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恬

曾恬
  • 姓名:曾恬
  • 别名:字天隐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宋常熟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曾恬,生卒年月不详,宋常熟人。字天隐。曾公亮孙,程颢高足,谢良佐弟子。少从杨龟山、谢上蔡、陈了翁、刘元城诸贤游,为存心养性之学。绍兴间为中书舍人,与修《哲宗实录》,官至大宗正丞。以不附和议忤秦桧,提举台州致道观。绍兴二十九年(1159 年)辑谢良佐语编为《上蔡语录》,由朱熹删定。葬于苏州香山。

曾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

苏联长篇小说,帕斯特尔纳克(1890~1960)著。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蓝英年等译。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主人公日瓦戈在他不到40年的人生中几乎经历了所有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并对这些历史事件作出反应。日瓦戈是一个天资很高、博学多才的人,他具有丰富的文史哲知识,爱艺术、善作诗,又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相信人应该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所以选择了医生职业。他对别人充满怜悯之心,维护人的自由、纯洁与尊严。然而革命后的现实非但没有为他提供发挥其天资、才能的机会,反而摧毁了他的人生理想。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日瓦戈变成了一个庸夫俗子型的“小人物”。一个新时代里的“多余人”。不仅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在个人私生活中他也是一个失败者。甚至连他求温饱的起码生存条件也难以保障。但他始终坚持超凡脱俗的人道主义胸怀,追求独善其身,维护和保卫人的个性自由、纯洁和尊严。

贞白遗稿

贞白遗稿

十卷。附《显忠录》二卷。明程通撰。程通,字彦亨,斋名贞白。安徽绩溪人。生卒年未详。洪武十八年(1385)贡入太学。二十三年(1390)举应天(今江苏南京)乡试。时方遣诸王将兵,因以封建、策贡士于廷。程通所对称旨,擢第一。授辽府纪善,进左长史。朱棣继位,程通上书数千言,论战守大计。永乐初,锦衣卫都督纪纲发其事,诏械程通诣京师,与二子俱论死。事迹具《明史》本传。所著述凡百余卷,悉毁于官。后十年,其弟赴荆州,辽王以所图程通像及遗稿授之。嘉靖中,党禁渐弛,其从孙长等乃搜访佚篇,裒为六卷。附以辽王并同时诸人赠言及行状、小传等篇,别为四卷。天启中,其裔孙枢及子应阶又集前后建祠请谥之文,为显忠录二卷,附缀于末。即此本。初,程通以祖平久戍陈情乞赐还乡,人称其孝。及建文中,遭逢国难,上防御封事,而卒以是死,人称其忠。今陈情之表具在,而封事独有题无文。盖嘉靖中刻集时,犹有所讳而不敢存。封建二策,乃其受知于太祖,持议颇正。其他诗文,亦俱醇朴有法。虽所存无多,而大节凛然,有不仅以词章论者,固宜与方练诸集并传不朽。本书有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痘疹生民切要

痘疹生民切要

中医,儿科,清代喻昌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卷上列痘疹预防调理,治法二十八条,辨汗下两说,春冬寒盛、夏秋热盛用药准绳等;卷下列辨气血两虚,火攻法,以及小儿麻疹等证治。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

明代神魔幻化长篇小说。又名《观音出身南游记传》,《南海观音全传》,《观音传》,《南海观音菩萨出身香山修行》。4卷25(或26)回。朱鼎臣编。传世有明焕文堂刊本。卷1题《新锲全像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内封题《全像观音出身南游记传》,署“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著”,“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浑城泰斋杨春荣绣梓”,上图下文。清嘉庆十年(1805)大经堂刊本,题《南海观音全传》,亦署“南州西大午辰走人订著”。嘉庆二十四年维新书局本。以上3本均为25回。叙南海观音菩萨修行成仙的历程。云其本为西域王婆伽三个女儿之一,名妙善。执意不赘嫁,专心念经,又到白雀寺修行。她不怕豺狼虎豹的威胁,忍受各种苦累活计的折磨,真心感动了玉帝,分派诸神代劳和保护。西域王为逼女儿出寺,火烧白雀寺,将妙善绑赴法场。因有玉帝保护,刀砍刀断,枪戳枪折。前半部叙述观音坚心修道,矢志不移的故事;后半部叙述观音及善才、龙女收伏青狮白象的故事。文字简略粗疏,但在民间颇有影响

论语

论语

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本书汉代有余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注本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见重于时,何“解”邢“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孔子的思想完整地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形式是“礼”。“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的仪则,是孔子用以调整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的工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该名副其实。他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不相信鬼神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主张“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学敬业的高尚精神。《论语》一书已有多种外文版本,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灿夺目的珠玑。

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

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

《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是诺那呼图克图祖师于民国22年(1933年)11月,嘱南京弟子请王理成(王净圆)居士来京,由祖师口译、王居士笔受所翻译之《莲花生大士经传》,前后计四个月而成。这是在汉地首次翻译的莲华生大士传记。《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是由圆觉宗教传第十一代祖师移喜措嘉佛母(一心抄嘉金刚)所实录之莲师伏藏法要,而由八大伏藏大师之一的邬金林巴(乌简灵巴菩萨),在十四世纪时于莲师所授记的修行圣地“雅龙玻璃岩洞”所取出流通之伏藏教法。由于邬金林巴的《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全文篇幅较长,或许是因初次对汉地介绍莲华生大士,故诺那祖师在口译时,对内容作了选择与摘要。因此,最早的书名是“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撮要”。王理成居士当时笔受时,白话文尚未普遍,因此现在看起来文字显得有些文言。在《莲华生大士应化史略》第十五章〈大师垂训示后之概略〉中,记载了莲师对藏王、后妃及臣民、弟子的殊胜开示。诺那祖师的口译采用了摘要、意译的方式,译文亦流露出祖师对于莲师所开示法要之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