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敦复

- 姓名:蒋敦复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
- 出生日期:1808年
- 逝世日期:1867年
- 民族族群:
蒋敦复(1808年~1867年),初名尔锷,字纯甫,亦作纯父,又字克父、子文、超存,号剑人,自号江东剑、江东老剑、丽农山人、老太仓等,一度为僧,法名妙尘,号铁岸和尚。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幼奇慧,有神童之誉,世传六岁能属对,九岁毕诸经。父早逝,家剧贫,少时曾流落在外多年。或言尝至扬州,敝衣冠闯大学士阮元之弟阮枚叔宴席,援笔赋诗,才惊四座,为阮所赏,留居数月。复之如皋,困极,入市吹箫谋食,夜宿佛寺。兀傲狂放,以诗知名于江淮间。道光二十年(1840)应县试,县令刘光斗出题有误,蒋敦复首发哄场,为县令所构陷。适因鸦片战争事起,上《防海策》十事,力主防战,触怒两江总督牛鉴。遂易服为僧,避居萧寺。二十三年,牛鉴被问罪革职,刘光斗亦去官,始还俗。得江苏学政张芾赏识,拔补博士弟子员。五赴乡试不售。由王韬荐为英国传教士慕维廉司笔札以谋生。尝参与修《大英国志》、《上海县志》。虑西方终为中国患,收集世界地理资料,著《寰镜》一书,姚莹见而叹为奇才。然嗜鸦片,终困顿。据传太平天国时曾以策进杨秀清,又为战守策呈清政府,皆不见用。卒于上海。一生负才不羁,名著“狂”、“怪”,实胸蕴奇志,而落魄沉沦,积愫淤愤,一发于诗、词。其诗多咏古,借前史喻今事,吊古人而哭所遇,思深语奇。即景抒情,亦或关时事,感慨欷歔。拟古乐府,则多言情。风格近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牧,五古近阮籍。故或称其“诗慷慨激昂,沉雄郁勃,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或谓“其诗大有倜傥奇逸之气”(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或谓“绮丽隽逸”“间有缠绵婉丽”(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而“其晚盖作苍凉悲壮”(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于道、咸诗人中别为一家。词亦著称,尤擅长调,“以沉重之笔,发绵邈之思”,每伤往事,多寓深意。其妻支机序云“比兴所作,凄厉动魄,得力在白云、白石间”(《芬陀利室词·序》)。谭献以之与张惠言、周济、龚自珍、项鸿祚、蒋春霖等并称清代“后七家”(《复堂日记》)。文亦雄肆,不规规于义法。有啸古堂诗集》一一卷,《啸古堂文集》八卷,《芬陀利室词》五卷。生平见王韬《瓮牖余谈》,陈琰《艺苑丛话》,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滕固《蒋剑人年谱》(《图书馆学季刊》第九卷第二期,1932年)。
蒋敦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绿野堂遗稿
诗文集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元杂剧剧本。一作《大妇小妇还牢末》。简名《还牢末》。无名氏撰;一作李致远撰。末,谓剧本主角为正末。叙梁山泊头领宋江遣李逵下山至东平府招降五衙都首领刘唐、史进。不料李逵路见不平,将人打死,拘至府衙。本是死罪,六案都孔目李荣祖改案为误伤发配。李逵感恩,至荣祖家致谢,道出真实姓名,并将所佩金环遗荣祖。荣祖使小妇萧娥保存。大妇谓恐有不妥。萧娥原与本府令史赵某有私,又怒大妇之语,以金环为证告荣祖私通贼人。荣祖被拿问。萧娥知荣祖与刘唐有隙,教刘唐吊死荣祖,弃之荒郊。风吹雨浇,荣祖又活。被萧娥发现,使刘唐背之还牢。宋江差阮小五持书下山,再次招降刘唐、史进,3人劫狱救出荣祖。正欲还山,与下山搭救荣祖的李逵相遇。乃共擒赵令史、萧娥,同归山寨。作为元代“水浒戏”之一,此剧虽演《水浒》故事,但情节皆为长篇小说《水浒传》所无。现存主要版本有:《古名家杂剧》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红鬃烈马
清代秦腔剧目。又名《回龙鸽》、《王宝钏》。作者不详。见《清稗类钞》著录。现存清末刻印和手抄的部分折子。根据鼓词《龙凤金钗传》改编。写唐丞相王允的三女王宝钏彩楼招亲,选中乞丐薛平贵。王允命女退亲,宝钏不从,被逐出相府,父女决裂。平贵因降服红鬃烈马得官,出征西凉,战败被俘,与西凉代战公主结亲,并继承王位。宝钏苦居寒窑十八年,写血书托鸿雁寄往西凉,平贵得信,赶回长安与其相会。王允阴谋篡位,平贵在代战公主帮助下发兵将其擒获,自立为帝,封赏宝钏、代战公主。剧中薛平贵形象的内涵较为复杂;王宝钏形象很有光彩,体现着古代妇女善良、坚韧等优秀品质。情节曲折迭宕,富于戏剧性,除梆子系统剧种外,在京剧、汉剧、湘剧、徽剧、粤剧等剧种中均有演出。
黄河青山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追忆其平生经历与学术志业的奋斗过程:早年投笔从戎,壮年在美打工、求学、任教、著书立说;并阐明其历史观点的形成与演进,检讨中国近代革命和统摄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大历史观”。文字浅显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几既细腻又壮阔,风格独特。读者可藉由这本回忆录,进入黄仁宇先生人格与思想之广大天地,一窥究竟。
灌畦暇语
一卷。作者不详。根据书中记载,作者自称老圃。在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为皇祖,可知其为唐人。又该书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知为中唐以后时人。在《灌畦暇语·自序》里,作者自称“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及起以干一旦之名,力尽志殚,仅能如愿。”作者又说:“急意勇退,脱谢缨弁,”可知作者曾登第入仕。《灌畦暇语》总计三十二条,其内容也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恐怕与作者隐居有关。而且该书持论笃实,于圣贤之事亦不悖,堪称为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该书成书后,并未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至《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此书。直到陈振孙写《直斋书录解题》,才见其名。《灌畦暇语》的最早刊本为陆氏奇晋斋所刊,书末有李东阳跋。东阳云:“余倾僦京城之西,有卖杂物者过门,见其箧有故书数种,大抵首尾不全。《灌畦暇语》一编,尤为断烂,余以数十钱购得之。因料理其可读者,才得三十余条。”可见,今本此书是经过李东阳整理的残本,已非昔日之原书。该书的主要版本有:《学海类编》本,《奇晋斋丛书》本,《艺圃搜奇》本,淡生堂余苑本,《稽古堂杂说》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生经
凡五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生经之一种。系由叙说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集辑而成,凡有五十五经。其中,最后一经题为譬喻经,乃叙说八种事缘;又卷二舅甥经与希腊人希罗多德(Herodotos)之历史故事中关于埃及王雷色斯(Ramses)三世之记载,二者内容相同,或谓由此可推知二者间应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