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洛蒂

- 姓名:皮埃尔·洛蒂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0年
- 逝世日期:1923年
- 民族族群:
皮埃尔·洛蒂(Pierre Loti,1850年~1923年),法国小说家,作品中的异国情调使他享有盛名,他在海军 学校受训,1881年任上尉,1885-1891年在中国海域服役,後来连续提升,於1906年任舰长。第一本小说《阿齐亚德》(Aziyade,1879)发表後,即从事文学创作。他发表了一本又一本小说,赢得评论家们的尊敬和大众的爱戴。《冰岛渔夫》(1886)及《菊子夫人》(1887)这样的杰作,再加上严格的评论家的赞许,为他1891年进入法兰西学院铺平了道路。
出生于法国西部夏朗德河口罗什福尔市一个职员的家庭,他从小迷恋大海,早就梦想作为水手周游世界,后来他果然成为一名海军军官,从事海上职业达四十二年之久。他走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沿海地带,到过美洲、大洋洲、土耳其、塞内加尔、埃及、波斯、印度、巴基斯坦、印度支那、日本、中国……丰富的阅历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写作素材,他甚至不需要多少想象力,仅用白描手法记下沿途见闻,便足以构成使读者着迷的奇幻画面。一八七九年,洛蒂发表了记述土耳其风光及其恋情的处女作《阿姬亚黛》,翌年又在报刊连载了《洛蒂的婚姻》,这两部小说奠定了他的作家声誉,默默无闻的海军军官一跃而成为文坛名人。他几乎以每年一书的速度相继出版了十二部小说、九部纪实随笔(其中包括记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北京的末日》)以及若干自传性的作品。
这十二部小说包括:《阿姬亚黛》(1879)、《洛蒂的婚姻》(1880)、《一个非洲骑兵的故事》(1881)、《厌倦之花》(1882)、《我的兄弟伊弗》(1883)、《北非三贵妇》(1884)、《冰岛渔夫》(1886)、《菊子夫人》(1887)、《水手》(1892)、《拉慕珂》(1897)、《梅子太太的第三度青春》(1905)、《醒悟》(1906)。九部随笔包括:《秋天的日本》(1889)、《在摩洛哥》(1890)、《东方的怪影》(1892)、《浪迹天涯》(1893)、《耶路撒冷的荒漠》(1895)、《北京的末日》(1902)、《英国人治下的印度》(1903)、《走向伊斯巴罕》(1904)、《吴哥的进香者》(1912)。在这些小说中。他客观地描述爱情故事,每次舰队抛锚靠岸时,他都试图以爱情满足自己的梦想和消除自己忧郁心情,有时候还把自己写进书中,如一个小孩的故事和少年,爱与死在他的书中占有重要地位,透露出他对感情生活消逝的深切失望。
猜你喜欢的书
精读指导举隅
中学国文教师教学参考书。叶圣陶、朱自清合著,商务印书馆1942年3月出版。内容全为精读指导,共选了六篇课文作例子。其中有记叙文一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短篇小说一篇——鲁迅的《药》;说明文一篇——胡适的《读新诗》;议论文——柳宗元的《封建论》等二篇和抒情文一篇。在每篇精读文章之后都写了详尽细致的“指导大概”,注重说明例文的体制、主旨、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取材的范围、手法、笔调及构成本文特殊笔调的因素、说明各段大意、各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出在文章理法上有关的章节和句、说明其呼应承转、指出须加体味的字句、玩味其言外之意、注释较难的字词句、论及文章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等,此外对例文中的错误也有指摘及订正,有时与其它文章作比较,以助说明。写法上尽可能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与讨论相适应,论述精要并富有启发性,不仅对中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精读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且对学生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前言》中著者提出,指导学生前,先得令学生预习,通读全文,认识生字生语,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然后又分项说明学生应做的吟诵、参读相关文章和应付教师的考问等练习。该书深入浅出,不作空泛议论,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设想,有些内容仍可作为今天语文教学的借鉴。
太上元始天尊证果真经
元始天尊劝人持诵真经,以求长生、福庆、度幽。
亢仓子
《洞灵真经》一作《亢桑子》。旧题周庚桑楚撰,即《庄子》书中之庚桑楚。其书为《汉书·艺文志》所不载,仅《新唐书·艺文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实唐开元、天宝间襄阳处士取诸子文义相类者补其亡。全书分《全道篇》、《道用篇》、《政道篇》、《君道篇》、《臣道篇》、《贤道篇》、《训道篇》、《农道篇》、《兵道篇》计九篇。全书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阐述治国方略及处世之道。认为各行各业各有其道。如其《道用篇》强调“鸡辰而作、负日任劳、流汗沥地、夜分仅息,农夫之道也。”又述如何求利而为“贾竖”之道,“咽气谷神”、“日精炼仙”等为高士之道及何为人臣与君主之道等;其《农道篇》强调务农是治国理民之本,《兵道篇》强调三军一心而无敌。总其要旨,言道之用;偏重于治国、求贤、教化、安民、务农、用兵之术,又涉及臣民处世之道。此书在流传中曾有九篇、二卷、五卷的不同,后人又合而为今所见一卷本。后世许多学者都对此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说明此书影响较深。
皇清秘史
中国数千年来,历代相沿,皆是君主**政权。其间帝帝王王,此兴彼仆,你争我夺,胜者自然是富有四海,玉食万方,享不尽人间富贵;败者当然是一文不值,任人唾骂。古语所谓胜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两句话,真是说得不错。惟其如此,所以有天下者,每每任情放肆,为所欲为,以为天下莫敢谁何。虽其中开基创业,不无一二贤明之主,到了一传再传以后,国家无事,子孙安享承平,便把祖宗创业的艰难,抛向九宵云外,渐渐地便向逸乐荒嬉的途径上去了。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到处皆足以怡悦性情,犹以为未足,深居高拱,终日无所事事。一般趋承者,惟恐逢迎不力,于是乎荡检闲之事,层见迭出。凡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久而久之,宫闱之内,秽德彰闻,此等事实,历朝的正史实录,野乘裨官,都有记载。真可谓历代相承如出一辙。
解酲语
泰定间中夜,忽召集贤学士邓文原,仓卒不备手诏,就以帝所佩玉从容召之,至晓着二朱衣送出,人以为荣。
祈愿文
中国早期并无祈愿文,祈祷、发愿的意愿一般用祝文表达,随着佛教的传入祈愿文大量产生。佛教以为,祈福需以“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登神”(《广弘明集·启福篇序》)。故而,祈愿文常常悲众生之艰辛,敬佛法之难遇,为家国、僧俗、佛法发愿祈福。一,首尾缺,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四六。二,首尾缺,佚名题记,编号二八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