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休

何休
  • 姓名:何休
  • 别名:字邵公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
  • 出生日期:129年
  • 逝世日期:182年
  • 民族族群:

何休(129年--182年),东汉今文经学家。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汉顺帝永建四年,卒于汉灵帝元和五年。师从羊弼受学《公羊春秋》,为董仲舒四传弟子。初以列卿子诏拜郎中,称病去官。不仕州郡,进退以礼。后应太傅陈蕃召请,与参政事。党锢事起,遭废锢。党禁解,辟司徒府,拜议郎,迁谏议大夫。


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长于天文曆算,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谶纬,莫不成诵,世儒无及者,京师称为“学海”,乃继董仲舒之后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推崇《春秋》与《孝经》,认为“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序》)。批评当时《春秋》经学者太过烦琐,“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同上); 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故“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惟问,不得不广” (同上)。仿《春秋左氏传》,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阐述了“三科九旨”说及“五始、七等,六辅、二类”之义,“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十三经注疏·公羊传》徐彦疏引 《春秋文諡例》)。对公羊家的“春秋三世”说作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提出“衰乱世,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思想,“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所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一)。系统阐发了《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根据,对后世影响甚著。作有《春秋汉议》,以 《春秋》驳正汉政事六百馀条,“妙得《公羊》本义” ( 《后汉书·儒林列传》)。


反对当时以贾逵为代表的古文经学,据公羊学博士李育学说,驳难《左传》及《穀梁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认为公羊学说如墨翟守城,其义不可破,而 《左传》及《穀梁传》不得经义,问题很多,难以救治。其理论幽微,难以通晓,时人称为“三阙”。后郑玄作《发墨守》、《鍼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之。除治公羊学外,又训注《孝经》、《论语》等。其著作大多散佚。今存《春秋公羊传解诂》,与唐徐彦疏合为《春秋春秋传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另外,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存《冠礼约制》一卷、《春秋文諡例》一卷,王仁俊《续编》辑存《駮春秋释疴》一卷,《论语何氏注》一卷,王谟《汉魏遗书钞》辑存《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各一卷。

猜你喜欢的书

广成集

广成集

十二卷。唐杜光庭(850—933)撰。杜光庭字圣宾,处州缙云 (今属浙江)人。性喜读书,好为辞章。懿宗设万言科选士,不中,入天台为道士。喜宗至蜀,召见,赐紫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王建建后蜀,为金紫光禄大夫,赐号广成先生,进户部侍郎。后主立,以为传真天师,崇真观大学士。后解官隐青城山白云溪,自号东瀛子。《宋史·艺文志》载杜光庭《广成集》一百卷,又 《壶中集》三卷。《通志·艺文略》作《光庭集》三十卷。此书共十二卷,集中所收仅表及斋醮文二体,文字虽工,却称不上文学价值。唯其中涉及人物史事,颇有史料价值。如在唐末时为王建作醮词,或称王建川主相公,或称司徒,或称蜀王,或称太师,考证史实,均相吻合,而史独失载其太师之号,又如王宗夔、王宗黯二人,皆王建养子,《十国春秋》载其莅官行事;此书中具体称王宗夔为汉州尚书,王宗黯为镇江军节度使,也可补《十国春秋》之阙。五代文史资料散佚缺略,因而集中所存,可从稽考补阙。此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十二卷;又有 《道藏》本,《四部丛刊》本,为十七卷。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七卷,明余文龙重编。古代以图为主的占候类著作,曾入清廷禁毁书目。此书专言天象祥异,分天地、日、月、星缠、云气犯星、杂气雾虹、风候。上图下文。此本大致为明末清初的钞本。【末尾附PDF图片版下载】

时病论

时病论

《时病论》系外感病著作。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因专论春夏秋冬不同时令所见外感病,故名书为《时病论》。雷氏认为古来论时病的医书很少,而一年之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精研时病,临症未免茫然无据。主张“为时医必识时令,因时令而知时病,治时病而用时方,且防何时而变,决何时而解,随时斟酌”,故撰此书。全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领,集四时六气之病为目,分述时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并备有常用成方,末附雷氏治验案。卷1首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阐发了伏气致温的见解; 卷2论“春伤于风”,分述伤风、冒风、中风、风寒、风热、风湿、寒疫7种时病。认为“此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不同于伏气为病;卷3~8分别论述夏季伏气之病16种,新感之病13种;秋季伏气之病18种,新感之病7种;冬季伏气之病2种,新感之病4种。全书论病总计72种,拟“诸法”60余则,列方106首,选医案87例。由于该书有观点,有临床经验,理法方药齐备,因而备受后世医家崇信,是近现代常用的临床参考之书。然因历史条件所限,也有某些观点和提法上欠妥。自初刊(1884年)以来,有清刊本近10种,建国后也多次翻印。

贫贱夫妻

贫贱夫妻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初载1959年11月8日《联合报》副刊,原名《鹣鲽之情》,曾译成日文,1964年刊载于日本《农民文学》。后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 (卷三) 》。这是一篇记实小说。它赞颂了一对感情真挚、纯洁坚贞的患难夫妻 “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感情。女主人公钟平妹是善良、忠贞、勤劳、淳朴的化身。在那闭塞而落后的封建山村,她同丈夫因同姓氏,恋爱结婚遭世俗鄙夷和反对。他们双双出走,几经艰难,不惜和家庭决裂,才得结成恩爱夫妻。当他们携带儿女返回家乡时,贫穷和疾病同时降临在他们头上。丈夫一病3年不起,家产卖尽,一贫如洗。平妹任劳任怨,为了病夫幼子,几年间学会了庄稼人全副本领: 犁、耙、莳、割,田事完毕还要给附近大户人家或林管局做工维持家计。丈夫则在家做饭、喂猪、照料孩子,家庭和美但经济窘迫,连柴米油盐都难以筹措。平妹被逼跟盗伐山林的人上山偷掮木头。丈夫终日惴惴不安地等待妻子平安归来。一天,平妹在山上被林警发觉而追捕,逃跑时跌入小河而擦伤。他更感愧对爱妻,一边为其擦洗伤口,一边暗自嘘唏。作家以平实质朴之笔,歌颂了这对贫贱夫妻忠贞不渝的美好爱情,写出他们相濡以沫的深情。小说娓娓道来,很少有着意布局的斧凿之痕,细节描写伸入感情世界的深层,表现了夫妻间深沉纯真的爱。

春秋配

春秋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四卷十六回。不题撰人,作者不详。今仅存一刊本,封面序目等均佚,亦不知其创作年代,仅据内容知为清代的作品。此书《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未著录,为私人庋藏, 原书未见,略知内容写李春发与姜秋莲的恋爱婚姻故事,余不详,待日后有机会,再补充介绍。

爝火录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