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

何休
  • 姓名:何休
  • 别名:字邵公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
  • 出生日期:129年
  • 逝世日期:182年
  • 民族族群:

何休(129年--182年),东汉今文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汉顺帝永建四年,卒于汉灵帝元和五年。师从羊弼受学《公羊春秋》,为董仲舒四传弟子。初以列卿子诏拜郎中,称病去官。不仕州郡,进退以礼。后应太傅陈蕃召请,与参政事。党锢事起,遭废锢。党禁解,辟司徒府,拜议郎,迁谏议大夫。


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长于天文曆算,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世儒无及者,京师称为“学海”,乃继董仲舒之后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推崇《春秋》与《孝经》,认为“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序》)。批评当时《春秋》经学者太过烦琐,“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同上); 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故“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惟问,不得不广” (同上)。仿《春秋左氏传》,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阐述了“三科九旨”说及“五始、七等,六辅、二类”之义,“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十三经注疏·公羊传》徐彦疏引 《春秋文諡例》)。对公羊家的“春秋三世”说作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提出“衰乱世,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思想,“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所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一)。系统阐发了《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根据,对后世影响甚著。作有《春秋汉议》,以 《春秋》驳正汉政事六百馀条,“妙得《公羊》本义” ( 《后汉书·儒林列传》)。


反对当时以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据公羊学博士李育学说,驳难《左传》及《穀梁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认为公羊学说如墨翟守城,其义不可破,而 《左传》及《穀梁传》不得经义,问题很多,难以救治。其理论幽微,难以通晓,时人称为“三阙”。后郑玄作《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之。除治公羊学外,又训注《孝经》、《论语》等。其著作大多散佚。今存《春秋公羊传解诂》,与唐徐彦疏合为《春秋春秋传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另外,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冠礼约制》一卷、《春秋文諡例》一卷,王仁俊《续编》辑存《駮春秋释疴》一卷,《论语何氏注》一卷,王谟《汉魏遗书钞》辑存《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各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往事与随想

往事与随想

回忆录。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政论家和作家赫尔岑著。该书包含日记、书信、散文、随笔、政论、杂感等多种文体,内容丰富。作者把个人的生活事项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一些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在偶然出现在它道路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反映”,艺术地记录了从19世纪20年代一直到巴黎公社前夕俄罗斯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状况。前4卷展开了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景象,在这样一幅宽广的历史画面上活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从高官显贵到仆役、农奴。作者善于用寥寥几笔勾出一个人物,更擅长用尖锐无情的讽刺揭露现实生活中的怪人怪事,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家的尼古拉一世统治的黑暗恐怖的时代。

庸庵集

庸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14卷。宋禧撰。据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宋禧有《庸庵文集》30卷,《庸庵诗集》10卷。以上两书传本很少见,到清初仅有《庸庵诗集》10卷尚有抄本传世。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禧诗文若干篇,分属于《庸庵集》及《庸庵后稿》。《四库全书》编者重编为《庸庵集》14卷,其中10卷诗主要依据浙江采进本《庸庵诗集》10卷;4卷文则全取自《永乐大典》。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排律,卷4—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七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为七言绝句,词(1首),卷11—13为序,卷14为记、碣记、哀词。宋禧学问源出于杨维桢,但他的诗却不受“铁体”拘束,清和婉转,以自然恬淡为宗,显然受到白居易、陆游的影响。他的文章详赡明达而不诡于理,《四库全书》编者称他是:“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现存宋禧的文章全是写于元代的作品,入明以后之作未能流传下来。

玄牝之门赋

玄牝之门赋

不题撰人。卷后有俞琰、俞仲温二序,实《易外别传》之序, 非本赋之序。但赋中称:“弗解讲明于理学,安能契合于仙书。”与 《易外别传》之旨颇合。本赋两部分,一部分题《此上玄下牝之门 欤》,一部分题《水中金诗》。描述修炼精气之处。诗咏水中明金, 九还成药。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

拙著‘地藏菩萨本愿经唯识观’于民国五十七年初版后,十七年间,颇蒙各界谬誉!已有两万五千余本,流通各界。据各方反应,悼嫌文字太长,一者请起来很吃力;二者丰富的内容,非耐心细读,不能了知;若能层层标以‘子目’,不但文短易读,且如商品说明,吸引读者,不请而请。读后复查,按照目录,亦易寻找。余甚以为然,今增标‘子目’一百四十余条,经千华出版公司重新排印,发行流通。

咒三首经

咒三首经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

何耶揭唎婆像法

何耶揭唎婆像法

全一卷。译者佚名。为密教有关马头观音之仪轨。又称贺耶揭哩婆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何耶揭唎婆,为梵语Hayagri^vah! 之音译,意译作马首,即指马头观音,为密教八大明王之一。本经内容叙述马头观音之画像法、咒诅法,并宣说疗病、乞食之印明及缚鬼、消除淫、护身之咒。此外,同类经轨尚有: (一)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二)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法印咒品,全一卷,阿地瞿多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