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增祥

樊增祥
  • 姓名:樊增祥
  • 别名:字嘉父,号云门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恩施人
  • 出生日期:1846
  • 逝世日期:1931
  • 民族族群: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又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身云居士。湖北恩施人。七岁能属对。少年时期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高启、袁枚、赵翼等人诗。放言吟咏,动辄数百言。十五岁后转攻举子业,亦不废诗词。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作诗学袁枚与赵翼,亦作香奁体,达一千数百首。同治六年中举后,一度为人司书记,张之洞荐其为潜江书院院长。其后与张之洞交往甚密,亦受张之洞影响,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悉焚弃其诗词旧作。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次年赴武昌作幕僚。十年,出任陕西宜川县令。其后历任咸宁、富平、长安县令。十九年,为渭南县令。二十六年,简授皖北道道员。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袁世凯当国时期曾为参政院参政。


樊增祥长期从政,而以诗词为能事。尝谓一日“十二时中,尝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吟咏,三时燕息,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作一岁竟耳!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五十麝斋词赓跋》)。平生受张之洞、李慈铭影响最大,亦深得二人推许。张之洞以为洞庭湖南北只有两位诗人,一为王闿运,一为樊增祥。李慈铭则称当世之学人能诗者,“皆幽邃要窈,取有别趣。若深精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者”,却只有他自己和樊增祥二人(见陶在铭《樊山诗抄·序》)。诗词文俱能,以诗最负盛名。诗作数千首,中日甲午战争及庚子事变时期有部分忧国忧民之作,大多格调不高。李慈铭《题云门吾弟十斋诗集时将出宰宜川》曰:“云门诗得力于信阳,而画取北地。其七律至追踪唐之东川、义山,而古体胜之。”张佩纶《樊山诗集·叙》称其诗“调采葱茜,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不倦。”陈衍《近代诗抄》曰:“樊山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所存万余首,而遗佚盖已不少矣。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谭献《复堂日记》曰:“樊山词如弹丸脱手,独茧抽丝,不腻不豪,自成馨逸。”著有《樊山集》二八卷、《樊山续集》三二卷。生平事迹散见于诗文集自序与他人序跋。

樊增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雪窗集

雪窗集

宋文别集。2卷。孙梦观著。集后附录志赞诔文1卷。全书分奏议和故事两部分。“故事者,征引古书于前,而附列议论于后,更番进御,因事纳规。盖当时体制如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如以“司马光谓众言纷纷乃朝廷好事,王安石谓公议为流俗”为题目,前引典籍,后加评论,否定了王安石的观点,认为君主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出“愿陛下恢宽容之量,以开众正之路”。又如以“吕蒙正尝言都城外不数里饥寒死者甚众”为题,提出“西土创残,北难方炽,尤当念民命之莫保湖湘,念民瘼之良苦”的议论。其奏议亦能以激昂的情感,对种种政治弊端,提出批评和建议。

东窗集

东窗集

宋代诗文别集。张扩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有张扩《东窗集》40卷,又诗10卷。但其书后来罕见传本,惟《永乐大典》尚多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其中所收采掇编辑,整理为16卷。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卷5为七言绝句,卷6至14为制、表,卷15至16为启。作者因与秦桧交好,颇多谀颂之词,故其为人殊不足道。其诗“折归忍负金蕉叶,笑插新临玉镜台”之句,大受秦桧称尝。其制词“大抵温丽绵密,与汪藻可以联驱”,且“所交游如朱翌、曾慥、吕本中、徐俯,皆一代胜流,切劘有助,故词采清丽,斐然可观,亦未可尽没也”(《四库全书总目》)。

使琉球杂录

使琉球杂录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楫被康熙帝任命为正使出使琉球。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汪楫时任翰林院检讨,任册封琉球正使,奉命出使琉球。汪楫出使之前,朱彝尊曾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楫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有所撰著。汪楫此行,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出海,航行异乎寻常地顺利,风急船快,仅用了三个昼夜即已抵达琉球那霸港。此后汪楫羁留琉球国五个月,一方面出色地完成了谕祭故王、册封新王的主要政治任务,另一方面还与琉球各界人士广泛交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有交流,深入考察了琉球国的礼仪习俗和山川地理,为册封归来之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十一月二十四日启动归程,但风微船滞,与来时航行的顺利情况迥异,至二十八日,船队竟遭遇飓风,四夜三昼不止,在惊涛骇浪中备尝艰险,十二月初四日方泊舟登岸。归来后汪楫不负朱彝尊厚望,撰写《使琉球杂录》五卷,辑录《册封疏钞》《中山诗文》各一卷,并依据目见耳闻及相关的琉球历史资料,编定《中山沿革志》二卷。

诊验医方歌括

诊验医方歌括

清代坐啸山人著,成书于1644-1911年间 。坐啸山人,生平履历不详。该书以歌谣的形式,将中医的诊疗经验和医方融为一体,便于读者记忆和实践。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各个方面,如望闻问切四诊法、脉诊和舌诊等,还总结了大量经过临床验证的方剂和针灸疗法。书籍内容分为诊断和治疗两部分,在诊断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判断病机及其所在部位;治疗部分则汇集了众多名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方剂和针灸疗法的介绍。作者用简练的文字,使得这些疗法易于在实践中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南宋朱佐编撰。该书是一部方书,全书共15卷,载方900余首。其特点是汇集了历代效验医方。 以疾病分类,共分为15大门类,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临床各科的内容。每一疾病都先立论,后列方,间附效验之医案。载方多为宋以前方剂,不仅收录历代医书之方,而且收录了许多士大夫家藏秘方及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医方,内容丰富,颇具实用价值。对学习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均有很大的帮助。

象腋经

象腋经

佛说象腋经,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于此深经生解者,如大象之有力,故以名之。佛在灵山。与五百比丘,六万菩萨俱。舍利弗说偈叹安乐德。佛放身光集众。观文殊而微笑。文殊启问,佛唱经名。阿难请说,佛赞许之。文殊启问,佛为说六度及六三昧。次明欲入此经,如入虚空。六十增上慢比丘欲从座去,舍利弗留之,更请问佛,佛为解释,令大众获益。增上慢者得证,于是文殊重问云何学,云何行,云何住,云何修进?佛以偈答,次明信解者得二十功德,并说往古金刚幢菩萨,以咒疗众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