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

宗晓
  • 姓名:宗晓
  • 俗姓:王。字达先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四明(浙江鄞县)人
  • 出生日期:1151
  • 逝世日期:1214
  • 民族族群:

宗晓(1151~1214)南宋僧。四明(浙江鄞县)人,俗姓王。字达先。号石芝。十八岁受具足戒,先从具庵强公,次谒云庵洪公。未久,住持四明昌国翠萝寺,学者云集。后退隐西山,日课法华经。后游浙西诸刹,历三年还。其时,大府丞汪公命主参秀,师力辞不就。后居延庆寺第一座,讲演之余,编纂法华显应录、乐邦文类,复集录儒释孝纪、明良崇释志等,并笺注要旨。又血书法华,墨书华严 、宝积、般若、涅槃诸经。为中林居士张宗义书真宗皇帝御注四十二章经。尝于城南栎社凿义井,名法华泉,设亭其上,以施汤茗。弘传教观四十余年,晚年更潜心修学。嘉定七年示寂,世寿六十四,法腊四十七。所著除上述外,尚有乐邦遗稿二卷、四明教行录七卷、三教出兴颂注、宝云振祖集、金光明经照解二卷、施食 通览、明教编等。

猜你喜欢的书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水志。作者不详。十八卷。分《山经》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五经”,又名“五藏山经”。约成于春秋战国; 《海经》分海外南、西、北、东和海内南、西、北、东八经。可能是西汉作品。第三部分《大荒经》分东、南、西、北四经,附《海内经》。疑为西汉以后人作。其中“五藏山经”至为重要,记载平实雅正,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是书以山为纲, 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述古代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全书共记山名五千三百余个,水名二百五十多个,人名百四十多个,动物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以及众多矿产。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医药、巫术、动物、植物、矿产等多方面。还记载了诸如“夸父逐日”、 “羲和浴日”、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堪称“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特别海经部分保存神话资料颇多,除《楚辞·天问》,他书均不能与之相比。该书对考究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均有重要价值。全书约三万余字。晋郭璞为之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著作,以清代毕源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较为重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善成堂仿毕氏图注原刻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198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山海经新探》中辑有谭其骧《(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杨超《〈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何幼琦《〈海经〉新探》等可资参考。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综合类著作。清罗国纲辑。二十卷。国纲字振召,号整斋,湖南人。少习举子业,喜读医书,遂以医业。临证擅随境处方,多获治验。晚年综合《内经》 及历代有关资料,选择会要,结合平日临证所用考脉法及心得辑成是书,旨在使前人丰富经验,由博返约以为借镜,故名。刊于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卷一脉法,卷二治法精要,卷三至卷四伤寒,卷五瘟疫,卷六至卷十三杂症,卷十四至卷十五妇科,卷十六至卷十八本草,卷十九儿科,卷二十疮、痘科。其中对杂症及妇、儿科论述尤详。叙述各证,先辨明病属何脏、何经,属表、里、风、热等性质,后据证立法,备列相应方剂,并述随脉证不同的加减法。后附单方,以备选用。对所引前人之论多发个人见解,对病证辨析较细,论治颇为灵活,间附若干自行化裁新方。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简练,理法严谨,切合实用。有乾隆五十四年镌大成堂梓行本。

剿闯通俗小说

剿闯通俗小说

明末长篇小说。10回。题“西吴懒道人口授”。晚明弘光元年(1645)兴文馆刊本,有图5叶。又名《剿闯孤忠小说》。清初刊本,书名为《忠孝传》。清抄本,题作《剿闯小史》。明末天启年间,阉宦魏忠贤擅权。崇祯即位,虽剪除魏党,但国家元气大伤,百姓被饥寒所迫,纷纷起义。李自成被尊为“闯王”,声势浩大,杀入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入京后,大索百官财物;兵将到处杀戮抢掠。而李自成只想登基,不听李岩兄弟劝戒。明代边关守将吴三桂不受李自成的招降,进关抗李。闯王点兵10万拒吴。吴三桂见寡不敌众,哭求虏主援助。虏主怜其忠义,发虏兵10万出征。三桂大败闯王,闯王携所掠金银财宝离京出走,吴三桂奉命追击。不久,虏众入城,葬崇祯,留京众臣各加一级。南京大臣拥福王为帝。勤王兵四起,但纪律松弛,民畏官军胜过畏贼。关外巡抚黎玉田与吴三桂合兵灭贼,射中李自成,李不久死去。刘宗敏分兵出走。吴上表奏捷。福王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并封赏将士,昭恤死难忠良。自此天下复见太平。本书写于晚明,以反映国家兴亡为特色,体现出作者对国运的关心。虽然其立场是反对李自成起义,所写的结局也不符合历史真实,但据此可以看出时人对明末战乱、异族入关等事件的理解与企望。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

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唐史论断

唐史论断

三卷,宋孙甫撰。孙甫,字之翰,许州阳翟 (今河南禹县) 人。天圣年间进士,累官秘阁校理,并著《三圣政范》,以前三朝故实校时政得失,力陈与西夏和盟的利弊关系,直言敢谏,反对宋夏和议,甚至指斥仁宗的奢侈荒靡,对好友杜衍等人的过失,也直言于朝。后来出知数州,历直史馆、河北都转运使等,一生好古文,善议论,曾著《唐史记》,以唐代君臣行事,论断一代治乱,现仅存《唐史论断》。 孙甫因刘㫬的 《唐书》烦冗芜杂, 遗略多失体法,于是就改用编年体例来编写,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嘉祐元年 (1056年),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写成了《唐纪》一书,此书共七十五卷,因其善恶分明,可为后人龟鉴,而且它又各系以论,共著成九十二篇。孙甫去世以后,《唐纪》一书存入宫中,世间没有流传,以后只有《论断》传世。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曾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将此书刻版印刷,后来蜀版不存,端平乙未(1235年),黄淮又在东阳(今属浙江)刻印此书。后来此书的版本还有《学津讨原》本、《学海类编》本、奥雅堂本、《艺海珠尘》本、《函海》本。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楞严经》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经典。一九六八年,宣公上人于美国三藩市(旧金山)佛教讲堂,开办“暑假楞严讲修班”,为期九十六天,对三十多位美国大学生讲述整部《楞严经》,以为对西方人弘法之开端。研习内容包括:经前悬谈、阿难示堕、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四科七大、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教导我们从根本上入手,从自性上修自性,旨在销除我们每一个人之颠倒妄想,以臻于破迷显正,反迷归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