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日科夫斯基

- 姓名:梅列日科夫斯基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66年8月14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俄语:Дми́т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1866年8月14日—1941年12月9日),俄国作家、哲学家、批评家。生于一宫廷官吏家庭。彼得堡大学文史系毕业。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是俄国象征主义的首倡者之一。所著《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1893)一书是俄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宣言,宣称"新艺术的三要素"是"神秘的内容、象征、艺术感染力的扩大",并攻击19世纪60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是"功利主义的庸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1895~1905)的中心思想是基督教与多神教的永恒斗争,全书就按这个公式写成,其中第一部《叛教者朱里安》还渗透着尼采的超人思想。研究著作《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创作》 (2卷,1901~1902)从宗教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托尔斯泰能洞察肉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洞察灵的秘密;强调两个作家世界观中的消极因素──不以暴力抗恶和驯顺忍受等思想。这部书在西欧颇有影响。他还写有历史剧《保罗一世》(1908)、《阿列克赛王子》(1920)以及长篇小说《亚历山大一世》和《十二月十四日》(1918)。1920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侨居巴黎,所写的诗文激烈反苏。1939至1941年在法国和纳粹合作。最后死于巴黎。
梅列日科夫斯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神灸经纶
清代吴亦鼎编著。成书于1851年(咸丰元年)。4卷。书中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辨证为本书主要特点。卷一论述灸疗的方法、禁忌、调养、经络循行;卷二介绍奇经八脉、十二经穴位置与灸法,用艾先以蒜捺穴上使黏着,继用铁物、冷物抚压以解痛,所述“灸疮候发”和膏药等条,都切实可用。卷三、卷四论各种疾病的病候及灸治方法。各部病症的灸治,首列“证治本义”,阐述灸理论。这是一部内容较全的灸法专书。
古今滑稽联话
范左青著,琴石山人校,1册。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会文堂书局初版,排印本,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已出16版。诗词联对,文章小道,余自幼喜之特甚。忆龆时夏日纳凉,有族长口述古人巧对数则,余喜而笔之,族长嘉之,乃为更诵谐联数则以去,是为余搜集韵语之嚆矢。厥后有闻见辄录之,其途渐广,兑凡有兴趣之诗词杂文无不辑孴,名其册曰《珊瑚网》。十余年来积卷盈尺。枕中之秘,固未尝示人也。家贫,连年奔走,衣食卒卒,无须臾之隙可以整比公世。至客岁,始编诗词一部分,题名《古今滑稽诗话》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通行版本。记载始自《太祖代周》,至《文谢之死》,凡立109目,记述了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共约60万字。它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按历史事件来写。书中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泛,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明冯琦曾撰《宋史纪事本末》未成,遗稿为刘日梧所得。沈越曾编内容、体例与冯书相仿的《事记》,书稿为徐申所有。刘、徐商请陈邦瞻合编二书。陈遂以冯、沈之稿为基础,据《宋史》、《东都事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一年余而成。除各国大事外,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及农民起义等也均有专章记载。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南朝寺考
《南朝寺考》由清末刘世珩编撰。原书共六卷,分为:吴、晋、宋、齐、梁、陈各一卷,兹合为一卷。主要内容是根据孙文川的《金陵六朝古寺考》手稿增编,所记南朝金陵佛寺达到二百二十七座。此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刊埾庼丛书本,书名页有瞿鸿禨题署,书前有刘世珩、沈曾植序。
释迦氏谱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又作释氏略谱、释迦氏略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内容分所依贤劫、氏族根源、所托方土、法王化相、圣凡后胤等五科。系据大小乘三藏,叙述释迦出世之时间、释迦族谱之传说、释迦创教之地域、传教经过及圆寂后佛教之兴废等。大意虽同南朝梁代僧祐所作之释迦谱,而简略其文,结构整然,使后进者易得其门而入。唯引用之经文多阙题名,出典之检索不便。
莲华面经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华面(富兰那教徒)。又我国末法思想系形成于南北朝至隋代之间,而本经译于隋代开皇四年(585),与那连提耶舍之另一译经‘大集月藏经’,对于当时人心皆有莫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