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若庸

- 姓名:郑若庸
- 别名:字中伯,号虚舟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昆山(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又号蛣蜣生,耻谷生,人称虚舟山人。昆山(今属江苏)人,一说为吴县(今苏州市)人。年十六为诸生,早年以诗名吴下,三试落第,,隐居支硎山,潜心精研古文词,尤善词曲。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游杭州,作《钱塘观潮赋》。嘉靖三十年,赵康王朱原煜闻其名,派使延聘入邺,挚友陆粲病中督其行。次年春,至彰德,与谢榛、吕时臣,同被奉为上宾。嘉靖三十三年冬,宫詹程文德(《康熙苏州府志》误为程敏政)、冢宰李默,又迎至京师。因拒绝严嵩父子之邀请,寻返邺,应康王请,始纂《类隽》。嘉靖三十九年,赵康王死,去赵居清源,卖文为生。穆宗隆庆三年(1569),王锡爵为序诗文集《北游漫稿》。隆庆四年,胡迪辑其家居诸作成集,中伯自题为《蛣蜣集》,郑存仁为作序。神宗万历元年(1573),王世懋过访,若庸时年已八十有五。次年,王世贞为《类隽》作序,卒年盖在九十左右。著有《蛣蜣集》八卷、《北游漫稿》五卷,传奇《玉玦记》、《大节记》(佚)、散曲《虚舟词馀》一卷、《类隽》六十卷。另有《郑虚舟尺牍》二卷、《市隐园文纪》三卷,未见。事迹见詹玄象《蛣蜣生传》(见《蛣蜣集》卷首)、《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
郑若庸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词曲概论
古代文学研究著述。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该书是作者生前在大学任教时的讲稿,原为油印本,正式出版时,经富寿荪整理校勘,对篇章的划分和某些文字作了必要的改动。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渊源》,包括《词曲的特性和两者的差别》、《唐代民间词和诗人的尝试写作》、《令词在五代北宋间的发展》、《论唐宋大曲和转踏》、《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宋词的两股潮流》、《论诸宫调》、《论元人散曲》、《论元杂剧》、《论明清传奇》等10章,主要探讨词曲的起源,论述词曲的发展和演变,介绍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重要作家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并评价这些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下编《论法式》,包括《论平仄四声在词曲结构上的安排和作用》、《阴阳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韵位疏密与表情的关系》、《韵位的平仄转换与表情的关系》、《宋词长调的结构和声韵安排》、《论适用入声韵和上去声韵的长调》等6篇,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作用。作者根据同声相应、异音相从和奇偶相生、轻重相权诸法则,以丰富翔实的例证,阐述了词曲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书中对许多问题的阐发,是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对于研究词曲史、声律学和词曲写作技巧均具有参考价值。
素问
全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它汇集了各家的医论,是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中医学著作。其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丰富的医学原理,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广泛指导着临床实践,是祖国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大部分成于战国时代。81篇,原缺7篇。《天元纪》以下7篇《大论》,是东汉到南北朝时人所作,为唐代王冰所补入。它假托黄帝所作。王冰根据其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记》、《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等七篇大论,宋·林亿等疑此属《阳阳大论》之文。
笑林广记
笑话集。清游戏主人纂辑、粲然后士参订。系根据冯梦龙《笑府》改编,并容纳了李卓吾的《笑例》、石天基的《笑得好》里的一些作品。全书共分作古艳部、腐流部、术业部、形体部、殊禀部、闺风部、世讳部、僧道部、 贪吝部、贫部、 讥刺部、谬误部十二卷。
辨非集
辨非集,一卷,宋善喜述,有题记。善熹在此书中对解空法师(1092—1182)《金刚通论》《金刚事苑》二书进行了批驳,以维护华严宗第五祖圭峰宗密“禅教并用”的思想,反映出两宋时期佛教内部华严宗与天台宗的争辩,其辩词有理有据,出古入今,体现了丰富的学识,展现了佛教传播进程中的教义之争,于佛教史乃至中古时期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均有其意义。收入《卍续藏经》
三宝感应要略录
辽非浊集。三卷。约成书于辽重熙元年至清宁九年(1032—1063)间。是一部佛教感应故事集。分“佛宝”、“法宝”、“僧宝”三聚(即三篇),共收录佛像、经典、菩萨三方面的感应故事一百六十四则。其中“佛宝”篇五十则,“法宝”篇七十二则,“僧宝”篇四十二则。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古今译经图纪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一一附载译者之小传。本书原系靖迈题序‘古今译经图变’(画于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壁上)之文。其后,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增补自智通至金刚智等,共二十一人所传译之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