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衒之

- 姓名:杨衒之
- 别名:阳衒之、羊衒之
- 性别:男
- 朝代:东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杨衒之(?—555),东魏官吏、文学家。又作阳衒之、羊衒之,《史通·补注》《郡斋读书志》《百川书志》作 “羊衒之”。羊字疑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之。北平(今河北满城)人。出身世家大族。曾历任东魏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今河南泌阳县)太守等。擅长散文,兼通佛教经典。北魏迁都洛阳后,京城异常繁华,京都内外,凡一千余寺,称天下第一。永熙末,东魏迁都于邺,加之东西魏混战不止,洛阳寺庙大半在兵火中毁灭。武定五年(547),他因行役又至洛阳,此时“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尽,庙塔丘墟”(《洛阳伽蓝记序》)。抚今思昔,感触万端,恐后无传,于武定末年(547—549),写成《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述洛阳昔日寺庙弘壮侈丽的盛况以及都市风物人情、庭园景色等。此外,书中还对洛阳通衢十里的商市,誉满洛阳的佳酿桑落酒,以及南北两地饮食嗜好的风俗殊异和传闻故事等,多有记述,可从中窥见当时社会风情之一斑。又依据宋云《京纪》、慧生(一作惠生)《行记》和《道荣传》,描述宋云、慧生西行求法的经过,为研究古代西域和中印文化交流及地理交通,提供了重要史料。该书文笔艳丽秀逸,而不流于浮靡雕琢,语言精雅洁净,散中有骈,详简得体。如《白马寺》、《高阳王寺》、《景林寺》等篇,写景状物,立论抒情,颇具特色。此书与《水经注》同为北朝杰出的风物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散文杰作。事迹略见《洛阳伽蓝记自序》及《广弘明集·王臣滞惑篇》。
杨衒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晏子春秋集释
训诂著作。8卷。吴则虞著。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正文沿用湖南思贤书局清人苏舆校本,断句参用明人杨慎本、凌澄初本,及王舟瑶圈点本。吸取前人四十余种笔记、校证、注释的研究成果,并以案语形式著录己见。证引广博,折衷允当。对《晏子春秋》做了较为详尽的注释,是目前最好的注本,参考价值较高。
道德真经广圣义
唐末杜光庭撰。原书三十卷,《道藏》本析为五十卷。卷首杜光庭序中列举历代注解《道德经》者凡六十余家。此书前五卷为总论,其中概述全经宗旨,介绍老子生平事迹,并对唐明皇御注序逐句加以疏解。6—50卷为八十一章经文疏释, 皆首列经文,次列唐明皇注,再次为明皇疏,最后为杜光庭疏义,分别标“注”、“疏”、“义”加以区别。杜氏疏义博采众说,而以阐释唐明皇御注为主, 故名《道德真经广圣义》。收入《道藏》第440—448册。
洹词记事抄
明李鹗翀编。鹗翀字如一,江阴人。洹词本崔铣所著文集,鹗翀摘其论宋事及明初事迹者六十一则为书,其不涉记事者皆不录。续抄三十六则,皆前所挂漏也。鹗翀自题云,前抄成於庚子秋,备阅七载,今春裒诸说部梓行之。发箧得前抄,因同杨宪副二记附为一帙。今二抄之后惟杨仪《明良记》四卷前有鹗翀小引,称与保孤一记皆系秘本,则所谓二记者,乃合保孤记言之,而此本佚其一耳。
陇蜀余闻
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成书年代不详,近万字。内容专载耳闻目睹陇蜀间之遗闻轶事。如《献贼乱蜀》、《宁羌州嶓冢山大禹庙》、《倣山楼》、《吴山》、《西番彝人》等条,或载陇蜀历史事件,或考其地理记载疏漏处,或记其人文之盛,或志怪异琐闻,保存了陇蜀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资料。惠栋《精华录训纂》曰:“陇蜀旧游之地,具详《驿程记》中此又记其所未备者也。”故是书与《驿程记》并读,可了解陇蜀全貌。版本颇多,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王渔洋遗书》本,《昭代丛书》本,《说库》本等。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
《康雍乾间文字之狱》,系统记述了“庄廷钅龙之狱”、“戴名世之狱”、“查嗣庭之狱”、“陆生楠之狱”、“曾静、吕留良之狱”、“谢济世之狱”、“胡中藻之狱”等著名文字狱的始末。
孔子家语译注
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久佚。今本为三国魏王肃作,十卷,共四十四篇。王肃《自序》中云:“郑氏学,行五十余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由此可知,王氏的目的是驳斥郑玄的经学诸论。为此,王氏从《左传》、《国语》、《孟子》、《礼记》、《荀子》、《说苑》等书中,收集了与郑学不同的丰富的事例,批驳郑氏,不仅使该书保存了大量古代佚文遗事,而且由于考证精细,引证详洽,使该书获得历代经学家的高度评价。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中强调:“郑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明清两代,为之作注者很多。明何孟春有《孔子家语注》八卷,清姜兆锡有《孔子家语正义》十卷。有明末毛晋据北宋本刻印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书》本,《四部备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