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思

- 姓名:王季思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温州人
- 出生日期:1906年1月7日
- 逝世日期:1996年4月6日
- 民族族群:
王季思(1906年1月7日—1996年4月6日), 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名王起,浙江温州人。1925年考入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即今南京大学之前身)国文系,师从曲学大师吴梅,研习元人杂剧和明清传奇。1929年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回故乡,在温州市第十中学任教,1932年到松江女子中学任教。1941年任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4年6月在龙吟书屋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西厢五剧注》,从此蜚声宇内。1948年到广州,一直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之职。1954年,他重新整理《〈西厢记〉校注》,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56年,带领弟子苏寰中等校注《桃花扇传奇》,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间曾应北京大学之邀,为该校中文系开讲戏曲史课程。1961年,应高教部之请,与北大游国恩等合作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1963年出版后,通行全国。1980年,教育部委托王先生在中山大学举办中国戏剧史师资进修班,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李悔吾、萧善因、黄秉泽、蒋松源、张人和、宁希元、焦文彬等十八位同志前来受业。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此特约王先生任主编,和李悔吾、萧善因、黄秉泽等辑成《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于1982年正式出版。王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党为人民努力作贡献,在198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副主编。他在中山大学中文系建立了博士点,成立了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室,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带领门下弟子黄天骥、吴国钦、师飚、林建和康保成等,完成了《元杂剧选注》、《中国戏曲选》、《元散曲选注》、《元明清散曲选》和《全元戏曲》等专书的编纂工作。他把自己的居室题名为“玉轮轩”,先后出版了个人著作《玉轮轩曲论》、《玉轮轩曲论新编》、《玉轮轩曲论三编》、《玉轮轩戏曲新论》、《玉轮轩前集》、《玉轮轩后集》,以及《王季思诗词录》、《王季思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博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他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古典戏曲研究不能脱离当代戏剧舞台,强调戏曲研究应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他对振兴昆剧的事业弥具盛心,曾于1981年11月上旬到苏州参加昆剧传习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演出的各项活动。嗣后,他积极支持江苏省昆剧院女小生石小梅排演《唐伯虎传奇》、《还魂记》和《桃花扇》,多次写信并撰文给予鼓励,又特地发表了论文《戏曲中的“女生”、“男旦”和古剧角色的由来》,肯定了中国戏曲史上女角扮小生、男角扮小旦的艺术地位。此外发表的昆剧论文还有:《从〈牡丹亭〉的改编演出看昆剧的前途》、《与石小梅同志论〈牡丹亭〉下半部改编书》、《〈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小序》等。
王季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入蜀记 [标点本]
中国宋代旅行笔记。南宋陆游撰。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夔州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著有《剑南集》《渭南文集》等传世。 乾道六年(1170),陆游从故乡山阴前往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于闰五月十八日晚起程,乘船由运河、长江水路入蜀,历时160天,5个多月,经今浙、苏、皖、赣、鄂、渝6省市。陆游在旅程中将沿途6省30余县市的旅途见闻以日记体形式记录,基本每日皆录,汇成《入蜀记》6卷。 是书内容丰富,将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观、南宋官场习俗、世情风俗、文物古迹、军事政治、诗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审美、沿革兴废、名人留踪、书法绘画、时尚风情等错综成篇,评古论今,夹叙夹议,卓见迭出,寄慨遥深。远绍《穆天子传》,近承范成大《吴船录》,下开《徐霞客游记》,在文学、史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皆有突出成就。 是书被收入陆游文集《渭南文集》中,嘉定年间陆子遹家刻本今存。其后多见被拆出单行,有《宝颜堂秘笈》《百川学海》《知不足斋丛书》《四库全书》等本。现代整理本亦多,如黄立新、刘蕴之约注本,蒋方校注本,李昌宪整理本等。
述异记
南朝齐·祖冲之撰。志怪小说集。十卷。《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均著录。《新唐书》入小说家类。宋后史志不载,当佚于宋。古无辑本,《旧小说》甲集辑八条。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九十条。内容以记述晋宋间鬼怪妖异,灵幻奇闻为胜。《述异记》虽以志怪为宗旨,然内容颇杂。其中如陆机命犬“黄耳”传书故事,并无迷信色彩,且颇为人们所乐道。王仲德出猎遇鹤故事亦不具迷信色彩,虽写动物,也颇有人情。富阳王姓擒“山”故事,表现了不畏凶邪的勇气。
花庵词选
南宋黄昇编。是书编成于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自序》云:“唐词具载《花间集》,宋词多见于曾端伯所编。”而“中兴以来,作者继出,及乎近世。人各有词,词各有体,知之而未见,见之而未尽者,不胜称也。暇日裒集得数百家,名之曰《绝妙词选》”。此编据家藏善本选录,“序次随得本之先后,非固为之高下也”(原书卷一○编者按语)。全书前后共有二十卷,收词一千多首。前十卷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唐五代词,收二十六家;其余九卷是宋词,禅林、闺秀词亦入选,收一百零八家,共一百三十四家。后十卷是《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收南宋词人八十九家,其中吴激一家,唐圭璋则编入《全金元词》。集后附有本人自作词三十八首。是编搜罗极富,所用善本,有的早已散佚,例如后集卷五云:刘仙伦“有诗集行于世,乐章尤为人所脍炙。吉州本多遗落,今以家藏善本选集”。今所据善本、吉州本均已失传。故此编向为后世辑词者所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朱彝尊《词综》,采撷尤多。书中所选各家,系以小传,间附评语,既可考见词人身世,亦可探究各家词风流派,此为以前选本所无,亦较《乐府雅词》完善。其中有些评语,如评温庭筠“词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又如选唐词下有概括性的评述。“凡看唐人词曲,当看其命意造语工致外,盖语简而意深”,此对后人选词颇多启发,如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和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均受其影响。是书选录宋词以苏轼、辛弃疾词派为主,颇具卓识。所选虽有误收,然大都精当,符合宋词发展的客观实际,是一部数量较多、内容较丰富的宋人词总集,对词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有明万历桐源舒氏刻本、汲古阁本和《四库全书》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用影宋本加断句排印。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
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唐智周撰,日本贤敞与后记合序,又云因明论纪衡。简称《前记》。汉传因明著作。在日僧贤敞所作的序中,认为慧沼“虽撰述綦、断,究畅八门要旨”,但“未令于疏文分释,繇旃学者,虚功难以成业者乎,爰濮阳其门人也,覃思研精而考前哲,宗统噩而以彰灼,前后二记重披二因,玄猷妙晓,自他两益。”该著对《大疏》的诠解十分仔细,如对“五明”的提法、“从本为论”问题、八能立过失分类都有专述,特别对因明的论辩学体系,按《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作了系统介绍。对《正理门论》的本颂也有专解。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
佛祖纲目
凡四十二卷(包括卷首)。明代朱时恩编。崇祯七年(1634)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从万历三十八年(1610)开始编纂,历时二十一年完成。内容从释尊之示现受生至明代万峰时蔚示寂为止,以诸佛及历代祖师之化导、行谊等事迹为纲目,依照历代年号之顺序编录,同年代之各种佛教重要事迹皆可一目了然。
杂藏经
一卷,晋法显译。记饿鬼与目连之问答。前半皆鬼问,目连答。后半更有多种因果,又有现在国王出家等种种缘。又一华献佛,罗汉及弥勒,亦不知其果报边际,俟成佛乃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