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测

圆测
  • 姓名:圆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新罗
  • 出生日期:613
  • 逝世日期:696
  • 民族族群:

圆测(613~696)名文雅,新罗王孙,二岁出家,十五岁入唐都长安求学,时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在长安从法常、僧辨学习佛教经论。法常和僧辨是著名摄论师道岳的弟子,道岳又是道尼的弟子。道尼曾亲炙真谛法席,学习《摄大乘论》,隋开皇十年奉诏入长安,真谛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之力。所以圆测所学的唯识学,是真谛摄论一系的传统。圆测在长安居法玄寺,贞观十九年玄奘回长安,圆测就学于玄奘,唐高宗显庆三年,玄奘奉敕旨徙居西明寺,敕选大德名僧五十人与玄奘同住,圆测亦预斯选。玄奘示寂后,圆测在西明寺弘传唯识教义,著作甚丰,据《韩国佛教撰述语文献总录》载,为19部83卷。但多数均已佚失,现仅有以下三种:①《解深密经疏》10卷,为圆测的代表作,此经于9世纪由法成译为藏文。原经所缺第10卷,已由日本稻叶正就从藏译译出,复原全貌。其中保存了许多真谛的见解,是研究真谛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另外,此疏传至藏地后,对宗喀巴、昙旷都有影响。②《仁王经疏》3卷。③《般苦心经赞》1卷。武则天执政时期,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辨等,协助中天竺沙门地婆词罗翻译《大乘显识经》、《大乘密严经》等。则天证圣元年,又协助实叉难陀在洛阳重译八十卷《华严经》,未讫而示寂。


在《宋高僧传》卷第四,有《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传中称;‘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这实是诬蔑之辞。因为《成唯识论》一书是在玉华宫翻译的,玉华宫是唐代皇室的别宫,在陕西宜君县境,距长安三百华里。奘师每言玉华宫之宏伟,即阎浮提之兜率天宫。以如此重门叠户的皇家宫院,岂能赂守门者可窃听?这一段无稽之谈,使圆测受诬千古。圆测的唯识学,是继承真谛摄论一系;而窥基自奘师继承者是护法一系的唯识,两人在理论上见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窥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驳斥圆测的《成唯识论疏》》这无非是门户之见作祟。圆测于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寿八十四。卒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寺北谷。弟子慈善、脏庄分得部分遗骨葬于终南山。北宋政和五年(1115)同州龙兴寺广越又由终南山分得遗骨,葬于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左,与窥基塔相对。宋复为作《塔铭》,今皆存。

猜你喜欢的书

第二基地

第二基地

《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3年的科幻小说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本书讲述了在骡攻占基地之后,骡和第一基地的遗民寻找“谜”一般的第二基地的传奇事迹,共由两个中篇故事组成。《第二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谜”一般的第二基地的存在成了众矢之的,骡要铲除它,而第一基地的移民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由也必须找到它,但是它究竟在哪里呢?这部故事就是各方人马找寻第二基地的传奇。骡倾全力寻找并铲除第二基地,却失败了。随后,基地人员也千方百计寻找第二基地,因为他们不愿把建立新帝国的功业拱手让人。谁也没想到,寻找的线索竟维系在一位小女孩身上。十四岁的艾嘉蒂娅怕得要死,她究竟发现了有关第二基地的什么秘密呢?

禽星易见

禽星易见

一卷。明池本理撰。禽星是古代占星家的一种占法,传说此法始于张良,为兵家秘传,其实于一切人事得失趋避无所不占。其方法不一,本书则专取七元甲子局,用翻禽倒将之法推算时日吉凶。所论禽宫性情,较他书为简明,其以时日禽为彼我公,专取翻禽为我、倒将为彼,为其独得之解。但本书不载治曜之法,与同类书相异。总之,本书属于六壬、遁甲之类的星家著作,虽荒诞迷信,但对研究术数学较有价值。《明史·艺文志》本书作四卷,一卷本当为传抄合并所得。今有《四库全书》本行世。

传家宝

传家宝

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威县冀南新华书店1949年5月初版。沈阳东北书店1949年9月再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主要描写解放区婆媳间的矛盾。李成娘一家3口,儿子在区上工作,平时家里只有婆媳2人。勤俭的李成娘恪守“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的信念,认为做媳妇的只能拈针、纺线、忙家务。她守着她的“三件宝”——纺车、针线筐、黑箱子活了一辈子,而且还很执拗地要“把这份事业一字一板传下去”。可是儿媳金桂却认为“那里边没大出息,接受下来也过不成日子”,她宁可花钱买衣服、鞋子,也要腾出时间去“参加主要劳动”。泼辣能干的金桂,不仅参加了村上的工作,当上了妇联主席,还承担了田里的全部农活,农闲还赶集卖煤,成了劳动英雄。最后,李成娘终于在媳妇面前认了输。作品反映了两个时代新旧妇女的两种不同的思想和命运。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救亡者

救亡者

中篇小说。周文著。1940年7月商务印书馆初版。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笔记小说集。近代潘纶恩著。十二卷,一百零八篇。纶恩,字箨园,著有《箨月山房诗钞》。筠坪老人序谓题材来源于“道听途说”,故名。体例则仿《聊斋志异》,篇末以“箨园氏曰”发议论。内容多为奇闻异事。创作于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年。收录小说一一○馀篇,大多数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之作。 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窳败。 《道听途说》不仅以内容的批判性、揭露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艺术上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作为一部主要成书于道光年间的笔记小说,它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 对《道听途说》这种艺术特色,筠坪老人曾概括为“善道俗情”。 《道听途说》凝聚了潘纶恩的半生心血,也是其传世的唯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