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

- 姓名:周春
- 别名:字芚兮,号松霭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海宁人
- 出生日期:1729
- 逝世日期:1815
- 民族族群:
周春(1729—1815),清著名藏书家、学者。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别称内乐村农。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三十一年官广西岑溪知县,上任仅一年,便以父忧离职。至此淡于官场,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宴,赐六品衔。父周文在,字振之,号闲了,手抄珍本逾千卷,积书达5万卷。他与兄周莲继承父遗书,所居“著书斋”,终年不扫尘,凝灰满室,图书插架环列,七略四部,无不浏览。曾向张燕昌强购宋刻珍本《汤注陶诗》,有元人的藏印和金俊明、文彭等的藏书印,与《礼书》,并储一室,名藏书楼为“礼陶斋”。藏书秘不示人。后将《礼书》让出,改名“宝陶斋”,后又将《汤注陶诗》售出,将室名改为“梦陶斋”。另有藏书楼名为“昙花馆”,收藏有日本人松贞文元《泰古梅园墨谱》,皆为珍本。学生陈增作《周松蔼师昙花馆所藏日本国人松贞文元泰古梅圆墨谱歌》:“如此遗编不可寻,濂溪夫子最渊深.中华以外书搜通,第一人间翰墨林”、“长畸馆外海云稠,造墨人还隔九州。今日优昙花下见,胜他随月读书楼。”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内乐村农”、“松霭藏书”、“周春字芚兮号松霭”等。兄周莲,字予同、号玉井,家多藏书,以博学知名一时。著《十三经音略》、《中文孝经》、《小学余论》、《辽金元姓谱》、《辽诗话》、《海昌盛览》、《红楼梦随笔》、《选材录》、《松霭遗书》等。
周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女丹合编选注
《女丹合编选注》系据光绪丙午年重刊二仙巷藏版贺龙骥氏所编《女丹合编》选注,作者精选其中“壶天性果女丹十则”、“女金丹上下卷”、“樵阳经女丹修练”、“女功炼己还丹图说”、“女丹要言”、“西池集”六篇加以点校注释。《重刊道藏輯要》
大道通玄要[敦煌本]
道教类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书约三十卷,八十一品。敦煌本七件,约存六卷、二十七品左右。(1)P.2456(属卷一)。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后半部首题“大道通玄要卷一并序”,尾部残缺,存一百三十三行。(2)P.2466(属卷五)。首有标题,尾部残缺,存一百一十行。(3)P.2456(属卷六)。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前半部分卷首残缺,尾题“大道通玄要卷六”,存一百六十余行。(4)S.3618、北地17(属卷七)。前者保存较好,首尾完具,有标题,存二百零六行。(5)P.2363(属卷十二)。首残尾全,有标题,存四十九行。(6)S.3839(属卷十四)。首尾均残,存八十四行。(7)贞松堂藏本(属卷十四),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二十行。以上各写本《正统道藏》均未收。为佚失的重要道教类书,现存部分摘录道书精要,分品纂录,引书达五十六种。
胜饮编
郎廷极撰。郎廷极字紫衡、又字紫垣,号北轩,汉军镶黄旗广宁 (今辽宁北镇)人,是山东巡抚郎永清之子,自幼聪颖,十九岁时开始步入宦途,初任江苏江宁府同知,1705年授江西巡抚,任期达七年之多。他长期任江西巡抚并十分关注景德镇瓷业,致使制成一种被人称之为“郎窑”的瓷器。由十他十分热心于瓷业,遂将自己的文集定名为《陶人心语》。著有《集唐要法》一卷、《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一卷、《师友诗传录》、《北轩集》等。《胜饮编》是一部杂纂之作,是杂辑有关经史书籍中以酒为内容的语句,汇辑成编,取“不饮而胜于饮”之意,以定书名。书凡十八卷,依次为“良时”、“胜地”、“名人”、“韵事”、“德量”、“功效”、“著撰”、“政令”、“制造”、“出产”、“名号”、“器具”、“箴规”、“疵累”、“雅言”、“杂记”、“正喻”、“借喻”。每卷内各有子目。杂录历代有关酒的人物、故事、物品、习俗、著作等,内容颇丰。有《粤雅堂丛书》及《笔记小说大观》本。
大乘起信论译注
佛教论书。 此论开篇即称 “论曰: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摩诃衍是梵语译音,就是 “大乘”,所以汉文译为《大乘起信论》。传为古印度著名的大乘论师马鸣所作,南朝名僧真谛所译。但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有人对这部论书的作者及译者表示怀疑。近代佛教界的学者各持一端,一派说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伪撰而托名马鸣的,另一派则坚持认为是马鸣所作。有趣的是,这部大乘佛教的重要论著却曾在印度本土一度失传,而由唐朝名僧玄奘由汉文重译成梵文,传回印度。不管这部论著是否为伪作,它对中国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影响,甚至成为佛教的入门书。全论共分五部分,第一因缘分,第二义分,第三解释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流通分。其核心内容是如来藏缘起,主张如来藏即众生心,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并立 “一心开二门” 之说,把一心分为 “心真如门” 和 “心生灭门”,认为 “众生心” (一心)蕴含杂净、逆顺、凡圣两种因素,在迷即为 “生灭门”,在悟即为“真如门”。劝人虔信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等五行,以获解脱。
续古今译经图纪
全一卷。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辑录译经缁素二十二人及所译经典一七一部,七一四卷。本书系继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四卷之后,图纪玄奘以后之译经三藏,传其功绩。作者智升另编有开元释教录(略称释教录)一书,于进行本书编录之同时,释教录已编纂至唐代部分,故智升辑录本书之动机,旨在为释教录有关唐代部分之撰述作准备,且本书亦有多处依释教录已完成之部分修正者。
弥沙塞羯磨本
一卷,唐爱同录。五部律所用僧中之羯磨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