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日科夫斯基

梅列日科夫斯基
  • 姓名:梅列日科夫斯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俄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66年8月14日
  • 逝世日期:1941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俄语:Дми́т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ережко́вский",1866年8月14日—1941年12月9日),俄国作家、哲学家、批评家。生于一宫廷官吏家庭。彼得堡大学文史系毕业。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是俄国象征主义的首倡者之一。所著《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1893)一书是俄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宣言,宣称"新艺术的三要素"是"神秘的内容、象征、艺术感染力的扩大",并攻击19世纪60年代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是"功利主义的庸俗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1895~1905)的中心思想是基督教与多神教的永恒斗争,全书就按这个公式写成,其中第一部《叛教者朱里安》还渗透着尼采的超人思想。研究著作《列·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创作》 (2卷,1901~1902)从宗教唯心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托尔斯泰能洞察肉的秘密,陀思妥耶夫斯基能洞察灵的秘密;强调两个作家世界观中的消极因素──不以暴力抗恶和驯顺忍受等思想。这部书在西欧颇有影响。他还写有历史剧《保罗一世》(1908)、《阿列克赛王子》(1920)以及长篇小说《亚历山大一世》和《十二月十四日》(1918)。1920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侨居巴黎,所写的诗文激烈反苏。1939至1941年在法国和纳粹合作。最后死于巴黎。

猜你喜欢的书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从奥朗则布大帝时代到莱克勋爵占领德里》从社会、政治、宗教、种族、历史、地理、气候、环境、习俗等方面追溯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由盛而衰的轨迹,详细描述了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印度前莫卧儿帝国的大乱局,客观地呈现了自1759年阿拉姆吉尔二世被谋杀到1803年莱克勋爵占领德里的大变局,以翔实的史料揭示了莫卧儿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皇帝昏庸无能、国土四分五裂、宗教迫害严重、马拉塔人的崛起、阿富汗人入侵、英法等国殖民者的进攻中走向衰亡的。

苏奥拉·斯科拉蒂卡

苏奥拉·斯科拉蒂卡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血染风情》和《苏奥拉·斯科拉蒂卡》写的是贵族修女们的生活,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抗争。对受社会与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们英勇反抗,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行动则予以热情的歌颂,把这些“淳朴而富于感情的人”称为“现代文明的先驱”。

臞轩集

臞轩集

诗文别集。又称《臞轩文集》、《臞轩先生集》、《王臞轩文集》。十六卷。宋王迈撰。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七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七册。王圻《续文献通考》著录,谓二十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仅见《臞轩四六》一卷,馀已佚。四库馆臣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六卷:卷一至卷一一,收各体文一百七十三篇;卷一二至卷一六,收五古七十三首、七古四十四首、五律六十五首、五言排律三首、六言四首、七律一百九十七首、五绝五首、七绝四十九首、词五首。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一首、七律六首、五律六首、文二篇。然犹未尽,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有迈自题画像之文,其集未收。《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臞轩诗余》一卷,出自《臞轩集》。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

《蕉廊脞录》为笔记。近代吴庆坻著。八卷。作者在世时尚未定稿,卒后由其长子吴士鉴整理 分类,由刘承幹校阅作序,为其刊行。刘序谓全 书分为八类,“曰国闻,曰里乘,曰忠义,曰经 籍,曰金石,曰书画,曰嘉言,而以杂记附焉”。“国闻”记同治以后政事。“里乘”记浙江人物遗 事与名胜古迹。“忠义”记明末遗民最多。“经 籍”、“金石”、“书画”记作者收藏或寓目之书籍 版本、金石文字、书画真迹。“嘉言”记清人家 训。内记“西泠十子”中丁澎轶事,记《清诗铎》 编者张应昌身世,记杭州诸诗社,记《王荆公诗 注》版本,记郝莲所选清人诗,记三多辑《柳营诗传》,均有文学史料价值。

力庄严三昧经

力庄严三昧经

三卷,隋那连提耶舍译。佛由力庄严三昧出,说佛之十智。佛在祇园。于后夜入力庄严三昧,文殊师利等二十童子,各礼佛足。分往十方佛土,各同十方菩萨来集。佛从定起,坐师子座。文殊先问佛十种智难信?佛以六喻明之。智轮菩萨问十智义?佛为释十智因缘,得成十力。次明三世诸佛,皆观菩提树七日七夜,如此方便,即是不可思议诸佛如来甚深境界。次种种问答,明诸佛不思议境界,即一切众生境界。是一境界,无二无别。依六根六尘,而示平等无差别义。

须摩提菩萨经

须摩提菩萨经

有二译:一为西晋竺法护译,一卷。一为秦罗什译,一卷。皆为大宝积经妙慧童女会第三十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