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

- 姓名:申不害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郑国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38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37年
- 民族族群: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人。是战国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申子》一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有两篇,《汉书·艺文志》说有六篇,但都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就只有唐朝魏征辑录的《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的 《大体篇》 了。
申不害的主要政治活动在韩国,三晋中的韩国,地处黄河中游,西与强秦为邻,北边和东北与魏接壤,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夹在三个大国之间,无力向外扩张,防守之力亦不足,不时挨打,特别是西边的秦国,屡屡出兵进犯,攻城掠地。
到韩国第六代国君韩昭侯(前362—前333年在位)时,决心变法图强,振兴韩国。
国君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他一个人是难以处理繁杂的国务的,特别是变法,更需有人辅佐,出谋划策,废旧立新。韩昭侯相中的助手姓申名不害。
申不害其人,史籍记载阙如,司马迁把他附在《老子韩非列传》,写他的仅有区区69字!从司马迁简单的记载中,我们知道:申不害是郑国京邑(今河南荥阳)人,出身比较低微,做过郑国的低级官吏,后来弃官研究学术,游说韩昭侯,被拜为国相,在韩国主持变法,前后凡15年。著书两篇,名曰《申子》,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遗憾的是,《申子》一书后来佚亡,今天我们仅能从《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群书治要》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见到片言只语。后人从这些古籍中辑录的《申子》,已非原来的《申子》了。
从残存的《申子》中,我们可以窥见申不害的思想倾向,以及他在韩国变法的政治主张、措施。
申不害是个法家,特别重视“法”和“术”,故有人称他为“法术士”。“法”,即法治;“术”,即君主所执的权术。他在辅佐韩昭侯时,曾努力把他的法治付诸实践。他认为君主治国,务要明法察令,有了法,才能够约束臣下的行为;有了法,就要依法办事,任何人都不得例外。不依法办事,随心所欲,就会把国家搞乱。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他也特别重视“术”的作用,用术去推行改革,贯彻法治。他主张君主集权于一身,把官吏的设置、任免、考核、赏罚以及生杀大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君主要深藏不露,不要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思和弱点;臣下猜不透君主的意图,就不会投君主所好,弄虚作假,只有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经济上,申不害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特别注重农业生产,认为要想达到国富民安,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重农,是他经济改革的特色。
韩昭侯八年(前355),任用申不害为相,主持变法。申不害的思想主张在他相韩的15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执行,韩国因此而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诸侯不敢加兵。
但是,申不害颁行了一些新法,却没有废止旧的制度,这不仅使新、旧之间有抵牾,且让官民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韩国的旧势力较大,新法难以推行,就连韩昭侯本人也信心不足,无可奈何地对申不害说:“新法难以推行啊!”因此,申不害的改革收效不大,远不如楚、魏、齐、秦等国的改革。
申不害在韩国做了15年丞相,病死于韩国。
这大约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的事。
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虽然不很成功,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法”、“术”理论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即以“法”、“术”和“势”(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其思想的主要构成。因此,申不害是法家的先驱人物之一。
申不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宗教的本质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著作。1846年出版。费尔巴哈概述了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即多神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他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和依赖的最初对象,是宗教的原初对象。人依赖的自然对象各不相同,自然宗教因而也就有众多的神。人把自然看作是具有人性的东西,而后又崇拜它。自然宗教的本质同样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依附于个别的具体的自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人由物理实体变为政治实体时,当君王的占有,决定统治着、支配着人的时候,自然宗教就为精神宗教即——神教(基督教)所代替。他还阐明了自然的存在不是以神的存在为前提,而是神的存在以自然的存在为前提,说自然是由一个最高最完满的精神实体创造的,是世界上最矛盾、最颠倒和最荒唐的事情。自然存在、发展的根据就在它自身之内。
素问识
医经著作。8卷。日本丹波元简 (廉夫) 撰于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 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崑、张介宾等注家之言,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要言不繁,识见允正,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现有日天宝八年 (1837年)刊本,日文久三年 (1863年) 排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元代散曲总集。收录自金代元好问以下至元末明初汤式、谷子敬等人的散曲213家,以及元代和元末明初的无名氏散曲作品,共计小令3800余首,套曲450余首。同时还辑录有元代作者的散曲残句断谱等。编排大体以作家年代先后为序,每一作家附有小传。作者小传主要依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元史》及《元诗选》,兼采近人考证。每家之曲,先列小令,后列套曲。宫调曲牌次第,北曲依李玉《北词广正谱》,南曲依沈璟《南曲谱》。取材主要为元明两代的散曲总集和别集,并广泛搜罗曲谱、曲话、文集、词集、词话等文献约110余种。采用天一阁等珍本进行校勘,作有详细的校勘记。每首散曲后均注明出处及有关作者、题目和字句的异说等情况。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元朝一代的散曲面貌,对研究元代散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981年再版,共上下2册。隋树森另编有《全元散曲简编》一书,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1989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有李长路《全元散曲选释》一书,1985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有吕薇芬《全元散曲典故辞典》一书,可参考。
张莹后汉南记
张莹《后汉南记》四十五卷 ,《隋书·经籍志》:《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江州从事张莹撰。《补晋书艺文志》:《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江州从事张莹撰。谨案见隋志。旧注云:本五十五卷,今残缺。两《唐志》著录则作五十八卷,均无后字。《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言语篇》引荀谞典籍文章,无不征涉,无所就。《文学篇》注服虔明《左氏传》作训解。《初学记·地部》郭丹从武关出谒更始。《人事部》和帝四岁与兄庆出同车入共室。又阴庆以园田钱财分与二弟。《武功部》魏应明《鲁诗》,帝赐以剑玦。《居处部》马援奏铜马法,诏名金马门。《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此为三关。《北堂书钞·后妃部》居危能重。《政术部序》曰,赤精渐微。《太平御览·地部》樊重家素富,闭门城市。《职官部》陈宠为太守,任功曹王涣。《兵部》陈蕃欲诛黄门,谋泄被害。《宗亲部》北海靖王兴为光武抚育,恩爱如子。《珍宝部》安帝见铜人,张陵对以秦始皇时所铸。共十五事,遂题张莹《汉南记》。《续汉郡国志》注《史记集解》并引张莹曰勾亶今江陵也。
资政要览
又作《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清爱新觉罗·福临撰。该书凡三十章,曰: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夫道、妇道、友道、体仁、弘义、敦礼、察微、昭信、知人、厚生、教化、俭德、迁善、务学、重农、睦亲、积善、爱民、慈幼、养生、惩忿、窒欲、履谦、谨言、慎行、爱物。每篇皆有笺注,亦系福临亲撰。其体裁仿周秦诸子,义理本于儒经,笔法兼裁子史。大旨在于阐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书中以亡明为鉴,认为,明之季年三纲沦而九法,谗佞坐于上而奸宄坐于下,日偷日薄,人心坏而国运随之,天数乃终。试图以儒家伦理矫正世风人心。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叙述天地由变坏而生成的情况;人类的出现及地狱、须弥山和四大部洲的情况;四大天王及至三十三天的情况;铁围山及诸地狱、劫运的情况。最后叙述阎浮提洲诸国的情况,如西方晋国、北方月氏等等。内容大致取自《大楼炭经》、《起世经》等,亦有任意编造的成分。本经未为中国历代经录著录,隋以后历代经录载有伪经《妙法莲华天地变异经》一卷,或即此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