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惺

- 姓名:李惺
- 别名:子伯子,号西沤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四川省垫江县
- 出生日期:1785
- 逝世日期:1863
- 民族族群:
李惺(1785—1863),子伯子,号西沤,四川省垫江县(现重庆市垫江县,1997年重庆成直辖市垫江县随之划归为重庆)城南郊冯家湾人。有《西沤外籍》10卷、《可邡诗稿》传世。
李惺,清代教育家。字伯子,号西沤。重庆市垫江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著述甚丰,后人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惺嗜古力学,在文学、哲学、书法等方面,造诣宏深。一生著有《药言》、《冰言》、《药言誊稿》、《冰官补》、《掘修补》、《老学究语》、《试帖》、《钢狍馆郄书》、《郄书补》等著作,由学生辑为《西沤外籍》10卷,《西沤外籍》卷刊印行世,共50万余字。留下了许多饱含哲理,颇启人心智的格言警句,如“公生明,廉生威”、“见勤忘劳,习逸成惰”等,至今仍被人当作座右铭。但亦有“妇人多无识见,以故其言多不可听”等侈谈封建礼教之言。《可邡诗稿》收录他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近480首,多旅游、感怀、赠答之作,也有不少指斥清廷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风格清空高淡,一扫诗坛的浓纤之习。他的书法,行笔高雅,飘逸洒脱,苍劲有度,今新都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有其遗墨。
李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冯曲阳集
汉代文别集。1卷。冯衍著。冯衍曾任曲阳令。《后汉书》本传称,冯衍“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唐代李贤注云:“衍集见(现)有二十八篇。”可见其集至唐已佚失近半。明代张溥辑其散佚,刻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仅得其文17篇,计为《显志赋》、《自陈疏》、《奏记邓禹》、《与邓禹笺》、《与田邑书》、《说邓禹书》、《与邓禹书》、《与阴就书》、《出狱后与阴就书》、《与妇弟任武达书》、《与宣孟书》、《自论》、《刀阳铭》、《刀阴铭》、《杖铭》、《杯铭》、《车铭》。张鹏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增辑,增加《杨节赋》和佚文4条,刊入“关陇丛书”,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对静明月光童子演说。宣称一切众生若「兴十恶心,迷五毒行」。死后入地狱,「饥渴苦卒,烦躁闷绝,纵遇清冰,悉变猛焰」。无法解脱。天尊乃说「甘露通真咒」一首,谓地狱亡灵闻听此咒,即自然快乐,伙食甘露。又说「净酆都破地狱升天神咒」一首,使地狱亡魂解脱三涂五苦。
修真辩难
气功内丹术著作,2卷,清代刘一明撰。其书以师徒问答形式,阐述内丹功理。作者认为内丹乃性命凝结而成,所以必须性命双修,指出性命之道与阴阳之道密切相关,性命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性命之用。性即理,命即气,气不离理,理不离气,因此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浑然一体,不容分割。修性即能立命,所以修行者必须重视修性,「不能修性,焉能立命?益性者命之寄,命者性之存,性命原是一家,焉得不修性?」要求性命双修而侧重先性后命。
儿科萃精
八卷,陈守真著,1930年汉口汉康印书局石印本,中医儿科著作。
古乐苑
乐府诗选本。明梅鼎祚编。五十二卷。乃大体因循郭茂倩《乐府诗集》而加以增补之作。《乐府诗集》收录歌辞,止于五代,此书用左克明《古乐府》体例,止于隋代。故《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新乐府辞两类皆未予收录。此书于古乐府歌辞“捃拾遗佚,颇足补郭氏之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杂歌谣辞一类,所补尤多。其解题亦颇有所增益,如吴声歌曲《前溪歌》题解引《苕溪渔隐丛话》说,《懊侬歌》题解引《南齐书·王敬则传》文,对读者都有帮助。杂曲歌辞数量较多,《乐府诗集》编次较乱,此书按照各曲调产生的时代排列,眉目较为清楚,检阅方便。书末附有“衍录”四卷,记作者小传及诸家评论解说之文,其材料大都采自冯惟讷《古诗记》而稍有增益。然此书所增补之歌辞,也颇有不当之处。如收有伪作,所补庞德公《於忽操》,见于《宋文鉴》中,实王令拟作。又如混入不入乐之诗,左思《娇女诗》、温子昇《捣衣》,亦被编录。另外,在编次上体例也不够统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开卷为古歌词,以《断竹》之歌为首,迄于秦始皇《祀洛水歌》。而杂歌谣辞中古歌一门,始于《击壤歌》,迄于《甘泉歌》,不知其以何为别”。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原刻本,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心经略说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大师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