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运

王鹏运
  • 姓名:王鹏运
  • 别名:字幼霞,一作佑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西临桂人
  • 出生日期:1849年
  • 逝世日期:1904年
  • 民族族群:

王鹏运(1849年—1904年),因其父王必达号霞轩,故字幼霞,一作佑遐,自号半塘老人,晚号鹜翁,又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人。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同治九年(1870)举人。十三年,授内阁中书。迁侍读。光绪十九年(1893),授监察御史,升礼科掌印给事中。居谏垣十年,抗直敢言,疏上数十,大多关系政要,弹劾无所规避,尤以甲午之战时三争和议,上书拒和而闻于朝。倾向维新变法,屡代康有为上疏。又列名京师强学会,奏请讲求商务、开办矿业以求“民生自富”,请开京师大学堂等。二十二年,为光绪帝奉慈禧驻跸颐和园事,疏陈值此“财匮民离、敌骄国辱”之时请暂缓,几遭严谴,赖翁同龢为请得免。戊戌政变起,虽获自保而终怀郁郁。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与朱祖谋、刘福姚集宣武门外寓宅,填词以寄悲愤,成《庚子秋词》二卷。二十八年请南归,居扬州,主仪董学堂。三十年,道经苏州,病卒。


王鹏运毕生致力于词。初问词学于端木埰。复精研晚唐、宋、元诸名家词,浸淫王沂孙、辛弃疾、吴文英诸家。自谓“私心窃比,乃在南宋诸贤”(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朱祖谋以为其词“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半塘定稿序》)。而身处时艰,不得用世,“当沉顿幽忧之际,不得已而托之倚声”(《味梨集后序》),故所作多关时事,叹国势陵夷,悲遭际坎,“幻眇而沉郁,义隐而指远”(钟德祥《半塘定稿序》),遂“冶众制于一炉,运悲壮于沉郁”(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自成一家。其于词论倡“重、拙、大”之说。又汇刻《花间集》迄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自鹏运以大词人从事于此,而后词家有校勘之学”(同上)。其成就于晚清词学中兴影响甚巨,朱祖谋、文廷式、郑文焯、况周颐均受其引导。龙榆生称“其词学承常州词派之余绪而发扬光大之,以开清季诸家之盛”(《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叶恭绰亦谓“幼遐先生于词学独探本原,兼穷蕴奥,转移风会,领袖时流”(《广箧中词》),为清季四大词人之冠。著有《袖墨词》、《虫秋词》、《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九种,总名《半塘词稿》。晚年删定为《半塘定稿》二卷、《半塘剩稿》一卷。校刻《四印斋所刻词》二一种,另辑《宋元三十一家词》、《梦窗甲乙丙丁稿》、《樵歌》、《草窗词》四种。生平事迹见况周颐《礼科掌印给事中王鹏运传》(《碑传集补》卷一○)、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暨南大学文学院集刊》第一集)。

王鹏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何氏沈阳纪程

何氏沈阳纪程

《何氏沈阳纪程》 1卷。何汝霖撰。作者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三日扈从至沈阳,又登澄海楼,陟医巫闾山,往还共计66日,自松山、杏山至盛京,又渡萨尔浒至兴京,按日随记所到之处之所见所闻,内容涉及所经之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人文景观、庙宇、战场、宫廷、传说等。是研究满族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的宝贵史料。有咸丰刊本及《辽海丛书》本。

卜法详考[四库本]

卜法详考[四库本]

四卷。清胡煦撰。用龟占卜是一种古老的占卜之法,汉代以前极盛行。历代有关占卜的著作也极丰,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存其占法大略。《汉书·艺文志》著录龟卜之书六种一百八十馀卷,而后世俱亡;宋元之时间有数种流传,或者辗转依托,或者芜杂枝蔓。此《卜法详考》是近古所见的一部占卜的重要著作。书中首列《尚书》《周礼》中有关占卜的内容,是本于经训。胡煦作注解,多有独到之见。次列《史记》中的《龟策列传》,以存上古占卜之法。

鸿猷录 [标点本]

鸿猷录 [标点本]

明高岱撰。十六卷。起自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部为亲兵,止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宣布仇鸾罪恶,以纪事本末体记明初至中叶历史,分为六十事。记明太祖削平群雄、北伐中原、攻取元都、封赏功臣等二十二事,成祖靖难之役、五次北伐共九事,其余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民族斗争以及镇压农民、流民、边兵起义。主要取材于前人记述传志及疏奏案牍,意在颂扬朝廷武功,故以记军事为主。每事之末附有较长史论,意在颂扬国家武功及总结军事得失。《国榷》常引用书中的见解。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本。

北齐书

北齐书

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南齐书》相区别。中国古代纪传体东魏和北齐史。李百药撰。本书北宋以后散佚很多,后人取《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传本保存原著约17卷,其余大部分为后人所补。常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唐定州安平(今河南安平)人。在隋为太子舍人兼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右庶子等官。曾受诏修定《五礼》、《律令》,其父李德林在北齐时曾预修国史,写成纪传27卷,隋初又奉诏续撰,增至38卷,书未完成而卒。贞观元年(627)李百药据其父旧稿,奉诏续修齐史,于贞观十年(636)定稿。记载了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至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共44年的历史,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帝纪记述了北齐8帝的生平要事,列传共收各类人物260余人。书中语言通俗,叙事生动,较多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残暴腐朽行为,记载了不少有关东魏和北齐时的农民反抗斗争情况。因为今本是由众手杂集而成,所以体例混乱、脱误、前后文不联贯及详略不当之处较多,但本书原文保存了一些北史所没有的史料,故仍具有参考价值。

净土生无生论

净土生无生论

全一卷。明代传灯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撰者采用诸经论之要旨,阐明净土之生、无生。总分十门:一真法界门、身土缘起门、心土相即门、生佛不二门、法界为念门、境观相吞门、三观法尔门、感应任运门、彼此恒一门、现未互在门。本书与隋代智顗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合成净土三论。注疏有明代正寂之净土生无生论注、明代受教之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达默之净土生无生论会集。

二谛义

二谛义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摄法、同异等七科。日本元禄十年(1697)仙台龙宝寺之实养,开一名刹之宝藏,得上、下二卷,校订刊行。宝永七年(1710),复有慧旭寂公依古本校订讹误,增补中卷之全文及上卷中二十余纸之脱文,而得三卷之全,校刊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