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丕
  • 姓名:曹丕
  • 别名:字子桓
  • 性别: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毫县) 人
  • 出生日期:187年
  • 逝世日期:226年6月29日
  • 民族族群: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即魏文帝。 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 人。曹操妻卞氏所生长子。少有逸才,6岁知射,8岁能属文。 少诵诗论,博通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又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嗣曹操位为丞相、魏王,接着取汉自立,改元黄初,国号魏,都洛阳。他效法汉文帝施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立“九品中正法”,并两次亲征孙吴,不果而还。黄初七年(226)病卒。


曹丕青年时代在邺下文人集团中度过,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刘勰说他:“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文心雕龙·时序》),道出了他的重要地位。“建安七子”都是他的文学好友,同他一起“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甚相契合。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都对建安文学有较大影响。


曹丕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典论·论文》当中。他针对视文学创作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传统观念,光扬“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强调文学创作要体现作者的个性,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建安文学干预现实,突出抒情的主导倾向和基本特征。他还批评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陋习,逐个品评“建安七子”的得失,首开文学批评的风气。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观念和批评,都有较大影响。


曹丕诗歌今存约40首,其创作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多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尤其擅长描写男女恋情和游子思妇的情愫。如《清河作》写对深挚爱情的向往,《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离别的痛苦,《杂诗》写游子思乡,《燕歌行》写思妇怀人,率皆细腻委婉、凄婉动人。而那些描写优游宴乐、诗酒流连的作品,如《芙蓉池作》、《夏日诗》等,倒显得极为一般。二是形式多样化,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诗,无所不有。尤以五言和七言成就较高。《燕歌行》是中国诗史上最早出现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历来受到重视。总起来看,曹丕诗歌受汉乐府民歌影响较深,语言朴素,风格清绮,颇具民歌风味。


《隋书·经籍志》著录曹丕有文集23卷,《典论》5卷,《列异传》3卷等,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近人黄节有《魏武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是迄今为止曹丕诗歌的最完整的注本。

曹丕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丹铅余录

丹铅余录

十七卷,又《续录》十二卷,《摘录》十三卷,《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旧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都冠以“丹铅”二字,因“古之罪人,以丹书其籍”,杨慎被流放,名在罪人之列,故以“丹铅”二字寄意。凡《余录》十七卷,《续录》十二卷,《闰录》九卷,杨慎又自为删削,为《摘录》十三卷。首刻于嘉靖二十六年。后其弟子梁佐又删同校异,分类合辑,定为二十八卷,名为《总录》。其书考证材料丰富,不乏新见,但因涉及范围太广,难免芜杂之病,且杨慎务奇好胜,取名太急,稍成卷帙,即付刻印流布,甚至伪撰古书,以助论证,态度不够严谨,难免疏误。明人王世贞评其“工于证经而疏于解经,详于稗史而忽于正史,详于诗事而略于诗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内”,非常中肯。时人陈耀文作《正杨》一书,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专设《丹铅新录》和《艺林伐山》两部分,专门攻驳杨慎之误。《丹铅余录》有《四库全书》本,《丹铅续录》有《宝颜堂秘笈》本,《丹铅杂录》有《函海》本,《丹铅总录》有明万历、嘉靖刊本等。

修道全指

修道全指

晚清至民国时期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蒋克志(又名蒋救愚,字于道,号植阳子、炼虚子)所著的内丹修炼典籍,成书于 1916 年(民国五年丙辰)。本书约十六万余言,以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为核心,强调三教同源,殊途同归,皆以修道为旨归。书中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释家的明心见性,本质上都是在追求心性的修炼与提升。在内容结构上,按内丹修炼由浅入深的步骤展开,详细阐述了修道的各个节次及相关方法要领。开篇的 “炼己最初口诀”,着重讲解了入门阶段如何摒弃杂念、端正心态,为后续修炼打好基础;“性命合一口诀” 深入剖析了性与命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二者融合修炼,以达身心和谐统一;“采取口诀” 则介绍了在修炼过程中如何汲取天地之精气、转化自身精气神的具体方法;“烹炼口诀” 对火候的把握、精气的炼化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说明,强调修炼过程中时机与力度的精准掌控;“温养口诀” 讲述了在完成初步修炼后,如何持续滋养身心,稳固修炼成果,防止退转;“了性口诀” 与 “了命口诀” 分别从性功和命功的角度,阐释了修炼的高阶境界与最终目标,即实现心性的圆满觉悟和生命的超凡脱俗。书后又附《文昌帝君戒淫宝训》,力求尽详尽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

针灸著作。元窦杰 (1196—1280) 撰。不分卷次。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 (今属河北) 人。金末兵燹,离乡南走,遇名家授以医术,又受蔡州李浩 《铜人》 针法,遂精于医,尤善针灸。应元世祖忽必烈召聘任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后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本书初刊于元贞元年(1295) 。约万余言。收载针刺理论、经络腧穴学说、临证经验心得等共十六论,其中 《针灸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对后世影响较大。针经直说、络说、交经辨、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说、流注八穴、古法流注、刺法、泻法、针灸杂忌等,是结合临床针灸经验,论述针灸、经络学说的重要理论,颇有创见。元至大四年(1311) 由窦桂芳收入《针灸四书》,附窦桂芳《针灸杂说》。有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

山雨

山雨

长篇小说。王统照著。写于1932年12月。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作家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正如作者在1949年4月将初版诗集《这时代》赠给友人郑爱居时,在书的扇页上明确说明:“民国廿年时东北已为日人所据余之山雨长篇亦成,中国从此变局余之思想遂经移易凡有写作不请事空念与少年期回异”。小说以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山东农村为背景,以主人公奚大有的性格发展为主线,采用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记叙了原有不足十亩地的自耕农奚大有一家,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势力的层层盘剥,其父奚二叔被逼卖地,含恨而死;奚大有率众反击,也身负重伤,不久又被抓兵差,逃回家又正遇饿兵强占村庄,饿兵“恰是一大群乞丐”,将全村所有的衣物吃食抡劫一空。最后,奚大有狠心卖光了剩下的一亩地,举家逃到T岛靠拉洋车度日,并开始觉醒。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把旧社会的苛捐杂税、连年的军阀混战和天灾匪祸的描写与拉夫、筑路、饿兵强占村庄等情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形象地展示了一幅灾祸横至、大难迭起的动乱局面,揭示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榨下,“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王统照《<山雨>跋》)暗示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发展趋向。因此,作品问世后,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茅盾给予作品以很高的评价:“长篇小说《山雨》,在目前这文坛上是一部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全书大半部的北方农村描写是应当赞美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见第二部这样坚实的农村小说,这不是想象的概念的作品,这是血淋淋的生活记录。”(东方未明《王统照的<山雨>》)

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政治哲学著作。 共四十三卷。全书以“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 本”、“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 “齐家之要”为纲目;目中又有细目,“每条之中,首之以 圣贤典训,次之以古今之迹、诸儒之释经论史,有所发明者录之”。是对《大学》思想的发挥,故名“衍义”。此书以四书中的《大学》为本,推衍其义,故名。当时宋理宗荒于国政,奸佞用事。作者借《大学》之义,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倡明君主为治之理。全书首刊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大纲。

诸佛要集经

诸佛要集经

梵名Buddha -sa=n%gi^ti 。凡二卷。略称要集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记述佛陀于王舍城旁帝树石室中入定三月,以神通力至普光世界天王佛处,宣说诸佛要集之法,及文殊菩萨倾其神力,未能动摇离意女(天王如来右侧之女子)入定一事。又佛所说之要集法有六:(一)诸法空,(二)诸法常住,(三)初发菩萨心,(四)六度无极,(五)菩萨十地所入处,(六)佛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