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

- 姓名:黎庶昌
- 别名:字莼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贵州遵义新舟沙滩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896
- 民族族群: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新舟沙滩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6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暑不懈。十四五岁时能赋诗作文,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21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1861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1862年,因应诏上万言书《上穆宗毅皇帝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在江南大营和江南各地作小官吏达13年之久。光绪二年(1876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开始他一生的外交活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黎庶昌奉调回国,“晋级道员,赏二品顶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两次出使日本国,日本天皇特为他颁赐一等旭日绶章。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中日关系极度紧张,黎庶昌表示愿意东渡日本排难解纷,当局未准。中国战败,他忧愤成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黎庶昌称病辞职返乡,十二月二十日长逝于沙滩,葬于渔塘。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全书共26种计200卷,是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6卷、《续古文辞类纂》28卷、《入都纪程》2卷、《西洋杂志》8卷、《曾文正公年谱》12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1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黎庶昌故居占地面积2 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 335平方米,为木结构高架瓦房,一楼一底,悬山式顶。门楼、过厅、中厅、正堂,均随山势而建,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形成三重天井。“钦使第”内,现存有黎氏生前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文具和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著述的文字资料,还存放有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间收养日本女士孤女藤野贞子撰书黎氏夫人赵曼娟的墓志铭,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黎庶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灼人的秘密
讲述一个带着生过病的孩子的贵妇在塞莫林休养时,遇到一位因无聊想要寻求一场艳遇的男爵,男爵利用孩子的友谊接近贵妇,两人相识后为摆脱孩子的纠缠,不惜向孩子撒谎。那位母亲甚至向孩子乱发脾气。十二岁的小孩在那时候一瞬间摆脱了以前的怯懦,变得机警多谋,刻意破坏他们的幽会。在孩子眼里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母亲的参与破坏了他和男爵的友谊,猜疑愤怒失望让他独自一人坐上去祖母家的火车。发现孩子丢失后的母亲终于醒悟,在回到家见到孩子并在孩子帮她丈夫向隐瞒事实后,她选择了孩子,选择了做一位母亲……茨威格深受同时代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在作品中揭示出潜伏于人们内心深处却被压抑的种种激情,并由此精彩地演绎出各种激情之间的激烈冲突。
中国心灵的转化
《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是杜威在中国访问的两年间,写下大量与中国话题相关的文章,描述了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运动,夹杂着他的理解、评论、对策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杜威全集》一共收录中国论述文章53篇,包括时论、论文、游记、书评、对来信的答复、解密报告等。编入本选集的文章不限于《杜威全集》的53篇作品,还包括杜威夫妇所写的部分家信和在中国所作的关于中国问题的部分演讲。这些文章、书信和演讲的主题相对集中,都与当时中国的外交、内政、思想文化、教育等话题相关。
镜子之家
《镜子之家》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东京和纽约展开的。描写四个青年:一个是公司职员、一个是拳击手、一个是演员、一个是画家,通过这四个青年与镜子这个女子为媒介,展现了一幅巡游现代地狱的图景。现代的地狱,必须是都市的。所有小故事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东京和纽约。
江城名迹记
名胜志。明末清初陈弘绪撰。二卷,末一卷。弘绪字士业,号石庄,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在明官经历、知县,入清不仕。著有《恒山存稿》等。是记成于清顺治末,记事止于顺治十一年(1654)。凡五万余字。卷上为考古,含江城(今南昌)概述、松阳门、南浦亭、洪州、宁王府、乌遮塔、彭真观、豫章台等一百四十四条。卷下为证今,含洪都、章江堤、滕王阁等七十九条。卷末有征刻遗书引、同辑后学姓氏。
小砦及其它
小砦及其它,沈从文短篇小说集,收《小砦》等短篇小说7篇,其中《主妇》与《主妇集》中《主妇》同名不同篇。
古今纪要
19卷,南宋黄震撰。黄震,字东发,号于越,浙江慈溪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学宗朱熹,后人将其归入朱子学派。《古今纪要》是一部简明的古今通史,它“撮取诸史,括其纲要”,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北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其体例有别于纪传、编年或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列入别史类。此书每朝每帝先以事目的方式概述帝王的事功,然后列出这位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臣僚,简述他们的事迹,并对每人的功过进行品评,如第2卷汉高祖一朝,评张良说:“本战国策士资质,一时最优。”评陈平说:“奸诈小人,……误汉极多,汉初罪魁。”评叔孙通说:“采秦仪制礼、立原庙、进大猾,只谏易太子一事正”。这些史评是该书最值得一读的内容,作者不囿于前代史籍的定论,往往别出机杼,自成一说,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史识。第17卷以下是宋代的部分,每朝臣僚分为策士、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儒学、文艺、隐逸、外戚、宦官等类,所记诸臣事迹较前代为详,但只是客观叙事,而不加品题,这是因为时代太近,是非恩怨难协众意的缘故。但北宋部分记载的某些人物生平可与史传相参考,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提要》称此书“词约事该,颇有条贯”,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评价。此书有《四库全书珍本丛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