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增祥

- 姓名:樊增祥
- 别名:字嘉父,号云门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北恩施人
- 出生日期:1846
- 逝世日期:1931
- 民族族群:
樊增祥(1846—1931),字嘉父,号云门,又号樊山,别署天琴老人、身云居士。湖北恩施人。七岁能属对。少年时期熟读李白、白居易、陆游、高启、袁枚、赵翼等人诗。放言吟咏,动辄数百言。十五岁后转攻举子业,亦不废诗词。咸丰七年(1857)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作诗学袁枚与赵翼,亦作香奁体,达一千数百首。同治六年中举后,一度为人司书记,张之洞荐其为潜江书院院长。其后与张之洞交往甚密,亦受张之洞影响,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悉焚弃其诗词旧作。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次年赴武昌作幕僚。十年,出任陕西宜川县令。其后历任咸宁、富平、长安县令。十九年,为渭南县令。二十六年,简授皖北道道员。累官至陕西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袁世凯当国时期曾为参政院参政。
樊增祥长期从政,而以诗词为能事。尝谓一日“十二时中,尝以六时接僚属治公事,三时吟咏,三时燕息,不两旬得慢令七十余首。倘无劳形案牍,延谒宾客之累,壹意为文,则侯生毕世所作可作一岁竟耳!世有得放翁残稿者,计一月作诗六十许篇,吾未陈臬事时,率月得五六十篇,亦有及百篇者,此固不足难也”(《五十麝斋词赓跋》)。平生受张之洞、李慈铭影响最大,亦深得二人推许。张之洞以为洞庭湖南北只有两位诗人,一为王闿运,一为樊增祥。李慈铭则称当世之学人能诗者,“皆幽邃要窈,取有别趣。若深精华妙,八面受敌而为大家者”,却只有他自己和樊增祥二人(见陶在铭《樊山诗抄·序》)。诗词文俱能,以诗最负盛名。诗作数千首,中日甲午战争及庚子事变时期有部分忧国忧民之作,大多格调不高。李慈铭《题云门吾弟十斋诗集时将出宰宜川》曰:“云门诗得力于信阳,而画取北地。其七律至追踪唐之东川、义山,而古体胜之。”张佩纶《樊山诗集·叙》称其诗“调采葱茜,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不倦。”陈衍《近代诗抄》曰:“樊山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所存万余首,而遗佚盖已不少矣。论诗以清新博丽为主,工于隶事,巧于裁对。”谭献《复堂日记》曰:“樊山词如弹丸脱手,独茧抽丝,不腻不豪,自成馨逸。”著有《樊山集》二八卷、《樊山续集》三二卷。生平事迹散见于诗文集自序与他人序跋。
樊增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陆懋修医书文十六卷
《文》十六卷是陆懋修的医学论文集,共一百二十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集中了陆懋修的医学观点,内容涉及广泛。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司天理论、伤寒学说、温病、瘟疫学说、各科疾病以及陆懋修对各种学术观点的评价。采用叙述体、问答体、书信体的形式写作而成。
春秋占筮书 [标点本]
清毛奇龄撰。三卷。《西河合集》本。此书采摭《左传》、《国语》(合称《春秋内外传》)中所载占筮之例,以揭明古人之《易》学,故名曰《春秋占筮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而汉、晋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随类附见焉。《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家,而数又歧为数派,孟喜、焦赣、京房以下,其法不可殚举,而《易》于是乎愈杂。《春秋内外传》所记,虽未必无所附会,而要其占法则固古人之遗轨。譬之史书所载,是非褒贬,或未尽可凭,至其一代之制度,则固无伪撰者也。奇龄因春秋诸占以推三代之筮法,可谓能探其本,而足辟诸家之喙者矣。”
洞玄度灵宝自然券仪
洞玄度灵宝自然券仪,不署撰人。约成书于北朝。《灵宝中盟经目》着录「《灵宝度自然券仪》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书言道士授度《太上洞玄灵宝玉文真经宝符》、《太上灵宝至真五篇太真道经》之仪轨。其主要仪式有法师拜视启事、三唼盟丹水、授券契、授经、礼十方等。
杜牧年谱
年谱。今人缪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作者有感于杜牧与李商隐诗名相埒,李商隐年谱已有朱鹤龄、冯浩、张采田诸家,而杜牧年谱独付阙如。便于1940年撰成《杜牧年谱》,在《浙江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二集上发表。其后又旁稽群籍,续加校订,纠正疵谬,补其遗阙,于1964年写定清本。极大地丰富了该书的内容。该谱对杜牧一生之出处事迹进行考证梳理,凡于杜牧有交往之达官文人及当时诗坛名家之主要事迹也一并述之,并附诗文编年。故对整体了解当时的社会概况及文坛面貌也有参考价值。著者还注意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之问题,行文中既有详明有据之考证,亦有高屋建瓴之评述,颇富启发性。如大和五年辛亥(831)条下考杜牧《李贺集序》中的“沈公子明”即沈述师。会昌六年丙寅(846)条下评述杜牧为李戡作墓志时讥评白居易诗歌语言一事,亦简明扼要,对了解杜牧的文学思想及其诗风的形成颇具启迪意义。
徐闇公先生年谱
本书(一册一○四面六二、四○○字)不分卷,陈乃干、陈洙纂辑。乃干,浙江海宁人;洙,江苏江浦人。两人阅历不详。此谱成于民国十四年,刊在徐着「钓璜堂存稿」之前。按暗公名孚远,暗公其号,晚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末几社六于之一。崇祯壬午(十五年),学贡士。两京相继陷,航海入闽,隆武除天兴州司理;寻晋兵科给事中。闽溃,栖迟浙海;后移居厦门,颇受郑成功礼遇。永历十二年(戊戌),晋左副都御史。嗣随滇使周金汤、黄臣以入觐,失道入安南,阻而不得进,完节以还;有「交行摘稿」。后辗转止于粤潮之饶平,完发以终。两陈所辑「年谱」,引据有本,旁及时事至伙,足为研究南明与郑氏史事之资。书末,并存两附录:「附录一」有林霍等撰「徐暗公先生传」及「钓璜堂存稿目录」等十一篇,「附录二」即暗公所作「交行摘稿」。
梵女首意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