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重熙

- 姓名:许重熙
- 别名:字子洽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常熟人
- 出生日期:1582
- 逝世日期:1660
- 民族族群:
许重熙(1582-1660),字子洽,晚号东村八十一老农,江苏常熟人。考许氏和钱牧斋是同辈人,则约生于万历十年(1582)前后。
许氏出身低微。祖上仗爷爷许河做过上蔡知县。早年生活,自言“予不佞,少长田野,本无懿资。自童子时,口吃、性简,不便人间酬对,终日向隅寂坐。原不知书,涉览而已。贫无藏籍,悠悠数载。初学为农,稼穑不分,安问耕耨。水田一顷,岁岁告凶,宗族付为弃物。俗趋所迫,几成痼疾。同人招我,乃游是中”(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
万历三十九年(1611),为邑诸生,“始隶士籍”。“感念知己,沉首帖括,妄其一当”(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可惜,以后的科试很不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夏、秋间,“朋辈群从,黍京师”(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丁内忧后,到江西游学。过临川,拜大戏剧家汤显祖为师。受汤氏之托,钞其所著古文以归,集为十卷,是为《汤义仍先生文集》,序题“吴郡门人许重熙撰”。钱牧斋也作序(注: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31《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同年,又到南昌,谒拜明宗室学问家朱谋(1550-1624)。朱氏“贯串经史,博览群籍,通晓本朝掌故”(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宁藩中尉贞静先生谋》。),著作据说有上百种。从明代史学史的角度看,朱谋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人物。他精通明史,曾想修一部明史,后未成,“粗有纂述,多所是正”(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宁藩中尉贞静先生谋》。)。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完成不了修史任务,于是将希望寄托到年青身上。许重熙即是他意想中的薪火传人之一,另一个则是钱牧斋。许氏过南昌,谒朱氏于府第。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纵谈夜半,予不胜意痒”(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这次交谈,奠定了许氏以后的治学方向。以前,他该做些什么,似乎并不清晰,和朱氏长谈后,他便决心在当代史方面一展身手。
许氏离开朱谋后,回到了常熟。当时,钱牧斋罢官在家。他正在修明史,故家中蓄有十分丰富的明史资料。其中,有一套不易见的《明实录》、邸报。因志趣相投,许氏常到钱氏的绛云楼借读,“得尽读本朝实录”(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这为许氏撰史提供了方便。于是,“检点旧事,拟撰文表”(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
《大臣年表》是“六表”中最先完成的一种表。自言“万历诸公,稽考不备,犹未卒业。郁仪(即朱谋)贻书督我,遂因受之(即钱谦益),草次成编”。“有悦之者,私取梓焉”(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考《自序》后题“万历丁巳春望吴郡许重熙子洽序”,则初刊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凡十六卷。
许氏出生于一个贫无藏书的家庭,亲朋中也无学人,但他的走天下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弥补了这个缺陷。史称他“数游京师、金陵、维扬、匡庐间诸藏书家,得遍识其书;商订典籍”,“学益博,识高古”(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逐渐成为一个著名学者。
天启七年(1627),加入应社。
崇祯二年,与修《苏州府志》(此志今不存),《大臣年表》成再订本。黄宗羲称,此年,他在陈继儒家中“遇许子洽,有《明馆阁九卿表》,初成,见之以为奇书”(注:黄宗羲:《补历代史表序》。)。考《千顷堂书目》作十六卷,起洪武,迄天启七年,则可能就是这个本子。
崇祯六年(1633),他对《大臣年表》又作了续补,下迄崇祯五年,共十八卷,是为三刻本。今上海图书馆本《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即为十八卷本,凡二册,卷首有《自序》、《自识》、《凡例》。《自识》不标年月,疑为崇祯初年所写。
崇祯六年十月后,许重熙着手《宪章外史续编》的撰写。《自序》后题“崇祯六年癸酉重九日吏部候选监生臣许重熙述”。书中每卷卷首题“太学生臣许重熙编次”。崇祯九年,《宪章外史续编》刊成,流入社会,一时引起舆论的大哗。
许氏是一个在野普通知识分子,没什么利益顾忌,出自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心,对晚明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作了大胆的怀疑与批评。如言刘伯温非渡江勋旧,袭封出乡之推戴。嘉靖十年(1531)六月,朝廷从唐龙议,以刘基配享太庙,子孙嗣袭伯爵。许重熙很有看法,称“开国文臣,最先幕府。从渡江者,李善长……渡江后,有陶安……又六载,下浙东,乃得宋濂、刘基、叶琛、章溢。大封时,善长位上公,比萧何。而子房、孔明之称,先广洋、后基。考基为石抹宜孙幕官。宜孙死,乃归附”(注:《宪章外史续编》卷2。)。 还对附着刘基身上的种种传说进行了驳斥。又称叶向高谥忠似谬,方德谥正似丑,“朝论韪之”(注:《明季甲乙汇略》。)。特别是否定刘基伯爵说,直接触怒了刘基后裔诚意伯刘孔昭,刘氏准备向许氏开刀。许氏上司、祭酒倪元璐“争之”(注:乾隆《苏州府志》卷63《许重熙传》。),出面替学生说话。碰巧,首辅温体仁怕祭酒倪元璐入阁,“必欲逐之而后快”,苦于“言路、部僚,莫有应者”(注:文秉:《烈皇小识》卷4 。)。刘、倪的交恶,为温体仁创造了条件。温以京营戎政之职为诱饵,唆使刘孔昭弹劾倪元璐。刘氏为得此职,借倪氏锢妻一事,弹劾倪元璐,附带也告了许重熙一状,称书生妄言国事,“居下讪上,实录未成,而《五朝注略》先刊行世”(注:《千顷堂书目》卷4。)。 又将参校《五朝注略》一书的七十五个人全称作东林党。温体仁暗中拟旨,要求追究下去。但崇祯帝不同意,仅下旨“倪元璐冠带闲住去,许重熙革去衣巾,书板追毁”(注:文秉:《烈皇小识》卷4 。)。一个书生,竟因一本书,稀里糊涂地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连太学生的资格也给革去了,政治生命算是结束了。不过,书板虽是毁了。但书照样播行。只是对有争议部分作了挖改而已,今所传《宪章外史续编》无参阅姓氏,于刘基、叶向高下有挖掉的痕迹可证。
崇祯十四年(1641),时周延儒当国,不知怎么,他想启用许重熙,“令所亲敦请七日”(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许氏通过那次事件,已害怕官场,自然拒绝了应召。
崇祯十六年,钱牧斋刻《太祖实录辩证》时,于丁普郎一事,称“此邦有许生重熙,好谈国朝典故。尝为余言‘韩成诳汉事,诬也’。余因许生言,为著其始末如此”(注:《牧斋初学集》卷102。)。
清顺治初年,许氏又作《明季甲乙两年汇略》二卷,今北京图书馆有清初刻本一册,赵之谦跋。吴炎基本肯定是书,但有些不同看法,“然其所著《两年事略》纪王之明一案,及杨维垣死事,恐不无爱憎,未能为一时定论。鲰生晚出,亦未敢遽信”(注:吴炎:《吴赤溟先生集·上钱牧斋书》,《国粹丛书》第二集。)。
又撰《江阴守城记》(今收入台湾《明清史料汇编》第三集),末有“江阴野史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时为之语曰:‘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顺治年间,许氏主要从事宋史与上古史的研究。于上古有《遽古通略》(又称《历代通略》)五卷二册。于宋史,有《宋史增定新(类)编》。还协助钱士升编《南宋书》。钱士升是许氏晚年的知交,故需作几句介绍。钱士升(1575-1651)字抑之,浙江嘉善人。万历进士,崇祯前期,官至大学士;崇祯九年后致仕。钱氏喜史学,家中蓄有不少史籍,如有一套《明实录》。谈迁作《国榷》第二稿,曾雇人到钱氏家抄录。钱氏有《皇明表忠记》、《南宋书》。作《南宋书》时,“门下士”许重熙帮了不少忙,每卷赞语就是许氏执笔写的。清代嘉庆间,席沙臣刻《南宋书》时,称“许君,邑人,博学有史才,著述甚富。相国(士升)为是书,多其赞助之为云”(注:席沙臣:《南宋书序》。)。周中孚读《南宋书》后,称“其赞为吴县许(重熙)撰,亦详略得中。盖许氏亦尝助抑之,共成是书者也”(注: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18《南宋书》条。)。顺治八年钱士升卒后,许重熙又帮助整理文集,撰《赐余堂年谱》,附钱氏《赐余堂集》后。
临终前,又撰《舆地分合指掌国》,未竟而卒。卒年不详,县志称“年七十八,灯下蝇头细书《舆地分合指掌图》,未竟卒”(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但晚年自号“东村八十一老农”,不知孰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许氏卒于顺治末年或康熙初年。
许氏除史学著作外,另有文集《缀离草》、《旅寄轩稿》、《许子洽小草》,惜今已佚。
许重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战国中期孙膑著 (为其门弟子所记,可能有部分自著)。《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 经籍志》已不见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发现其残简,经整理后编定为《孙膑兵法》。共收入竹 简三百六十四枚,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编,各十五 篇,共三十篇。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 《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 《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编 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 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 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由于简文残缺不 全,有些篇题是由整理者根据内容补加,《杀士》、《略 甲》等篇大多无法写出。虽其缺残,但仍可从中窥出其 军事思想之概略。它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 结,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主要讲治军和 战略战术的原则,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中 国军事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张震泽《孙膑兵法校 理》等,可供研究参考。
方症会要
综合性医书。4卷。清吴迈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全书共收46种病症,以内科疾患为主,旁及妇科、五官科等。每病有论有方,其论多撷取《内经》、仲景及金元诸家之说。病机论述旁及经旨,并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作者推崇河间、东垣、丹溪等先贤之论,但又不盲从,宜于发古通今或提出异议。每效法前贤,均斟酌通变,因证设方,不拘成法。对后人学习中医有一定启迪、参考作用。现存清刻本。
长恨歌传
唐代传奇小说。陈鸿撰。该篇是作者为白居易长诗《长恨歌》所写的“传”,《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文苑英华》(卷七百九十四)曾收录此篇。陈鸿,字大亮,贞元、元和年间(806~820)人,长于史学,所作传除本篇外,尚存《东城老父传》一篇,收在《全唐文》中。本篇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沉溺酒色,专宠杨贵妃,叔父昆弟皆位列贵胄,其姐封虢国夫人,其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家权倾朝野,无与伦比。天宝末,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行至马嵬坡,六军请求诛杀杨氏兄妹,杨贵妃自缢身死。玄宗归京后,思念贵妃不已,“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可得。”有道士为玄宗真情所感,上天入地,寻找贵妃魂魄,终于在仙山访得贵妃,有当年玄宗所赐钿合金钗与七夕密约为证,玄宗睹物思人,更加伤感,“日日不豫”。本传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而写成,既暴露了玄宗的纵情声色任用奸佞导致的国家衰败,也歌颂了唐玄宗作为封建帝王能专于一人的真挚爱情,小说以同情的笔调来竭力渲染描绘李、杨的爱情,从中寄托了人民的爱情理想和对盛唐的怀念惋惜之情。同时小说将玄宗和贵妃的爱情与巨大的时代悲剧相联系,使这一爱情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小说艺术上采用抒情笔法,情节委婉,文辞优美,将李杨爱情描绘得凄美动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恨歌传》对后世影响很大,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相辅相成,成为后世诗文、小说和戏曲中长盛不衰的素材,不少作品演绎李杨爱情故事,最著名作品是元代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和清代洪昇所著传奇《长生殿》。
用笔法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后出阿弥陀佛偈
后汉失译。有十四偈。赞往生净土之胜妙。贞元录曰:‘后出阿弥陀偈经一卷(或无经字),一纸(后汉失译两译一失)。’日本未知此偈为何人所造,别云一切经中弥陀偈,令人取信。
伽耶山顶经
全一卷。有四种译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一)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又称伽耶山顶经。(二)元魏菩提流支译之伽耶山顶经。(三)隋代毗尼多流支译之佛说象头精舍经。(四)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大乘伽耶山顶经。本经记述佛陀初成道于伽耶山时,文殊菩萨请示佛陀发菩提心之深义后,应诸天子等之交相请问,而自答种种之菩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