“且介亭”即上海半租界中的亭子间之意,显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时代眉目”。
诗词格律
王力所写的讲述诗词格律基本知识的书。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 中的一种,收入《文集》 第15卷(据《丛书》 本1977年第2版)。本书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除“引言” 外,共4章: 第1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讲诗词的韵、四声、平仄和对仗的基本知识; 第2章 “诗律”,讲诗的种类、律诗的韵、律诗的平仄、律诗的对仗、绝句、古体诗; 第3章 “词律”,讲词的种类、词谱、词韵以及词的平仄和对仗; 第4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讲诗词节奏、诗词的语法特点。本书的 “结语” 强调: 任何规律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格律也不能是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但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先要熟谙格律,才能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明集礼
原名 《大明集礼》 明徐一夔、梁寅、周子谅、刘宗弼等奉勅撰。洪武二年 (1369)八月始修,次年九月书成。共53卷,分吉礼 (卷1至卷16)、嘉礼 (卷17至卷29)、宾礼 (卷30至卷32)、军礼 (卷33至卷35),凶礼 (卷36至卷38),冠服 (卷39、卷40)、车辂 (卷41)、仪仗 (卷42至卷44)、卤簿 (卷45、卷46)、字学 (卷47)、乐(卷48至卷53) 等11门记载明代的各项礼仪制度。其门下分目,如吉礼分为祀天,祀地,宗庙、社稷、朝日,夕月,先农,太岁、风、云、雷雨师、岳镇海续、天下山川、城隍,旗纛,马祖、先牧、社马步,祭厉,祀典神,三皇孔子14目,嘉礼分为朝会、册封、冠礼、婚、乡饮5目,乐分钟律、雅乐、俗乐3目,字学分总叙,六书、字体、书法、书品、正6目。目下再分细目。是书详实地一 一介绍了各项礼仪的内容、器用和车舆服色及帝王等出行的规制,是明代礼仪制度的总汇。其中有诸如 《内殿宴会内外命妇次序图》、《诸王来朝丹墀班位图》、《中宫受皇妃贺图》、《谒庙图》、《乐图》、《舞图》、《版位图》 等多种图,对了解明代宫廷的具体情况很有邦助。是书 《明史·艺文志》记为50卷,53卷本是经明嘉靖九年 (1530) 修订,增补了自洪武以来礼仪变动的内容而成。其刊行后,洪武原本已少见流传。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收入的即为53卷本,并将其归入史部·政书类。
牧令须知
清刚毅著,葛士达辑。二册,六卷。本书汇录衙门公牍程式。内有居官蒞位、吏房文移稿件式、户房文移稿件式、礼房文移稿件式、兵房文移稿件式、刑房文移稿件式等卷。
止观义例
凡二卷。唐代湛然撰。又称摩诃止观义例、圆顿止观义例。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以七科总括摩诃止观一部之要旨,以明天台观门之大概。七例即:(一)所传部别例,(二)所依正教例,(三)文义消释例,(四)大章总别例,(五)解行相资例, (六)心境释疑例,(七)喻疑显正例。注疏有从义之止观义例科一卷、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处元之止观义例随释六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