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S·C·阿伯特

约翰·S·C·阿伯特
  • 姓名:约翰·S·C·阿伯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缅因州布伦瑞克
  • 出生日期:1805年9月19日
  • 逝世日期:1877年6月17日
  • 民族族群:

约翰·史蒂文斯·卡伯特·阿博特(1805年9月19日-1877年6月17日)(英语:John Stevens Cabot Abbott,1805年9月19日—1877年6月17日)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和教育学家,主要作品有《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与地理大发现》(Christopher Columbus)等,出生于缅因州布伦瑞克,父母是雅各布和贝齐·阿博特。


他是雅各布·阿博特的兄弟,曾与他一起管理纽约市的阿博特研究所,并参与了他的一系列简短的历史传记的编写。阿博特于1825年毕业于鲍登学院,准备在安多佛神学院担任牧师,1830年至1844年,他从公理会教堂退休,先后在伍斯特、罗克斯伯里和楠塔基特布道,这些地方都在马萨诸塞州。


由于他的作品《在家母亲》的成功,他从1844年起致力于文学。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过许多关于基督教伦理和通俗历史的书籍,这些书籍被认为培养了人们对历史的普遍兴趣。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广受欢迎的《拿破仑·波拿巴传》(1855),其中描述了拿破仑职业生涯中的各种元素和事件。阿博特自始至终对他的主题持非常赞成的态度。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美国内战史》(1863-1866)、《拿破仑三世皇帝的历史》(1868)和《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历史》(纽约,1871)。他还为W.M. Bogart在1876年出版的关于丹尼尔·布恩的《布恩的一生》一书做了前言。


《美国传记词典》(1906年)中的他的传记写道,艾博特思维清晰,头脑灵活,能够把注意力从某一事物转移到完全不同的另一事物上,然后毫不费力地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而且他还有着异常平和的性格;他以自己的善良和著作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几乎一直工作到去世。《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中他的传记的匿名作者说:“他是一位写了很多关于基督教伦理和历史的书籍的作家,这些书现在看来似乎缺乏学术性,不值得信任,但在当时却很有价值,培养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总的来说,除了他没有写青少年小说外,他的作品在主题和风格上与他的兄弟雅各布·艾博特非常相似。

约翰·S·C·阿伯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

本书是《赋税论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政治算术》《爱尔兰的政治解剖》三个中译本的合编本。其中《赋税论》部分,配第就田租、口赋、房产税、关税、什一税、国内消费税,乃至货币利息、货币改变价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政治算术》则是配第独创地应用算术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典型著作。他列举数据,论证英、法、荷三国的经济力量,试图探讨存在于当时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现象中的共同规律。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张惠言论词

张惠言论词

词论。 清张惠言(1761—1802)撰。一卷。惠言有《词选》已著录。此编系今人唐圭璋辑录张氏《词选》中评语而成,又附《词选序》、《重刻词选原序》、《词选后序》等六文而成。计收张氏对十二位词人三十三首词之评语,约万余字。张氏精于词学,《词选》一书尤名重词坛。于各家词作之评语中,多有高见。评温庭筠词达十二首,提示简要明达,使温词朦胧晦涩处豁然清晰。然亦有囿于陈说处。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张氏难脱“刺明微也”、“暗时也”、“爱君不忘也”之陈说,并谓“此词与考槃诗极相似”,殊为失当。附录诸篇,为严整论文,颇有价值。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词话丛编》本。

史纠

史纠

六卷,明朱明镐撰。是书考订诸史书法之谬及其事迹之抵牾,上起《三国志》,下迄《元史》,每史各为一编。作者通过对史书的考订,阐发了他的史学主张。①他认为纪传体史书的本纪不能太简略。卷4中说:“纪略传详,史体固然;过加删削,毋乃太简!”②纪传体史书的立志要严格,主张删掉《魏书》中的《释老志》等。还认为,书志的断限要明了,有的明明是断代史的志,却写得漫无边际。③推崇表的作用,尤其是《辽史》的《闰考》、《朔考》。认为宋和辽历法不同,史家能够详列以上两表,使后人一目了然,正是修史之功。④对史书的论,作者认为,有独到见解的,可以作论,否则不必作论。⑤关于列传,作者对《宋史》的列传评价很多,他认为《宋史》有三善而有七失,其中的“七失”大多是针对它的列传而言的。有的列传所述名实不符,如陈靖的劝农之议,泥古不行,无益于民生,却把他列入吏传。有的入传混杂,该人道学传的列隐逸传,该入隐逸传的列入文苑传等。有的不必列传而强立,如有的人只有官衔可记,并无事迹可书,却强为之立传,徒有“词费之讥”。有的列传“历载其先世谱系,刺刺不休”,好像是写家史一样。⑥作者主张史书要善恶并书。他认为, “史官之笔,一出一入具有严科,不以小善盖巨慝,亦不以一眚掩大端。……君子有过,亦宜绳之,不敢以君子之名而或宽之;小人有善,亦宜录之,不可以小人之名而或距之。”《史纠》卷5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

三卷。明·云栖祩宏撰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十年)刊行。《大藏经补编》则收有金陵刻经处之刊本,内分《随笔》(即《初笔》)、《二笔》、《三笔》三部。本书系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其中,《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内容所述为作者个人的见闻、求道过程、对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论教义、禅净优劣、儒佛融合等方面。不仅将本身的圆熟思想表露无遗,同时也彰显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思想动向。此外,书中并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自序,及钱养庶撰于崇祯十一年(1638)的后跋。在日本则有承应二年(1653)的刊本。

八种长养功德经

八种长养功德经

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略明发心受斋戒法,疑附斋法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