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

- 姓名:林觉民
- 别名:字意洞,号抖飞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闽县
- 出生日期:1887年
-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7日
- 民族族群:
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南后街杨桥巷口。他的生父林孝觊,字玉珩,叔父林孝颖,字可山。林觉民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子。林孝颖是当时福建有名的学者,以诗赋著称。林觉民幼时体弱多病,八岁时,母亲病逝,从此吃睡和嗣父在一起,跟随嗣父学习语文。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林觉民少年时就厌恶科举,十三岁那年嗣父要他应考童生,他不愿违背父命,怏怏赴试。但等试卷到手,他挥笔写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头一个交卷出场。
1902年,林觉民考入陈宝琛新办的全闽大学堂(后称全闽高等学堂)文科学习。那时,西方的新学说已传来中国,青年学生大都沉醉于自由平等的理想,林觉民便自号为抖飞。他在同学中颇具威信,学堂里闹过几次风潮,同学们都推举他出来领导。因为他具有不畏强暴的个性,又善于言谈,师生多爱同他攀谈。“总教习叶肖韩独爱其倜傥,尝优容之。”曾对他的嗣父说过:“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
林觉民对官立学堂的腐败很不满,便和思想一致的朋友在城北创办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魁辅里谢氏宗祠内创设阅报所,既鼓吹革命,又是校外同志之集聚所。他又热心于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朋友如遇到困难,他都尽力帮助。课余他常和同学们议论时事,认为中国不走革命的道路就不可能自强,慷慨激昂,声望大著。他“好演说,语极动听,某晚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演说,题为‘挽救垂亡之中国’,说至沉痛时,痛哭流涕,拍案捶胸,闻者感动。适学校某学监在后窃听,归语其同侪曰:‘亡清国者必此辈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林觉民为革命而献身的志愿越来越坚决。
1905年,林觉民奉父命同陈意映结婚,婚后夫妻的感情很好。次年,生一个男孩,取名伯新,他俩非常珍爱。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原爱》的文章,阐述青年男女对爱情应有的态度,读过此文的人都赞成称好。有位朋友写信对他说:“读大著《原爱》,理义公正,才情高绝,乃知文学家自有真也。”
林觉民在家庭中,也反对封建思想对妇女的禁锢,为了帮助她们的觉醒,他和堂兄在自己家院子里办了一所家庭女校,动员妻子意映参加,堂嫂谦修、堂妹孟瑜及部分亲友的家属也入学。他亲自授课,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他说妇女要解放就必须走出家门。在他的教育帮助下。秀琼、秀慧两个妹妹就没有缠足。
那时,去东邻日本留学成为中国青年的时尚。1907年,林觉民在全闽高等学堂毕业以后,经嗣父同意,也自费去日本,先学习日语。一年后,带去的钱已用完,刚好有一位丁姓官费生蹈海死,觉民得以补上此缺额,进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同时兼修英语和德语。他孜孜力学,夙夜不懈。
当时,外国侵略中国、清廷腐败无能的凶讯不时传来,留日中国学生常常聚在一起,互相流泪叹息。林觉民悲愤地说:“中国已处危险关头,大丈夫只有一死报国,为何要仿效古人那样相对哭泣呢?我们既然是革命志士,就应该站起来仗义执剑,争取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或许可以挽救危如累卵的局面。凡是有血气的中国人,谁还能忍受和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大家听完他的话,都肃然起敬。他对“于国文爱庄骚,逼肖其笔意,辞藻超逸,美词气,谈笑风生。每登坛演说,左顾右盼,久而弥壮”。由于他和陈与燊齐名,人们称呼他们为“陈林”,又因为他和林文及族弟林尹民共住一房,被人称为“三林”,按照年龄的顺序排列,他是“中林”。
林觉民早已加入同盟会,嗣父听说他在日本的要好朋友都是同盟会的成员,便写信提醒他多加留意。他复信说:“大人所不安者,恐儿学非所用,将有杀身之祸。今习文科,文科主心理、伦理诸学,岂有学心理、伦理之人而得祸者?”以此来宽慰嗣父。
1911年初春,林文收读黄兴、赵声的香港来信,知在港同志正筹备广州起义。留日福建学生当即开会研究,决定由林文去香港参与筹备起义事宜,林觉民则回福建发动响应。他们两人于3月3日离开日本回国,同船赴香港。黄兴看见林觉民来到,高兴地说:“意洞来,天赞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于是决定暂时取消他在福州响应的计划。
接着,按照林文的意见,林觉民秘密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到广州参加起义。嗣父见他突然回家,感到很惊异,他解释说,学校正放樱花假,应邀陪几位日本同学去参观江南一带的山水风光。他也没有把真情告诉妻子,虽然他明白这很可能是最后的诀别,但为了实现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理想,他极力控制自己,进行掩饰。他得到福建同志的大力支持,在家乡只停留十天,即邀冯超骧、刘元栋、刘六符、吴适等人同赴香港。
4月23日夜,林觉民和林文、陈可钧、陈更新、冯超骧等人先入广州。第二天,听说林尹民和郑烈已从日本到香港,觉民又邀更新同回香港为林、郑作引导。这一天晚上,陈更新和郑烈入睡后,觉民独自点灯,为家中亲人写绝笔书,直到天快亮时才停笔。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所写的书信嘱托友人说:“我死后,幸为转达。”便偕同林尹民、郑烈重入广州。在船上,林觉民和郑烈同睡一房,他轻声地对郑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
林觉民抵广州后,因为26日还有同志从福州来到香港,需要引导。所以他于25日晚再度赶到香港,直至27日早晨,才同陈与燊、陈更新等人率领全部福建志士同行,和林文等在广州会合。故是役闽人就义之多,仅次于粤。
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点半,起义爆发,林觉民和全体福建来的同志随同黄兴往攻督署。原定分十路进攻,因故改为四路,结果只有黄兴所率百余人第一路贸然发动,他们人人臂缠白布,腰束炸药,手持刀枪,奋勇冲击。可是,在总督衙门内却找不着早已逃遁的总督张鸣岐等人,知道中了敌人的奸计。觉民怒不可遏,横目奋击,所向披靡。这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亲兵卫队赶来督署围攻,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觉民不幸中弹,力竭倒地被俘。当时报纸上刊登消息称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
林觉民被水师提督李准等人提讯于水师提督衙门内。他本来普通话讲得很好,可是在座的多是广东人,怕他们听不懂,而当时广东官吏一般都会英语,他便讲英语,问他们是不是能够理解?他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的时事,宣传革命思想。敌人们专心倾听,也好似为之动容。林觉民起初坐在地上讲,这时敌人为他打开脚镣手铐,请他坐在椅子上谈。接着,又送上笔墨纸张让他书写,他走笔疾挥,立尽两纸洋洋数千言,大有文不加点之势。当他写到激烈的地方,便敞开上衣,用手捶胸,激动不已。他写满一张纸,李准马上郑重其事地取去,捧到张鸣岐面前,张随即阅读,故作叹息的姿态。当林觉民写第二纸时,临笔稍为停顿,状似欲呕,犹恐污地未遂吐,以早受文明教育,性嗜洁故也。李准亲持唾盂近前始吐。他写完以后,又在堂上演讲,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便咬牙切齿,捶胸顿足,并且劝诫清朝官吏们应该洗心革面,为自己的祖国献身,革除清朝暴政,建立共和民国。他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那么,自己虽死也瞑目了。
林觉民被关押了几天,一勺一水都不肯入口。赴刑场的时候,他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从容就义,时年才二十五岁。后与广州起义死难烈士共七十二人合葬于黄花岗。
林觉民的岳父陈陶庵当时在广州供职,最先得到他牺牲的消息,星夜派人送噩耗回福州,林家立即迁移住处。一天早晨开门,发现门缝中已塞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林觉民生前托友人带回家的亲笔信,也就是他4月24日深夜所写的绝笔书:一张给父亲,只有简短的几句话:“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另一张给爱妻陈意映,写在一大块白色正方形手帕上,一千多字,语句悲怆婉转,十分动人。他首先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忍悲为汝言之”,“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接着,他以生动感人的笔触回忆历年夫妻间的恩爱生活,“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虽然,眼前的小家庭是幸福的,但是,“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最后他说:“汝幸而遇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陈意映得知噩耗,几次昏死过去。后来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仲新。
林觉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病榻寤言
一卷。明陆树声撰。撰者于卷首有题记,称:“余卧病榻间,冥心摄思。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嗫嚅。时复假寐,顷焉得寤,蹶然起坐,凭儿捉笔, 造次疾书。”可见是他卧病榻间所做的杂记,至于称“寤言”者, “以其得之寤寐也”。全卷多为杂议,间以琐事杂记。 《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中多养生家言”,并说:如“缓步当车、晚食当肉”语出《战国策》,而陆氏以为《史记》,这是由于“明人读书不求源本之故也。”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清和硕端亲王允禄等奉敕撰。1747年成书。6卷。满文有乾隆12年刻本6册和1935年姜园精舍重刊本。1777年译成汉文。汉译本收入《辽海丛书》第9集。满族继承契丹、女真等民族祭神祭天习俗,由萨满任神职,有固定仪式。本书备载祭期、祭品、仪法、祝辞。
闻见近录
1卷。北宋王巩撰。是书记东都旧闻,凡104条。上起后周世宗,下迄宋神宗,其中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尤多,有关大臣进退、典故沿革等多史传所未详,可资参证。原本单独行世,隆兴元年(1163)王巩后世将其与《甲申杂记》、《随手杂录》合为一帙。
三八节有感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是解放区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文本。它发表于1942年,当时延安的性别/个人叙事几乎毫无例外地统摄于抗日救国的宏大目标。但丁玲的“有感”却偏离上述思路,在一片“抗战建国”的大话声中,她关注女性日常经验,并暗示革命和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未能在女性日常生活领域得到验证。丁玲的这篇言论给她招来阵营内部的激烈批评,又被不少研究者推为以女性主义视角反威权体制的典型文本。可除此之外,在这篇短小的杂文中还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结合丁玲的早期创作和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若干重要主题,本文试图探究现代中国关于女性问题的多种话语冲突,以及作为一支反抗力量的女性主义在20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运动中的定位和出路。
官场现形记
长篇谴责小说。清末李宝嘉(伯元)著。共60回。撰于1901至1905年。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 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三字经训诂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之一,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著。此《三字经训诂》由清代王相增修训诂(注解),其内容多沿袭自明代赵南星注本,其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此大字本为日本天保二年(1831)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