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湘

- 姓名:罗振湘
- 别名:字瑾仁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66
- 民族族群:
罗振湘(1879—1966),字瑾仁,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县溪江罗家冲人。清光绪五年(1879)生。幼从父习医,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湖南官立医学堂,后在湘、鄂、浙等省行医,曾受聘为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及编审委员。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委员会公布了《废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激起了全国中医界的公愤。他异常愤慨,遂与湖南著名中医吴汉仙、易南坡等商议,积极响应上海中医界反对废止旧医的通电,撰写了《医学辟谬》一文,以正视听。并推代表赴京请愿,要求实现“中西医平等待遇”,卒使卫生委员会收回成命。 1933年,他与吴汉仙锡南坡在长沙市创办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及湖南国医院,担任国医专科学校副校长、国医院医务主任,主讲“诊断学”。1940年,他回浏阳定居,挂牌应诊,自制“平安片”、”霍香正气散”急救患者。对危急病人,不分昼夜,一心抢救;对贫苦病人,不收诊费,甚至赠以药物,深受群众欢迎。他虽业中医,但无门户之见,很重视西医的诊断和解剖。对汉朝张仲景的医著,用功钻研尤深,擅长治疗眼疾、白喉、痢疾。他常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勉,终生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担任浏阳县中医院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还兼授中医进修班伤寒课。1966年,罗振湘因高血压病突发,逝于浏阳县城。
罗振湘精研《灵枢》《素问》,穷究《伤寒》,著有《伤寒方症歌括》《金匮方症歌括》《治痢南针》《诊断学》《中医实用流行病学》和《乙型脑炎》等书,其中《治痢南针》已刊印发行。在上述著作中他对时疫的病因、病机、辨症、方药,精思极论,义理周详,为中医界所推崇。他还撰写了《临床指掌》八卷
罗振湘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全后周文
《全后周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收入文章三百四十八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北周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北周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石屋余瀋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8年7月出版。收清末民国以来轶闻掌故133则。其中如《中外日报归官办之经过》、《浙江最初之师范生》、《清季杂志》、《元椠琵琶记》等谈及了翁同龢、曾国藩、盛宣怀、袁世凯、章太炎、王静安、马君武、程砚秋、黄侃、李叔同、徐世昌、马一浮等清末民初各界著名人士的事迹,并可作为新闻史、教育史和文学史的研究资料。
雪的除夕
短篇小说。张资平著。年关逼近,债主临门,儿子重病。
半夜雷轰荐福碑
元杂剧剧本。简名《荐福碑》。末本。马致远撰。剧叙范仲淹与张镐是幼年的朋友,范奉旨到江南访贤,临行宋公序嘱其为女访婿。范仲淹访张镐,见其在张浩家课馆为生,便劝他入朝为官,并给了他3封引见书信。张镐投递第一封信给黄员外,黄次日急病死亡;张镐投第二封信,到黄州时,收信人刘仕林已死去。张镐于是灰心,无意去投第三封给扬州太守宋公序的信。范仲淹举荐张镐为县令,使者误传旨意与张浩,张浩乘机去赴任。张镐归途中遇雨,在古庙题诗讥骂龙神。张浩冒名上任,路遇张镐,派仆人去杀张镐,仆人了解真相后放走了张镐,张浩又要杀仆人灭口,恰为宋公序撞见,带了张浩和仆人进京。张镐困居荐福寺,长老拟将寺内颜真卿书碑文拓几本卖钱,资助他进京,却因张镐曾题诗得罪龙神,龙神将碑击碎。张镐欲自杀,急难中遇见范仲淹。范带张镐进京,中了状元。宋公序也带了张浩来到。于是杀张浩,赏仆人,张镐娶宋公序之女为妻。关于荐福碑的传说,宋人《冷斋夜话》、《续墨客挥犀》等书中均有记述,本剧增饰了张镐两次投书失败,又被人冒领官职的情节,进一步突出了穷通得失皆由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今存主要版本有继志斋刊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
3卷,清宗坚说,妙圣等记。上卷 上堂住澄江府路南州兜率禅寺 上堂住云南府嵩山禅寺 中卷 小参 晚参 示众法语机缘真赞 下卷 颂古 拈古 杂偈 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