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 姓名:王明
- 别名:字则诚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乐清县
-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992年3月13日
- 民族族群:
王明(1911年10月1日~1992年3月13日),现代学者,中国道教史专家。字则诚。1911年10月生于浙江省乐清县。1932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对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产生兴趣。1937年毕业后进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深造,194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1947年在该所《集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1949年以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主攻中国哲学思想史和道教史。在学术上主张考据、博采,不死守门户之见。近年来主要研究了道家《老子》、《庄子》、《无能子》的哲学思想,以及道教葛洪、陶弘景等历史人物,并对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先后发表《老聃评传》(1980)、《论陶弘景》(1981)、《无能子校注》(1981)等论文和专著。1979年9月,应欧洲汉学家协会邀请,赴苏黎世参加第三届国际道教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为《中国道家到道教的演变和若干科学技术的关系》。其它论著还有《太平经合校》(1960)、《抱朴子内篇校释》(1980)、《中国大同思想资料》(合著,1959年)、《周易参同契考证》(1947)、《老子河上公章句考》(1948)等多种。王明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87年12月退休。l992年3月13日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2007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明集》,由其学生精挑细选能够代表王明先生学术风貌的重要论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选王明先生对重要道经的考证性文章;下篇主要是王明先生在改革开放后,讨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
猜你喜欢的书
先秦学术概论
吕思勉著。全面论述了先秦学派的源流及其相互关系,除道、儒、法、名、墨、阴阳等六家外,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数术、方技、小说家、杂家等。重在剖析其思想内容,考辨著作真伪。颇多新见。将中国古代学术分为七期: 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之儒学,魏、晋以后之玄学,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代之汉学,今之所谓新学。认为,“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学,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指出,孔子是“儒家之首”,“孔子之道、具于六经”。其中“《易》与《春秋》,则言性与天道”,“尤孔门精义之所在”。又指出,孔子之政治理想在于“大同”,“而其行之之序,则欲先恢复小康,故其于政治,主尊君而抑臣,非主君主专制”。又认为孔子“立身之道”的最高原则就是“中庸”。“中庸之道幡天际地,而其行也则至简易”。对己来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也;对人来说(待人之道),“絜矩而已矣”,此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孔子所以能以极平易之说,而范围中国人心者数千年,以此。”肯定孔子是“大教育家,亦为大学问家”,但非今世所谓“宗教家”,“然宗教家信仰及慰安之精神,孔子实饶有之,其信天及安命是也。”另对曾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亦有精辟分析。
医经原旨
六卷。清薛雪 (1681—1770)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工诗文,擅绘画,因母病钻研医学,博览医书,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叶天士齐名,为吴县两大医家。薛氏深研《内经》,颇有心得,临床经验丰富,善治湿热病。著有《湿热条辨》、《一瓢诗话》等书。此书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是对《内经》部分原文进行分类并注释。共分为九类,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象、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分类多取张介宾 《类经》之说,而有所删并。因针灸之法另有专书,故此涉及内容甚少。注释上于诸家之说广集约取,采张志聪之说为多,对其义理未尽者,又参加己义加以申说,旨在推求《内经》之意蕴,故名。其分类及选文虽不若李中梓 《内经知要》简要精当,然对若干条文的注释、阐发,确有独到之处。其疾病一类,居全书之半,发挥最详。于注释经文之外,薛氏往往综论历代医家诸证治法,经义合与不合,为之折衷。此书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可供学习、研究 《内经》参考之用。张介宾《内经》和陈念祖《灵素集要》,所引经文皆著其篇目,此书则不然,是为一失。有乾隆十九年(1754)薛氏扫叶山庄刻本,清宁郡简香斋藏版本,1928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大破玉佛寺
民国鸳鸯蝴蝶派作家冯玉奇著,讲述了绿珠等一行人上玉佛寺报仇,用和合剑杀死了癞痢僧和玄妙僧,欲放火烧寺,被浮云长老、我佛山人及金光圣母三人阻止并训导了一番,绿珠等人心满意足的回到柴家庄,闭门静修,不再江湖上奔走。过了三年,德悟和尚心有未甘,遂向绿珠等寻仇,又引起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故事。该作品为武侠题材,通过对书中主人公人物及经历的刻画与描写,劝忠劝孝,燃犀烛奸,实为寓意褒贬。小说主题深刻,立意深远,使人感到作者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光,非常值得一读。
三都赋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维摩经评注
维摩经评注,十四卷,明杨起元评注,前附谢康乐十譬赞。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
凡十二卷。宋代本觉撰。全称历代编年释氏通鉴。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一册。为一编年体之佛教通史,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1027 B.C.)迄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凡一千九百余年间有关佛教之史实。南宋咸淳六年(1270)荐福用错为之作序;明天启六年(1626),毕凞志、毕抵康亦作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