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

- 姓名:朱生豪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嘉兴人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44
- 民族族群:
朱生豪(1912—1944),原名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生、朱朱等,嘉兴人。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三四岁时,即由叔祖母、母亲教读《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等。5岁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9岁毕业,得甲级第一名。1921年秋入嘉兴县第一高级小学就读。次年冬,母朱佩霞病逝。1924年,父陆润突然患疾去世。生豪过早结束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养成了沉默而又坚毅的性格。是年7月,高小毕业,成绩为全班之首。经插班考试,升入嘉兴秀州中学初二年级就读。语文与英文成绩优异,深得师长赏识。高中时期开始试写新、旧体诗歌,并练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片断。论文《古诗与古赋》及诗《雨丝》、剧本《英雄与美人》等作品,发表在校刊《秀州钟》上,初露了其文学才华。其时英语课本采用《莎氏乐府本事》及莎剧之选读,生豪经常欣然反复诵读,悉心研讨。1929年中学毕业,经秀州中学校长黄式金、教导主任顾惠人提议,校董事会一致通过,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在大学,主修中国文学系,选修英文辅系。对历代作家、中外诗人的名篇佳作广泛涉猎,而且臧否得失,独具卓见。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对生豪评价极高,誉为“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未易才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当选为委员,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在大学时期,即从事诗词创作,参加之江诗社,屡有作品发表在校刊上。1933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是年夏,经作家胡山源介绍,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任编辑,参与编辑《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亦为《少年文库》作注释。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研读原著,搜集资料,对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逐渐酝酿成熟。特别是听说日本人因中国没有莎氏全集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后,更加坚定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决心。1936年8月8日译成《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译稿先后交世界书局,准备汇集出版。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译稿毁于战火。生豪从上海避难至嘉兴,接着嘉兴濒临沦陷,遂同亲友辗转避难至新塍、新市等地,稍得安宁,即埋头补译失稿。一年后,重返世界书局。在工作之余,继续研读莎剧,亦创作诗歌、散文或翻译外国文学(小说),发表在《红茶》文艺月刊上。1939年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为国内新闻版撰写《小言》,鞭斥日伪,激励抗日斗志。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补译的莎剧稿件资料及历年来创作的《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等,均遭毁失。1942年5月1日,在上海与之江大学同学宋清如结婚,嗣后去常熟岳父家小住,莎士比亚喜剧译稿全部补译完毕。1943年1月,生豪夫妇回嘉兴定居。时嘉兴为沦陷区,日伪横行,环境险恶,生豪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保持了高昂的民族气节,闭门不出,摒绝交往,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开始,次第译出莎士比亚全部悲剧、杂剧,又译出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1944年6月后,终因结核病日渐沉重,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病中两次在昏迷中突然高声背诵莎士比亚剧本原文,音调铿锵,表情极为严肃。12月26日去世,年仅32岁。
1947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生豪译31部剧本。其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护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987年,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图书馆,受到嘉兴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宋清如亦擅文学,相夫著译,抚养孤儿,整理出版遗译,保护手稿,数十年茹苦含辛,风格高尚。
朱生豪诗文稿多散佚,劫余零星诗词近年发表于《词学》丛刊等处。
猜你喜欢的书
沈故
地理考证著作。清杨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官至长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录。同桂少时从官奉天,后宦游东北多年。是书成于光绪前期,约三万八千字。正文以沈阳故实为主,列有永陵神树、满洲八大姓、八塔山、文溯阁、高丽墓碑、爬犁、冬青、北镇庙、辉发城、女真小字碑等一百零五条词目,并逐条释解。涉及东北有史以来历史、古迹、物产、风俗、人物、著述等内容。书中颇能直斥时弊,如盗贼之原条记“奉省赌风大炽”, 原因是“吏役受其贿”。然失于考证,如谓汉辽东故郡在今辽阳西北。有《辽海丛书》本。
柳南随笔
清代笔记。王应奎撰。王应奎(1683—约1767),字东溆,号柳南。诸生,屡试不第,以著述终身。此集6卷,另有《续笔》4卷,共10卷。内容或记叙自己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轶事、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或记录读书心得、涉及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各个方面。这些内容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史料。如卷2记复社之声势,卷3记应社、复社之关系,《续笔》卷3《虎丘社稷》记顺治十年(1653)各地文人聚会虎丘大举社事。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作者少年以诗闻,然八入棘闱未得中式,遂退隐山居,埋头著述。是书仿宋洪迈《容斋随笔》之例,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读书所得,随手札记,凡经史子集、诗词曲画、文字音韵等,均有涉猎;二是所见所闻,涉及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遗闻轶事。
天枢院都司须知格
天枢院都司须知格,此篇为南宋净明道道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方法类。内叙天枢院各级官员之品级、职掌及诠叙方法。全篇内容多已见于《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一书。
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
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前有虚一真人序,称此经一曰《金柜玉镜真经》,二曰《洞玄烛幽忏》,三曰《神宝秘章》,劝人礼诵。经述太上老君向普救真人讲解忏仪,劝人礼天尊、真人、法师、三清、四御、众星君,悔罪求福。
左庵词话
清李佳撰。二卷。书末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六月作者跋语,谓为夏日消遣计,“检读各种诗馀,自录其有禆诵习者匝月,居然成帙,爰额曰《左庵词话》”。可知是书为读词随笔,卷上八十四则,卷下九十四则,共一百七十八则。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对历代词人、词集的评述、纪事,如认为宋代“东坡词最有新意,白石词最有雅意”。又谓元萨都剌词,“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其纪事如卷上:“樊云门同年增祥,鄂中才人,诗文并皆佳妙。”辛丑(1901)四月,“予奉观詧长宝之命,云门以词送别,调寄《金缕曲》”云云。二是对词体、作法、音韵等方面的阐述,如云:“诗词之界,迥乎不同。意有词所应有而不宜用之诗,字有词所应用而亦不可用之诗。”又如云:“词贵有意,首尾一线穿成,非枝枝节节为之。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扬,自成合作。”此外对“词眼”、“警句”、“属对”、“音律”等皆有论述。三是记叙晚清词坛交游酬唱事迹,如卷下:“余来湘,喜遇张雨珊词人,思以所作就正。雨珊谦让未遑,曾谱《上林春慢》赠之”云云。又如云:“江陵金溎生同转武祥所著《粟香随笔》五种,多录朋辈诗词。”甲午(1894)游粤,“相与订交,下榻公之坡山精舍浃旬”。以及“郑叔问孝廉,与予为中表谊。人极风雅,所著《瘦碧词》得词家正宗。然鄙见以清空曲折为主,意趣不甚合”。此类词人交往逸事,为研究晚清词坛提供了有益的史料。是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词话丛编》据光绪本收录。
戴东原先生轶事
族祖东原公,本考据学、算数学、制造学经世实用之旨,发为哲学家言。其所论著,远足以补汉宋儒者之偏弊,近足以导欧美文化之先河,是固海内学人所公认者也。公之生迄今二百年矣,人往风微,崇拜热忱,久而弥挚。族人祖荫将以独力建筑图书馆于公读书故址,暂于摇碧楼先行开办。学界诸君子,又为开得纪会于京师,亦有倡设图书馆之议。惟英末学,于我公之学术,曾不能窥其奥要,有以发挥而光大之,仅得举公之轶事,幼所闻渚先严,为各家传记所未及者而志之。虽无关宏旨,要亦不贤识小之意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