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

胡塞尔
  • 姓名:胡塞尔
  • 全名:埃德蒙德·胡塞尔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9.04.08
  • 逝世日期:1938.04.27
  • 民族族群: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04.08-1938.04.27),犹太血统德国人。德国哲学家,现象学派的创始人。早年求学于奥尔缪兹城的德国公学,后来进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1881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著名数学家魏埃尔施特拉斯的助教,后随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布伦塔诺研究哲学,深受他的思想影响而决心献身于哲学的研究。此后,他一直在德国的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弗赖堡大学任讲师、教授,讲授哲学。晚年曾受法西斯纳粹的迫害,死后遗有大量遗稿,这些遗稿现都陈列在比利时的卢汶胡塞尔纪念馆里。他的主要著作有: 《逻辑研究》 (1910——1911) 、《哲学是严密的科学》(1910——191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1913),《第一哲学》 (1923——1924)、《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1929)、《笛卡尔沉思》 (1931)、《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寻求绝对真理。胡塞尔认为,哲学的真正对象只能是一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中性的“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主观性”。因为绝对真理是先验的“纯粹逻辑”,这种“纯粹逻辑”是先验地存在于纯粹自我意识或先验主观性之中的纯粹观念系统。这种纯粹的意识或现象是一个意识流,它既包含变化的感性经验, 又包含不变的本质或观念。要从纯粹意识或现象中获得绝对真理, 必须经过“本质的还原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从变动不定的意识流中去把握它的稳定的、常住不变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结构,这种稳定不变的本质,就是纯粹观念或纯粹逻辑。他认为通过本质的还原法,人的认识才能最终达到纯粹的自我意识及其内在的纯粹观念系统, 获得绝对真理。胡塞尔为了证明从哲学对象还原为绝对真理的观点,还提出了意向性的学说。所谓“意向性”,是说意识具有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性。


他认为, 自我意识或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是由三种因素构成的:(1)意向性活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 (3)意向性的对象(客体)。纯粹意识中不仅必须有意识活动的主体——自我,而且还有意识活动的客体——对象及对象世界,这两者是不可分割地统一于自我意识之中的,即对象世界包容于自我意识之中由于自我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朝向某一对象,某一对象就有了特定的意义。所以,存在的意义、客观世界,都是在自我这个第一性的意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认识论上,胡塞尔则主张直觉主义。他认为,要认识纯粹自我意识,把握有关它的永恒绝对真理,就必须采用一种本质的直观。本质的直观是自我意识的内省活动,是一种不能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的本质的洞察。只有通过它,才能突然实现上述现象的还原, 从而直接洞察现象的本质,把握纯粹自我意识而获得真理。


此外,胡塞尔还关心社会、政治及伦理等问题。他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物质的重视和对精神追求的忽视,从而陷入了精神空虚,使人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他宣扬人本主义,反对科学主义,特别反对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认为实证主义把人的世界同自然界等同起来, 采用研究自然科学的特定方法研究社会,而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引入歧途和危机他认为,只有他的现象学,才能为人类提供意义、价值和真理,才能拯救欧洲文明的危机和全人类的危机。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思想渊源是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茨、布伦坦诺、博尔察诺等人的哲学。他虽然批判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行一时的对逻辑学的心理学解释中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却并没能摆脱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心理主义。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是把逻辑的东西既加以本体论化, 又加以主体化。他的现象学充满了极端形式主义的议论。

胡塞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对人的微观研究的专著,根据纽约诺顿图书有限公司1966年诺顿文库版译出,共14.4万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出版,编入《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霍妮作为新佛洛伊德学派的代言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佛氏的学说进行了重大的修改与批判。佛氏认为,人内心的冲突根源在于人的生物和生理的因素。霍妮则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内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发自于偶然的个人体验,更主要的发自于人们生活的特定文化环境。与佛氏悲观主义决定论不同,霍妮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不应总是沿用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在的困扰,而应立足于当前在人的内心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帮助受困的人认识并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它以前和同时代其他精神分析文献明显地表现出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倾向。同时,较之作者早期的论著也更具实践的意义。霍妮以她初期少有的透视力精辟而深刻地洞察了人的各种内心活动,更详细具体地列举了各种特定的矛盾现象,分析了在人的内心冲突中的类型和各种表现形式,研究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种冲突所困扰的人为了摆脱困扰所作的努力如何归于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

辛白林

辛白林

《辛白林》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首次出版于1623年。剧中主要讲的是英国国王辛白林因听信后妻的谗言,而错怪自己的亲生女儿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对妻子的贞节产生了怀疑。最后,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两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的帮助下战胜了罗马入侵者。剧终时父子团圆,女儿、女婿也解除了误会,破镜重圆。 全剧情节众多,交错发展,宽恕与和解是全剧的主题。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简称《文昌大洞仙经》。道教书。为《大洞真经》之南宋传本,乃扶乩降笔,世称蜀本或梓潼文昌经本。凡五卷。卷一、二述文昌帝君之经历、德行及此经之产生和要旨。卷三至卷五为元始天王所说“洞章”三十八章,取自《大洞玉经》。《大洞真经》原出晋时,本上清派炼养之书, 以存神诵咒为主,而此经则以济生度死,消灾延寿为主,把《大洞真经》中的存神之法,全部删去。劝人安于本份, 以诵经斋醮,行善积德为修持之要,实南宋流行之道教劝善书的一种。收入《道藏》第16册。元代卫琪为之作注,名《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十卷,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藏精华录》中有清朱珪校《文昌帝君大洞真经》三卷。

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

《民主宪法十讲》是张君劢阐述自己宪政理念和对宪草条文意见的真实记载,不仅凝聚着他多年赴外习法的艰辛成果,而且包含着他用民主宪政对中国未来前途命运进行探索,试图为中国的强大复兴寻找一条强国之路的孜孜追求。全书十讲,内容包括国家为什么要宪法,吾国宪政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政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等内容。 本书是张君劢宪法思想的典型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宪法学经典读物。本书讲述了中国宪法的十大基本问题:国家为什么要有宪法,吾国宪法何以至今没有确立,人权为宪法基本,国民大会问题,行政权(总统与行政院),立法权(立法院等),司法独立,民主国政党,立宪国家财政,朝野上下之大责任等。

毗尼母经

毗尼母经

又名毗尼母论。八卷,失译。母经者,梵云摩夷,译曰行母,是诠显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论藏之别名也,今为毗尼之论释,故名毗尼母经。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

圣迦柅忿怒金刚童子菩萨成就仪轨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金刚手菩萨,已说苏悉地诸真言轨则律仪教法,又为未来国王,正法治国,生清净信,尊敬三宝者,又为外道不信因果,毁谤三宝者,说息灾增益爱敬降伏等法,令知佛法有大威德,神通自在,知诸菩萨,具一切智,是故说此无比大威德圣迦抳忿怒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