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 姓名:曹丕
- 别名:字子桓
- 性别:男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毫县) 人
- 出生日期:187年
- 逝世日期:226年6月29日
- 民族族群: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 人。曹操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6岁知射,8岁能属文。 少诵诗论,博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嗣曹操位为丞相、魏王,接着取汉自立,改元黄初,国号魏,都洛阳。他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立“九品中正法”,并两次亲征孙吴,不果而还。黄初七年(226)病卒。
曹丕青年时代在邺下文人集团中度过,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刘勰说他:“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文心雕龙·时序》),道出了他的重要地位。“建安七子”都是他的文学好友,同他一起“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甚相契合。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对建安文学有较大影响。
曹丕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典论·论文》当中。他针对视文学创作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传统观念,光扬“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强调文学创作要体现作者的个性,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建安文学干预现实,突出抒情的主导倾向和基本特征。他还批评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陋习,逐个品评“建安七子”的得失,首开文学批评的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和批评,都有较大影响。
曹丕诗歌今存约40首,其创作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多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尤其擅长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妇的情愫。如《清河作》写对深挚爱情的向往,《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离别的痛苦,《杂诗》写游子思乡,《燕歌行》写思妇怀人,率皆细腻委婉、凄婉动人。而那些描写优游宴乐、诗酒流连的作品,如《芙蓉池作》、《夏日诗》等,倒显得极为一般。二是形式多样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无所不有。尤以五言和七言成就较高。《燕歌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历来受到重视。总起来看,曹丕诗歌受汉乐府民歌影响较深,语言朴素,风格清绮,颇具民歌风味。
《隋书·经籍志》著录曹丕有文集23卷,《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近人黄节有《魏武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是迄今为止曹丕诗歌的最完整的注本。
猜你喜欢的书
书房一角
周作人著。杂文集。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书房一角》所收凡四部分,即是一,《旧书回想记》二十八则,二,《桑下丛谈》四十四则,三,《看书偶记》六十一则,四,《看书余记》五十八则,共计一百九十一则也。……其中也还有些比较太枯燥,或是写得太率直的,留下了不曾编入,不过这里可以说一句话,我所写的于读者或无兴趣,那是当然的,至于强不知以为知的那么说诳话,我想是没有。至于知道得不周全,说错的话,那自然是不免的。”
陈清端公文选
陈瑸,病逝后,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入祀贤良祠。此为 《陈清端公诗文集》选编。
康熙怀庆府志
清康熙年修《怀庆府志》十八卷,刘维世修,萧瑞苞、乔腾凤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本。刘维世,字静寰,奉天籍海州人,廪贡,时任怀庆知府。萧瑞苞,宇季常,又字叔方,河内(今沁阳)人。康熙间贡生,官至渐川教谕。乔腾凤,字遥集,孟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入关后不仕,居家讲学,杜门著书,但多未刊。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主修《孟县志》十二卷。怀庆,战国属魏,汉曰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为怀庆路,明又设怀庆府,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年)废。怀庆府所辖地历史悠久,曾有司马懿、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郭熙、张渭、朱载堉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愚公移山等都出现在此域。怀庆府为今河南省焦作市。卷一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形势;卷二四赋、户口、盐引、物产、乡镇、风俗;卷三山川、河渠、关津、桥梁、古迹;卷四城池、公署、学校、祀典、储恤、帝后、爵封、戚畹;卷五秩官、宦绩附名宦;卷六科贡、征辟、封荫、武备;卷七人物附乡贤;卷八忠节、隐逸、孝义、列女、流寓、方伎、附录;卷九古事;卷十仙释、寺观、陵墓、杂志;卷十一至十八艺文。共十一门,领目若干。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李芳远(1367年6月13日-1422年5月30日),即朝鲜太宗(조선 태종),字遗德,朝鲜王朝第三代君主(1400年—1418年在位),也是第一位受中国册封的朝鲜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亲为神懿王后韩氏。李芳远文武兼备,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科举及第,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功劳颇大,他所策划的最重要的行动就是暗杀郑梦周。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后,他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铲除异己,进而于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十三日即位于寿昌宫。李芳远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李芳远传位于朝鲜世宗。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汉城泉达坊新宫去世,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明朝赐谥号为“恭定”,朝鲜为李芳远上谥号为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庙号太宗,葬于献陵 。
礼文手钞
礼文手钞,五卷,清颜元撰,子朱子曰:「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体,固不可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宜而应节,是亦不可一日而不讲且习焉者也。
诸法集要经
诸法集要经 十卷(宋释)日称等译,(大正藏0728部) ,《诸法集要经》中讲了三恶趣的很多经历,经中云:“由先造恶业,堕饿鬼趣中,为狱火烧炙,长受饥渴苦。”(“狱火”是地狱之火,地狱之火烧炙它,长期感受饥渴的痛苦。)从这部经典中看,饿鬼不但感受饿鬼界本有的痛苦,同时还要感受地狱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