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湘

- 姓名:罗振湘
- 别名:字瑾仁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66
- 民族族群:
罗振湘(1879—1966),字瑾仁,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县溪江罗家冲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幼从父习医,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湖南官立医学堂,后在湘、鄂、浙等省行医,曾受聘为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及编审委员。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委员会公布了《废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公愤。他异常愤慨,遂与湖南著名中医吴汉仙、易南坡等商议,积极响应上海中医界反对废止旧医的通电,撰写了《医学辟谬》一文,以正视听。并推代表赴京请愿,要求实现“中西医平等待遇”,卒使卫生委员会收回成命。 1933年,他与吴汉仙锡南坡在长沙市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及湖南国医院,担任国医专科学校副校长、国医院医务主任,主讲“诊断学”。1940年,他回浏阳定居,挂牌应诊,自制“平安片”、”霍香正气散”急救患者。对危急病人,不分昼夜,一心抢救;对贫苦病人,不收诊费,甚至赠以药物,深受群众欢迎。他虽业中医,但无门户之见,很重视西医的诊断和解剖。对汉朝张仲景的医著,用功钻研尤深,擅长治疗眼疾、白喉、痢疾。他常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勉,终生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担任浏阳县中医院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还兼授中医进修班伤寒课。1966年,罗振湘因高血压病突发,逝于浏阳县城。
罗振湘精研《灵枢》《素问》,穷究《伤寒》,著有《伤寒方症歌括》《金匮方症歌括》《治痢南针》《诊断学》《中医实用流行病学》和《乙型脑炎》等书,其中《治痢南针》已刊印发行。在上述著作中他对时疫的病因、病机、辨症、方药,精思极论,义理周详,为中医界所推崇。他还撰写了《临床指掌》八卷
罗振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底牌
《底牌》,又译作《牌中牌》,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著的长篇小说。故事简述的是四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亚瑞妮·奥利弗太太、巴特尔警监、强尼·雷斯上校,在四名嫌疑人找出凶手,而每一位“侦探”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由。
学易居笔录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处。
后西游记
清初长篇小说。40回。作者不详。原题“天花才子评点”,“天花才子”或即为“天花藏主人”。卷首有未署名人写的序(或认为系作者自序)。书写唐僧、孙悟空取经成正果2百年以后,唐宪宗在位时花果山又出一石猴,名齐天小圣,随僧人唐半偈再次西行,复取真经的真解。路上收伏猪八戒之子猪一戒及沙弥,并重新经历千难万险,降妖伏魔,跋山涉水,终于求得真解的故事。此书流传不广,但受到清初学者刘廷玑的好评。他在《在园杂志》卷3中说:“如《西游记》,乃有《后西游记》、《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虽不能媲美于前,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若《续西游》则成狗尾矣!”本书虽是神魔小说,但对人情世道多有深含针砭之词,立意比较超脱,具体描写则入世相当深。本书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金阊书业堂刻本。春风文艺出版社于1982年2月出版了于植元的校点本,并将其编入“明末清初小说丛刊”,书后有于植元的“校后记”。
都市的冬
现代新诗集。王亚平著。上海国际书店1935年6月初版。收新诗24首。前有蒲风写的序言和作者的序诗。集中的诗写于1934年前后,依据内容,分为“乱离的歌”、“都市的歌”、“夜的歌”、“农村的歌”、“人生的歌”和“暴风雨的歌”6辑。诗篇反映现实,写都市的人生百相,写农村的凋敝与荒凉,隐含着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统治的控诉,充满时代气息。诗人长于描写,如描写大车夫“一根小鞭/摇着秋天的寒霜,/冬天的白雪,/春天的和风,/夏天的太阳。”(《大车夫》)诗句明白流畅,琅琅上口,适于朗诵。如《两歌女》写出了卖唱歌女的身份、心境,不事雕琢,音韵铿锵。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通行版本。记载始自《太祖代周》,至《文谢之死》,凡立109目,记述了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共约60万字。它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按历史事件来写。书中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泛,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明冯琦曾撰《宋史纪事本末》未成,遗稿为刘日梧所得。沈越曾编内容、体例与冯书相仿的《事记》,书稿为徐申所有。刘、徐商请陈邦瞻合编二书。陈遂以冯、沈之稿为基础,据《宋史》、《东都事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等,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一年余而成。除各国大事外,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及农民起义等也均有专章记载。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阿弥陀经疏
全一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计分七门:(一)明示弥陀佛身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二)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等四种。(三)论不退转义。(四)叙偏赞之心,引用随愿往生经之说,谓若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慢缓;若唯显示一处,心即殷重,故独赞西方。(五)略述体性,净土以佛及菩萨之唯识智为体。(六)叙述部类多少,宗趣所明。(七)判释本经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