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铉翁

家铉翁
  • 姓名:家铉翁
  • 别名:号则堂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山(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约1213
  • 逝世日期:1297年
  • 民族族群:

家铉翁(约1213~1297年),号则堂,眉山(今属四川)人,大酉孙。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以秘阁修撰充绍兴府长史。咸淳八年,兼权知绍兴府、浙东安抚提举司事。九年,知镇江府(《至顺镇江志》卷一五)。召为枢密都承旨。知建宁府兼福建转运副使。德祐元年,知临安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迁户部侍郎兼枢密都承旨。二年,赐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围临安,丞相吴坚、贾馀庆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署。旋充祈请使赴元,被留。宋亡,置瀛州十年,改馆河间,以《春秋》教授弟子,为诸生讲宋兴亡之故。至元二十一年完成《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存)。元成宗即位,放还,赐号处士,又数年卒。其学长于《春秋》,对乡人苏轼、张栻颇为推崇,而其学问渊源,则出自陆九渊。其立言大旨,皆归于敦厚风俗,随事推阐,未尝滉漾恣肆。其词意真朴,文不掩质,异乎南宋末年纤诡繁碎之格(《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其诗如《寄江南故人》等,易世悲歌,每为前人称道(吴师道《家则堂诗卷后题》、木讷《归田诗话序》、《诗筏》)。著有《则堂集》十六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则堂集》六卷,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彊村丛书》录其《则堂诗馀》一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首。《全宋诗》卷三三四三至三三四四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八○六六至八○七二收其文七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二一本传、《嘉靖建宁府志》卷五。

家铉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创造进化论

创造进化论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创始人柏格森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1906年在巴黎出版。书中,柏格森提出并论证了他关于“生命冲动”的理论和直觉主义的方法。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自我即连绵不断的生命之流,静止的概念分析无法揭示自我动态变化的特征。自我作为一种力量显现于生命体之中,可以用来解释生命体中生命与本能和理智的创造进化;本能和理智是对付环境和周围事物的工具,前者的优越之处在于能够把握到生命体流变的本性,缺点是局限于个体而没有上升到意识;后者相反地、有意识地超出个体,发现一般真理,但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之上。人有直觉才能超越本能与理智各自的局限达到自我意识,完满地把握绝对的实在。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冲动是绵延,即一种延续性。进化是生命冲动的持续性展开,是创新。在他看来,不但在生物有机体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类似于人内心的生命冲动,而且一切事物中都充满着活动,都具有生命。他把生命冲动的运动比作喷泉、烟火、蒸气的喷发。认为生命冲动顺着其自然方向向上喷发,就产生了生命体和精神,逆着其自然方向向下堕落,产生了无生命的物质。在这两种倾向的汇合处,构成生物有机体。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一种自由意志的体现,它不遵从任何必然的规律,它是盲目的,生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指生命的全体,实际上是指宇宙意志。柏格森在本书中的观点,代表着他从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向客观唯心主义立场的转变。

指禅医案

指禅医案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词坛丛话

词坛丛话

清陈廷焯撰。陈氏曾编选历代词作为《云韶集》,计二十五卷,三千四百三十四首,一千一百馀家。在此基础上,写成《词坛丛话》,计一百零一则,综评历代名家词作,并述《云韶集》编选大旨。其论词之发展,认为汉乐府“长短句不一,是词之祖也”。六朝“《江南》、《采莲》诸曲,去倚声不远”,经唐五代,至南宋形成高峰,以后由衰而亡,复盛于清初。他提出词中“五圣”(北宋贺铸、周邦彦,南宋姜夔,清代朱彝尊、陈维崧),称“方回词,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美成乐府,开阖动荡,独有千古”,“白石词中之仙也”。对清代词人,又以唐诗拟之,朱彝尊为李白,陈维崧为杜甫,厉鹗为韩愈。称“朱竹垞词,艳而不浮,疏而不流,工丽芊绵中而笔墨飞舞”;“陈其年词,纵横博大,海走山飞”;“樊榭词之妙,窈曲幽深,脱尽凡俗”。此书代表陈氏早年词学观点,推尊浙西词派,论词以雅正为宗,讲求格律,以朱氏《词综》为“千古词坛之圭臬”。这与《白雨斋词话》中推尊常州词派,论词主沉郁、重比兴、以张惠言《词选》为指归的见解异趣。《词坛丛话》置于《云韶集》前。此书为未刊稿本,1930年前后陈氏长子兆瑜捐赠南京国学图书馆,今存南京图书馆。屈兴国《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将此书辑入。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程咬金斧劈老君堂

简名《老君堂》。杂 剧剧本。元郑光祖作,一作无名氏作。剧中人 物史皆有之,唯情节多属无稽。剧写秦王李世 民率部经北邙山,偷观金墉城,为李密部将程 咬金所追赶,避入老君堂中。咬金斧劈庙门,擒 获以献李密,囚之南牢。唐大司马刘文静往求 放秦王,密不允,亦囚文静。后密出征沧州,命 魏徵、徐、秦琼守金墉。密因出征大捷,恩赦 牢囚,唯“南牢二子,不放还乡”。徵等三人皆倾 心于唐,密议由徵改诏书之“不”字为“本”字, 释放世民、文静归唐。未几密败,部将皆降唐, 李靖单缚咬金待命。秦王至,盛誉咬金尽忠其 主,亲释其缚,奏准重用。咬金感激涕零,愿效 忠秦王。元明间无名氏《魏徵改诏风云会》杂 剧,情节略同。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本,未题作者,卷末有明董其昌跋文:“乃系元 人郑德辉笔”;而《录鬼簿》、《太和正音谱》郑名 下均无著录,故今人或疑非郑作。

乐府指迷

乐府指迷

词论。南宋沈义父撰。一卷。义父字伯时,吴江(今属江苏)人。宋亡,隐居不仕。此编前有沈氏自序,谓得词法于翁逢龙、吴文英,故作此以传子弟。作者对词篇创作中诸多理论问题用“得之所闻”,糅合己意,分门别类予以阐述。此书原附刻在明代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卷首,共29条。第一条带有总论性质,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沈义父论词的4个标准,即:“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班超

班超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班超》孙毓修著。班超 (32—102)东汉名将、外交家。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弟。本读诗书,后投笔从戎,随外戚窦固击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西域31年,为西域都护,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封定远侯。暮年回京,不久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