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敦复

- 姓名:蒋敦复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
- 出生日期:1808年
- 逝世日期:1867年
- 民族族群:
蒋敦复(1808年~1867年),初名尔锷,字纯甫,亦作纯父,又字克父、子文、超存,号剑人,自号江东剑、江东老剑、丽农山人、老太仓等,一度为僧,法名妙尘,号铁岸和尚。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幼奇慧,有神童之誉,世传六岁能属对,九岁毕诸经。父早逝,家剧贫,少时曾流落在外多年。或言尝至扬州,敝衣冠闯大学士阮元之弟阮枚叔宴席,援笔赋诗,才惊四座,为阮所赏,留居数月。复之如皋,困极,入市吹箫谋食,夜宿佛寺。兀傲狂放,以诗知名于江淮间。道光二十年(1840)应县试,县令刘光斗出题有误,蒋敦复首发哄场,为县令所构陷。适因鸦片战争事起,上《防海策》十事,力主防战,触怒两江总督牛鉴。遂易服为僧,避居萧寺。二十三年,牛鉴被问罪革职,刘光斗亦去官,始还俗。得江苏学政张芾赏识,拔补博士弟子员。五赴乡试不售。由王韬荐为英国传教士慕维廉司笔札以谋生。尝参与修《大英国志》、《上海县志》。虑西方终为中国患,收集世界地理资料,著《寰镜》一书,姚莹见而叹为奇才。然嗜鸦片,终困顿。据传太平天国时曾以策进杨秀清,又为战守策呈清政府,皆不见用。卒于上海。一生负才不羁,名著“狂”、“怪”,实胸蕴奇志,而落魄沉沦,积愫淤愤,一发于诗、词。其诗多咏古,借前史喻今事,吊古人而哭所遇,思深语奇。即景抒情,亦或关时事,感慨欷歔。拟古乐府,则多言情。风格近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牧,五古近阮籍。故或称其“诗慷慨激昂,沉雄郁勃,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或谓“其诗大有倜傥奇逸之气”(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或谓“绮丽隽逸”“间有缠绵婉丽”(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而“其晚盖作苍凉悲壮”(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于道、咸诗人中别为一家。词亦著称,尤擅长调,“以沉重之笔,发绵邈之思”,每伤往事,多寓深意。其妻支机序云“比兴所作,凄厉动魄,得力在白云、白石间”(《芬陀利室词·序》)。谭献以之与张惠言、周济、龚自珍、项鸿祚、蒋春霖等并称清代“后七家”(《复堂日记》)。文亦雄肆,不规规于义法。有啸古堂诗集》一一卷,《啸古堂文集》八卷,《芬陀利室词》五卷。生平见王韬《瓮牖余谈》,陈琰《艺苑丛话》,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滕固《蒋剑人年谱》(《图书馆学季刊》第九卷第二期,1932年)。
蒋敦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非梦集
文集,作者沈从文,《非梦集》本集为新编,共收录散文作品10篇,具体为《昆明冬景》《记蔡威廉女士》《云南看云》《绿魇》《黑魇》《白魇》等。
颜山杂记
名胜志。清孙廷铨(1613—1674)撰。四卷。廷铨字伯度,一字枚先,号沚亭,益都(今属山东)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官吏部主事。著有《南征纪略》、 《孙文定公全集》等。康熙五年(1666)搜辑旧闻而成书,四万余字。分山谷、水泉、城市、官署、乡校、逸民、孝义、风土、岁时、长城考、灵泉庙、灾祥、物变、遗文十四目。内容以颜神镇附近山川形势、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其历史典故为主。城市目颇有特色,其城建在要扼。据载自唐赛儿起义后引起明清官员重视,实因颜山常有农民起义,据险攻守自如,官方深感恐惧所致。灾祥目记自明永乐十三至清康熙年间有三次农民起义,一此矿丁暴动、六次水灾。物产目载有煤矿勘探、开采和冶铁、瓷窑、开采矾、烧制琉璃等工矿业,俱为重要经济史料。有康熙十七年(1678)刻《孙文定公全集》本, 《四库全书》本。
养生辨疑诀
养生著作。唐·施肩吾撰。文中明确指出“学道可以长生”,进而说明习练气功应“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本者即“神由形住,形以神调”、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指出练功时应当节食调神定气, “泯思虑”,“任神庐微微”,久久行之则“元气自然遍体”, “外气不入,内气不出,兀然与天地同体”。重视人体元气,强调“精留于身则身生,精施于人则生人”。认为“服饵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又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时顺逆之义”的轻率作法,会导致欲求养生延年,反受金石之毒,而“伤和气,远不出中年之内,疾害俱生”,对修练气功又应用药物摄生、防病治病者是有益的告诫。
草山残梦之九:内乱外困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九集 内乱外困》强调了国民党在台湾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局面。内部有各派系之间的争斗、权力的争夺以及腐败问题的加剧,外部则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压力、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紧张以及大陆方面的政治军事压力等,全面展现了蒋介石及其统治集团在台湾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凸显了其统治的摇摇欲坠。
太极通书
北宋周敦颐著。原名《易通》,共40章。许多地方直接引用《易大传》并加以发挥。其中心观念是“诚”。诚包括天道和人性两重意义。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是人真实无妄的本性,它源于宇宙本原即万物资始的乾元。书中又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大智度论疏
七卷。隋代释慧影 (生卒年不详)撰。慧影,俗姓江,巴蜀 (今属四川省)人。为潼州迁善寺沙门,释道安弟子。隋代曾为二十五众主。其著述尚存的有《伤学存废厌修三论》和《大智度论疏》。《大智度论》略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一百卷,天竺僧人龙树著。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所译。此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名 《大品般若》即一再译过的 《放光般若》、《光赞般若》和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论著。主要内容有: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接着解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 《报应品》(《即奉钵品》)第二,释 《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大乘)论。般若波罗蜜与摩诃衍是一个意思,即 “大乘”。因此,《大智度论》释般若也就是释摩诃衍论。《大智度论疏》原本二十四卷,今已残缺不全。尚存的有:疏卷第一、释论卷一、疏卷第六、释论卷十九至二十一、疏卷第十四、释论卷三十二,三十三、疏卷第十五、释论卷三十四、五、六、疏卷第十七、释论卷四十至四十四、疏卷第二十一、释论卷五十九至六十四、疏卷第二十四,释论卷七十五至八十二,凡七卷。卷第一第六所释均十分详明,科判亦周密。卷第十四等以下,则非常简略。每品之初,大部科分释义。多引心论之义,成实之说用于疏解。在大乘经典于罗什所译诸经外,多引昙无谶和菩提留支所译《涅槃》等。《大智度论疏》在当时和唐代以后,仍有一定影响。是研习 《大智度论》 的珍贵资料。现常见收载于 《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