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逌

董逌
  • 姓名:董逌
  • 别名:字彦远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董逌[yōu],北宋艺术鉴赏评论家。生卒年不详。字彦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政和(1111-1117年)年间官徽猷阁待制。绘画美学思想上,认为绘画必须做到形神兼备,而尤重传神。不仅人物“以神明为胜”,而且须知“物各有神明”(《书崔白<蝉雀图>》)。在题画跋中,使用“神明”、“气韵”、“生意”等审美范畴,说明绘画的传统审美观。又以“似”与“真”等审美范畴,说明形神兼备的相互关系。认为白居易所说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的“似”,应当理解为形神兼备。接触到“似”与“不似”的朴素辩证法:“画之贵似,岂其形似之贵邪?要不期于所以似者贵也。”指出只有“无心于画”,无意于似,“求于造化之先”,“发于生意,得之自然”(《书李元本<华木图>》),才能得心应手。用“以天合天”,使“丘壑成于胸中”的命题说明画家主观审美意象的形成。指出画家对于自然山水之美的审美趣味,应“积好在心,久则化之。凝念不释,殆与物忘”,使“磊落奇特,蟠于胸中,不得遁而藏”,然后“托于画以寄其放”。进入艺术创造时,画家达到“忽乎忘四支形体”,“举天机而见者皆山也”的境界,才“能尽其道”(《书李成画后》)。充分强调艺术表现的审美意象在主体中形成的作用,反对摹仿自然的审美观。在《书〈百牛图〉后》中,以“一百牛形,形不重出”为例,指出画家应从审美对象的“动静二界”中,去“观种种相”,“随见得形”,看到它的特殊形态,才能创造富于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在书法美学思想上,强调“自然”,反对以“法”为审美标准的传统思想。对“法”这一审美范畴做了改造:“求法者当在体用备处,一法不亡,秾纤健决,各当其意;然后结字不失,疏密合度,可以论书矣。”(《广川书跋·薛稷杂碑》)著有《广川藏书志》、《广川诗故》、《广川书跋》、《广川画跋》。

董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导论

伦理学导论

《伦理学导论》是一部导读性的伦理学著作。与时下的以说教为主的规范伦理学相异,本书追根溯源,从史的角度探讨了“伦理”即“道德”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追问了人性中“德性”“至善”的最终根据。对于时下浮云蔽日的道德精神时空,本书不啻为一剂祛除迷雾的清新剂。

民族文话

民族文话

郑振铎著。1946年2月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初版。收《周民族的史话》、《武王伐纣》、《奄徐与淮夷》、《穆王西征记》、《犬戎的兴起》等15篇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的文章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

40卷,外集10卷。此本系明徐时泰覆刻廖注本。是明以后最流行的本子。有《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附清陈景云《韩集校勘》四卷。

二十四山八卦罗经图

二十四山八卦罗经图

壬山兼子:
主子孙富贵,房房皆吉,六畜兴旺,人丁昌炽,广进田庄,子孙儿媳,忠孝贤良,名扬四海,永世无穷,高官进职。

法华经大意

法华经大意

法华经大意,三卷,明无相说并序,法聚序,徐渭后序,叶祺胤重刻跋。

施设论

施设论

梵名Prajn~apti -s/a^stra 。凡七卷。译自小乘论部六足论中施设足论之‘因施设门’。前四卷宋代法护译,后三卷宋代惟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内容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凡十四章。其中卷首标示对法大论中世间施设门第一,即第一章,其文注曰(大二六·五一四上):‘按释论有此门,梵本元阙。’即世间施设门等缺,余十三章为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于诸门中论释轮王之七宝、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三毒之轻重、世间诸法之差别、山海、变化、神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