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

申不害
  • 姓名:申不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郑国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385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337年
  • 民族族群:

申不害 (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人。是战国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申子》一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有两篇,《汉书·艺文志》说有六篇,但都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多是一些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就只有唐朝魏征辑录的《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的 《大体篇》 了。


申不害的主要政治活动在韩国,三晋中的韩国,地处黄河中游,西与强秦为邻,北边和东北与魏接壤,南面是强大的楚国,夹在三个大国之间,无力向外扩张,防守之力亦不足,不时挨打,特别是西边的秦国,屡屡出兵进犯,攻城掠地。


到韩国第六代国君韩昭侯(前362—前333年在位)时,决心变法图强,振兴韩国。


国君虽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他一个人是难以处理繁杂的国务的,特别是变法,更需有人辅佐,出谋划策,废旧立新。韩昭侯相中的助手姓申名不害。


申不害其人,史籍记载阙如,司马迁把他附在《老子韩非列传》,写他的仅有区区69字!从司马迁简单的记载中,我们知道:申不害是郑国京邑(今河南荥阳)人,出身比较低微,做过郑国的低级官吏,后来弃官研究学术,游说韩昭侯,被拜为国相,在韩国主持变法,前后凡15年。著书两篇,名曰《申子》,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遗憾的是,《申子》一书后来佚亡,今天我们仅能从《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群书治要》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见到片言只语。后人从这些古籍中辑录的《申子》,已非原来的《申子》了。


从残存的《申子》中,我们可以窥见申不害的思想倾向,以及他在韩国变法的政治主张、措施。


申不害是个法家,特别重视“法”和“术”,故有人称他为“法术士”。“法”,即法治;“术”,即君主所执的权术。他在辅佐韩昭侯时,曾努力把他的法治付诸实践。他认为君主治国,务要明法察令,有了法,才能够约束臣下的行为;有了法,就要依法办事,任何人都不得例外。不依法办事,随心所欲,就会把国家搞乱。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他也特别重视“术”的作用,用术去推行改革,贯彻法治。他主张君主集权于一身,把官吏的设置、任免、考核、赏罚以及生杀大权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君主要深藏不露,不要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心思和弱点;臣下猜不透君主的意图,就不会投君主所好,弄虚作假,只有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经济上,申不害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特别注重农业生产,认为要想达到国富民安,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重农,是他经济改革的特色。


韩昭侯八年(前355),任用申不害为相,主持变法。申不害的思想主张在他相韩的15年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执行,韩国因此而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诸侯不敢加兵。


但是,申不害颁行了一些新法,却没有废止旧的制度,这不仅使新、旧之间有抵牾,且让官民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韩国的旧势力较大,新法难以推行,就连韩昭侯本人也信心不足,无可奈何地对申不害说:“新法难以推行啊!”因此,申不害的改革收效不大,远不如楚、魏、齐、秦等国的改革。


申不害在韩国做了15年丞相,病死于韩国。


这大约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的事。


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虽然不很成功,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法”、“术”理论成为法家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法家集大成人物韩非即以“法”、“术”和“势”(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其思想的主要构成。因此,申不害是法家的先驱人物之一。


申不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物语日本史

物语日本史

《物语日本史》有上、中、下共三卷。上卷讲述了从日本建国到延喜、天历年间的历史;中卷展现了从宝元、平治之乱开始的源平合战至室町幕府的终结为止的武家政治;下卷首先描绘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以及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统一大业,最后讲述了德川幕府安于太平之时的黑船来航、攘夷开国的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众多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人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书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明伦,彰明人伦。人伦在此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此部收录了有关于彰明人伦的各类辞赋文章。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书就《度人经》六十一卷本中出现的古字、难字加注读音,但不解释字义。便于读者诵读经文。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

表状笺启类书仪是敦煌写本书仪中极具特色与研究价值的一种书仪类型,具有极高的文献学,历史学,文学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书仪是中古时代士大夫写信的范本和生活礼仪规范,所藏的文献,生动而深入地分析了敦煌宝藏的艺术特点,目光独到,分析精当。

挥麈录

挥麈录

《挥麈录》,南宋王明清撰。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人,与其父王铚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此书共分4编,其中前录4卷,成书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后录》11卷,成书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录》3卷,成书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余话》2卷,约成书于庆元二、三年间。王明清是一位十分留心当时史事的学者,这部笔记主要就是录存本朝史事旧闻,时间上起宋太祖,下迄宋孝宗,尤详于南、北宋之间大动乱时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所记南渡初年史事,李心传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时多加采录,可见此书的史料价值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如《后录》第2卷记宋徽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之功修建“艮岳”,《后录》第7卷详细记载高俅的发迹经过等等,都是后来修史者依傍的内容。《挥麈余话》第2卷全文收录了王俊诬告岳飞的状子,后来李心传也据此录入《系年要录》中,同卷又记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要求金人保留赵氏宗室的状子实际上是监察御史马伸起草的,只不过强迫秦桧签了个名而已,这条记载所披露的事实真相也都为后来修史者所接受。此书也有遭人非议的地方,作者系曾布第10子曾纡的外孙,因此书中对曾布多有溢美之词,对王安石也曲意回护,而对米芾却大加丑诋,不免为其小疵。但这并不影响此书的价值,在南宋一朝的笔记中,保存史料之丰富,记载史事之详确可靠,很少有别的书能够比得上《挥麈录》。全书历经30多年才最后完成,前三录成书后各自单独刊行,《余话》写成后,才有全书四录的合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点校本,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湖惟勉编,度宗咸淳十年(1274)成书,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二册。本书系将百丈古清规以降之禅门诸种清规,参校其异同,去芜存菁而重编者。卷上包括‘告香、依戒、出班烧香之图’、‘告香、普说、立班之图’等三十九项;卷下有‘上堂、普说、小参’、‘告香、入室、请益’等二十项,其第二十项为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入众日用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