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璈

- 姓名:刘璈
- 别名:字兰洲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29
- 逝世日期:1887
- 民族族群:
刘璈[áo](1829-1887),晚清台湾兵备道。字兰州。祖籍临湘,后占籍岳阳。是清末一位有高度爱国热忱的将领。左宗棠治师新疆,他以“附生”从军,被左宗棠聘为“记室”,参赞戎机。新疆叛乱平定后,以功升迁道员。光绪七年(1881)八月,清廷议建台湾省,被选调为台湾兵备道。他去台湾视事伊始,即巡察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各处,着手改筑沟渠,清理污秽,扑灭疫疠。光绪九年(1883),法军进攻越南,威胁祖国南疆。他上书两广总督岑毓英,“请助黑旗军以挠法兵”。同年,中法战争的炮火即将烧到台湾。他“协士民,筑战守,办团练,讨军费”,并在台南筑造“永固金城炮台”1座,配备大炮3门,以对付入侵者。为确保台湾不落入敌手,他还多次上奏朝廷及权臣,请求派员“驻台居中调度”,协调湘、淮诸军之间的矛盾,团结对敌;奏请继续让台湾“开山抚番”,搞好台湾的“垦务、矿务、材林、水利等项”,以寓兵筹饷。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机智勇敢地与法国水师提督孤拔周旋,挫敌骄气,不动干戈而台南“得以安全”。台湾新近出版的《台湾通史》、《民族精神与御侮史实特辑》为之立传,评价甚高。
刘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钟惺集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玉台画史
中国画史著作。清代汤漱玉著。重要版本有《振绮堂遗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美术丛书》本、《画史丛书》本。本书正编五卷,别录一卷。该书成编于道光四年(1824)。仿厉鹗《玉台书史》体例,选历代能画妇女辑录成编。起于虞代舜妹嫘,到清代丰质止。全书分宫掖、名媛、姬侍、名妓四门。其中卷一为宫掖,自虞至明,二十人,末附一人为卢昭容,实为灵异事,卷二为名媛(上),自晋至元;卷三为名媛(下),自明至清;以上两卷,共一百二十五人。卷四为姬侍,所记为宋、明、清三代人,共十六人。卷五为名妓,所记为唐、宋、明、清四代人,共四十人。其征引书近百种。书后附《别录》一卷,汪远孙阅其妻著录后,感未详尽,为之补述,凡十五则,有宋柔刚、金士珊等十七人。其所著录都为清代名媛,大多为其交游者之妻或妹或女,或者据人见告,或者录自画跋。
淳熙玉堂杂记
笔记。 南宋周必大(1126—1204)撰。三卷。必大有《文忠集》已著录。另著有《省斋集》、《玉堂类稿》等八十一种。亲聆皇帝玉音之处为玉堂(或称翰林院),有所问对思考,笔录成文,得五十余条,于淳熙九年(1182)成书。以记翰林故事为主,凡銮坡制度沿革、一时宣诏奏对诸事,多有记述。其中奉表德寿署名、赐安南国王嗣子诏书等,皆能援引古义,合于典礼。尤以琐闻遗事,脍炙人口。与洪遵《翰苑群书》、程俱《麟台故事》、洪迈《容斋随笔》参照阅览,可备考证唐宋典制之需。有明汲古阁刻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
魁罡六锁秘法
魁罡六锁秘法,撰人及时代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内载九种法术:天地变易法、移天换宿法、威天大法,夜半换日出法、晦朔换月法、却落慧星法、回风灭雷法、回溪蓦林法、虎狼伏藏法、真人化育法。大旨以书符念咒、诵念真名之术,在瞬间可使天地、日月、星辰、江河、风雷、野兽等自然现象发生变易,任意招遣更换。如天地变易法,即以书写「陷天符」,涌「混天咒」,使天地突变,昼夜不分,飞沙走石,日月星辰无光、是为古代阴阳数术家之言。
秦并六国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大鱼事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借大鱼敕小鱼,以喻大比丘嘱小比丘,若小比丘不守根门,如彼小鱼随线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