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必显

邹必显
  • 姓名:邹必显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扬州府兴化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邹必显,生卒年月不详,号为“趣斋主人”,清乾嘉时期扬州府兴化县人,是名噪一时的“扬州评话”说书艺人。


“扬州评话”又称“扬州评词”,是一种以扬州土语讲说演绎的民间曲艺,大约形成于明末,而鼎盛于清乾隆(1736-1795年),邹必显正是这一时期活动于扬州府城的著名说书艺人之一。关于邹氏生平,有李斗(扬州府仪征县人)所著《扬州画舫录》之卷九仅见的一段文字记载:


“邹必显以扬州土语编辑成书,名之曰《扬州话》,又称《飞跎子书》;先居姜家墩,后移住二敌台。性温暾,寡言笑,偶一雅谑,举座绝倒。时为打油诗《黄莺儿》,人多传之。后患噎食症,鬻棺自书一诗,以题其和。”


引文所称《飞跎子书》,即传世至今的滑稽讽刺小说《飞跎全传》。《飞跎全传》共四卷三十二回,文风粗犷,对扬州土话、俗语、谚语、隐语、歇后语、俚语等运用自如,全书讲述了石信历尽种种人情世态上山求仙,学成后下山抗击蛮寇,使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整部作品语言风趣生动,与《清风闸》(即《皮五辣子》)并为“扬州评话”中不可多得的地域性精品。在名家如云的“扬州评话”鼎盛时期,邹必显自创自演了这部“独辟蹊径”的优秀书目,矛头直指向当时的统治阶级,他用自己的“粲花妙舌”揭示了社会的阴暗,故赢得底层听众的广泛推崇,被目为“郡中称绝技者”。诗人董伟业(流寓扬州的辽宁沈阳人)在所著《扬州竹枝词》中,曾对邹必显暗讽时人的大胆表示了担心,他写道:“空心筋斗会腾挪,穿衣吃饭此辈多。倒树寻根邹必显,当场何苦说飞跎。”然而正因为邹必显的为他人所不敢为的胆量和出类拔萃的说书技艺,注定了他成为当时“独步一时”的“扬州评话”大师。


晚年的邹必显患上了“噎食症”(即食道癌),他的命运终逃不脱旧时代民间艺人的“贫苦终老”,唯有那部不朽的《飞跎全传》,见证了他在“扬州评话”艺术舞台上的曾经辉煌。

邹必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琴议

琴议

一名《琴义》。琴论专著。北宋刘籍撰。1卷。籍自称“野人”,当为隐居未仕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与《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宋何薳《春渚纪闻·杂书琴事》亦言及此书。收录于南宋嘉定间田芝翁所编《太古遗音》中。书中论述音乐有“声、韵、音”三个层次:“夫和而鸣者,谓之声”;“参叙相应,谓之韵”;“韵而成文,谓之音”。又论述“志、言、文、音”的关系:“夫人志于所守,蕴积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谓之文;文又不尽,谓之音。”故音乐能超越语言文字而述志抒情,其感人尤深。此外还分析了音乐的“德、境、道”。所谓“德”是指风格技巧:“夫声意雅正,用指分明,运动闲和,取舍无迹,…参韵曲折,立声孤秀,此琴之德也。”“境”指乐曲的形象意境:“如遇物发声,想象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飕,贯清风于指下,此则境之深矣。”“道”则是乐曲所展现的情志品格:“又若贤人烈士,失意伤时,结恨沉忧,写于声韵,始激切以畅鬼神,终练德而合雅颂,使千载之后,同声见知,此乃琴道深矣。”三个境界渐次递进,而道则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此书对研究宋代音乐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金石要例

金石要例

清·黄宗羲撰。一卷。宗羲 (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馀姚 (今属浙江)人。清兵南下,曾召募义兵进行抵抗,被明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不仕,讲学著书以终。此书为补潘昂霄《金石例》一书之缺失而作。谓潘书虽举例,却未著为例之义与坏义之始,又有不必例而例之等,故摘其要领,为之辨正。全书凡为例三十六则,后附《论文管见》九则。考据较潘书为细密。对于从写作角度来了解古代碑志铭文之体例,有所帮助。而《论文管见》尤具参考价值。其中论文特别强调“性情”,认为人们写作时,只要有了真挚而充沛的感情,便能写出好的文章,“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如果“其中无可以移人之性情者,所谓刳然无物也。”极力反对舍本求末地追求章句:“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揭示了写作中的根本问题。同时,也很强调作者个人的文学修养在创作中的重要性,重视艺术表现;主张要多读书,以为“学文者须熟读三史八家”,“读万卷”。有影印《四库全书》本,《金石三例》本、《金石四例》本。

训蒙诗

训蒙诗

训蒙诗,又称朱子训蒙诗、训蒙绝句、训蒙诗百首、性理绝句百首,一般题朱熹编撰。此本据清代郑端编《朱子学归》及朱玉编《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两本互相参照整理,共79题97篇。儒家很早就有“诗教”一说,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

理学字义通释

理学字义通释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刘师培(1884—1919)的经学与训诂学力作,以小学(传统文字学)考据为根基,贯通宋明理学与清代朴学,旨在通过“理”与“学”的字义溯源,重构传统义理的思想体系。在《理学字义通释》中,他遵照先列字义、再排比旧说的规矩,以语义训释追本溯源,先后考察了理、性、情、志、意、欲、仁、惠、恕、命、心、思、德、义、恭、敬、才、道、静等 19 种理学概念范畴。通过析字解字的方式来阐发义理,从学术思想层面反思中国的学术根柢,试图寻得中西学问的会通突破。 然而,该书虽名为 “通释”,但对于理学范畴体系的覆盖性相对较弱。不过,它依然是研究刘师培学术思想以及中国近代理学、文字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左传属事

春秋左传属事

二十卷。傅逊(生卒年不详)撰。傅逊字士凯,太仓(今属江苏省)人,明代经学家。少从师于文学家归有光,科举失意,晚年以岁贡授建昌训导。傅氏着述,除此外,还有《左传注解辨误》。此书之作,发端于其友王执礼,而由傅逊续成。其体例则仿袁枢纪事本末体,改编年为属事,分国纪事。有周、伯、鲁、晋、齐、宋、卫、郑、秦、楚、吴楚、楚吴、越诸国,目下又有子目。如周之下子目有:“桓王伐郑”、“子克、子颓、子带之乱”、“王臣之争”、“定灵昏齐”、“刘康公败茅戎”、“景王让晋”、“王臣丧亡”、“子朝之乱”、“王朝交鲁”九条。子目之内容则按年编次《左传》之纪事。每年后多有评议,兼发义理与训诂,于杜注每多商榷。如其《凡例》称,“杜于晋朝元皇后丧,议太子应既葬除服,故凡传中丧制皆曲为强解以信其说。先儒谓其巧饰经传以附人情,今注中悉为厘正,”傅氏尚撰有《左传注解辨误》,专门驳正杜预注解,然大抵臆说者多,其中有价值之部分,则被顾炎武收入其《左传杜解补正》一书入中。此书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现存万历十三年日殖斋自刻、十七年重修本。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