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

周春
  • 姓名:周春
  • 别名:字芚兮,号松霭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海宁人
  • 出生日期:1729
  • 逝世日期:1815
  • 民族族群:

周春(1729—1815),清著名藏书家、学者。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别称内乐村农。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三十一年官广西岑溪知县,上任仅一年,便以父忧离职。至此淡于官场,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宴,赐六品衔。父周文在,字振之,号闲了,手抄珍本逾千卷,积书达5万卷。他与兄周莲继承父遗书,所居“著书斋”,终年不扫尘,凝灰满室,图书插架环列,七略四部,无不浏览。曾向张燕昌强购宋刻珍本《汤注陶诗》,有元人的藏印和金俊明、文彭等的藏书印,与《礼书》,并储一室,名藏书楼为“礼陶斋”。藏书秘不示人。后将《礼书》让出,改名“宝陶斋”,后又将《汤注陶诗》售出,将室名改为“梦陶斋”。另有藏书楼名为“昙花馆”,收藏有日本人松贞文元《泰古梅园墨谱》,皆为珍本。学生陈增作《周松蔼师昙花馆所藏日本国人松贞文元泰古梅圆墨谱歌》:“如此遗编不可寻,濂溪夫子最渊深.中华以外书搜通,第一人间翰墨林”、“长畸馆外海云稠,造墨人还隔九州。今日优昙花下见,胜他随月读书楼。”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内乐村农”、“松霭藏书”、“周春字芚兮号松霭”等。兄周莲,字予同、号玉井,家多藏书,以博学知名一时。著《十三经音略》、《中文孝经》、《小学余论》、《辽金元姓谱》、《辽诗话》、《海昌盛览》、《红楼梦随笔》、《选材录》、《松霭遗书》等。

周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都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乾隆环县志

乾隆环县志

清代高观鲤纂修,成书于乾隆十九年(1754)。高观鲤,浙江仁和人,乾隆戊辰科进士,同年任环县知县,亲自动手编志。全志共十卷。卷一沿革:疆域、山川、古迹、城池、县治、仓库、坊市、桥梁;卷二祠祀:墓道;卷三学校:祭器、乐器、书籍、社学、乡饮;卷四田赋:盐课、杂税、物产、风俗;卷五兵防:烽堠、邮传;卷六职官:仕迹;卷七仕籍: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卷八人物:忠节、孝义、勋业、赠官、流寓、隐逸、方伎、列女;卷九艺文:颂、讲、记;卷十纪事。为环县最早的一部县志,今仅存手抄本两套,存环县档案馆。该志上限自明崇祯间,下限至清乾隆十九年。j

左宗棠家训译注

左宗棠家训译注

本书以1920年左宗棠第四子左孝同编校整理的上海铅印版《左文襄公家书》为主要依据,参考《左宗棠全集》《左宗棠教子书》等著作,选编左宗棠写给儿子、夫人和侄儿的家书共计82则,按照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基本保持了家书原貌。少数篇目只选取精华部分,对无关主旨的部分做了删减。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左宗棠修身、为学、齐家、处世的思想内涵和风格特点,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左宗棠一生尊奉程朱理学,试图将其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家训的形式传递给子孙后代。左宗棠在继承历代家训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丰富经历和独特体会,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左宗棠后人谨遵“读书不为科名”的训诫,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名医乃至院士,体现了其家训思想的恒久影响和积极作用。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唐智周撰,日本贤敞与后记合序,又云因明论纪衡。简称《前记》。汉传因明著作。在日僧贤敞所作的序中,认为慧沼“虽撰述綦、断,究畅八门要旨”,但“未令于疏文分释,繇旃学者,虚功难以成业者乎,爰濮阳其门人也,覃思研精而考前哲,宗统噩而以彰灼,前后二记重披二因,玄猷妙晓,自他两益。”该著对《大疏》的诠解十分仔细,如对“五明”的提法、“从本为论”问题、八能立过失分类都有专述,特别对因明的论辩学体系,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作了系统介绍。对《正理门论》的本颂也有专解。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

净土救生船诗

净土救生船诗

净土救生船诗,一卷,清宽量集并序,俞樾序并题词,夏震武记。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