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

- 姓名:辛格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波兰
- 出生日期:1904年7月14日
- 逝世日期:1991年5月
- 民族族群: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年7月14日—1991年5月),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出生于波兰。父母亲均为犹太教的拉比。父亲想把他培养成拉比,把他送到华沙神学院深造,从小接受正统的犹太教育。受哥哥影响,辛格成年后也从事新闻工作并走上了创作的道路。1935年随哥哥到美国,定居在纽约,作为自由撰稿人,为纽约的意第绪文报刊写书评、散文和长、短篇小说。辛格迄今已创作三十余部作品,全部用意第绪文写成,已译成英文的计有长篇小说八部,短篇小说集七部,剧本两个,其中一个已在百老汇上演,回忆录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十余部。他写得最好也最出名的是小说。
辛格的长篇小说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如《莫斯卡特家族》(1950)和未完成的三部曲《庄园》中的两部:《庄园(1967)和(农庄)1969》,是概括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长河”巨作,描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另一类包括《戈莱的撒旦》(1955)、《鲁柏林的魔术师》(1960)、《奴隶》(1962)、《仇敌们,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萨沙》(1978)。这类故事写得较为精练,描写爱情和宗教信仰问题,失去信仰与恢复信仰、背离犹太教与皈依犹太教往往是小说的主要矛盾。代表作为《鲁柏林的魔术师》,写一个性好渔色的犹太堂璜改邪归正后竟由浪子变成了圣贤。
辛格的作品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生动、幽默、风趣,同时又有一点荒诞和神秘的色彩,他的作品以令人感动的激情和敏锐的洞察力,向人们描绘出在波兰和美国的犹太人的社会面貌,他的短篇小说,更是被人们推崇为描写人的命运、才能和智慧的杰作。短篇小说集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等七部,共收集一百多个故事。按内容可分两大类:一类写生在波兰和美国讲意第绪语的犹太人,一类写魍魉世界。前一类的优秀作品有《傻瓜吉姆佩尔》、《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皮包》、《掘墓人》等,小说主人公从屠夫、鞋匠、面包师到作家、画家、学者等包罗社会各个阶层,他们一般都有善良单纯的心地却不能被世俗社会所容,经常受到社会无情的戏弄。在另一类写魍魉世界的故事里,作者对上帝、撒旦、精灵、闹鬼的房子、天堂、地狱等都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类代表作有《黑色婚礼》、《镜子》、《血》、《羽毛冠》等。
辛格曾两度获得美国的“全国图书奖”,1978年,由于“他的洋溢着激情的叙事艺术,不仅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了滋养,而且还重现了人类的普遍处境……”“保留了东欧犹太人即将消失的传统”,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辛格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于1955年首次连载于日本。传记小说类书籍。它讲述了丰臣秀吉跌宕起伏的一生。丰臣秀吉,于1537年出生于尾张国(今天的日本爱知县西部)爱知郡中村乡。他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1585年,担任关白(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丞相)。后担任太政大臣(类似于中国唐朝的相国),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是摄政关白让渡职位之后的专有名称,正式名称为“太阁下”,是“殿下”与“阁下”等称谓的最高级形式,仅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
朝野佥载
笔记小说集。唐张鷟撰。原二十卷,今本六卷,又作三卷。记载隋唐两代朝野佚闻,尤多武后朝事。对当时朝政颇多讥评,也记述了不少神鬼怪异之事和琐语琐闻。其中亦多怪诞不经的传说。但因究属第一手材料,故不记载为《资治通鉴》所取。鷟死于玄宗开元年间,书中有若干条记载开元以后事,系当后人所窜入。197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系据《宝颜堂秘笈》、《说郛》等本校点,并附有补辑。今人赵守俨有《张鷟和<朝野佥载>》,载《文史》第8辑。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异闻记
古代志怪小说集。旧题东汉陈寔撰。原书久佚,也不见于史志著录。晋人葛洪《抱朴子·对俗》最早引用,并明言是引自陈仲弓(寔)《异闻记》。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佚文2则。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中疑此书非陈寔作,因为内容如方士之言,象葛洪假托。(清)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著录,谓“此书《太平广记》及《御览》俱不载,盖其亡已久”。今仅见《抱朴子·内篇·对俗》引佚文一则(《独异志》卷下亦引,即《张广定女》)和段公路《北户录》卷一引佚文另则(即《王余池鱼》)。凡此两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从现存两条佚文看,它杂记当时社会所流行的各种异闻传说,不限于人、事或物;其记述简洁,较朴实亲切,可读性较强。
绪言
清戴震著。分上、中、下三卷。本为其《孟子字义疏证》初稿。是作者指名批判程朱理学的第一部著作。首先肯定宇宙天地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物质世界,其物质基础即是“阴阳五行”,认为“阴阳五行,天道之实体也”。世界上一切人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人性即人所禀得的阴阳五行之气。“人物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舍气类更无性之名”。提出人的感性情欲即源于气化自然,因而是合理的,反对宋儒“存理灭欲”的道德说教。草成于乾隆三十四年 (1769),写定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对《原善》和 《孟子私淑录》观点的综合、增补与发展。后又增定成 《孟子字义疏证》。其基本观点与《孟子字义疏证》一致。 上卷重点论述理气、心物关系,中卷论述人性伦理问 题,下卷重点批判程朱理学。
乙亥讲演录
此讲演录都为三分,系主讲师王骧陆居士开示语录,初为启机分,以启发大心承当为因,次有正修分,以当机授法实修为缘,三为印证分,以修后开悟印心为果,谨择要记录付梓,以供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