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

黎庶昌
  • 姓名:黎庶昌
  • 别名:字莼斋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贵州遵义新舟沙滩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896
  • 民族族群: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新舟沙滩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6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暑不懈。十四五岁时能赋诗作文,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21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1861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1862年,因应诏上万言书《上穆宗毅皇帝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在江南大营和江南各地作小官吏达13年之久。光绪二年(1876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德、西班牙等国,开始他一生的外交活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黎庶昌奉调回国,“晋级道员,赏二品顶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两次出使日本国,日本天皇特为他颁赐一等旭日绶章。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中日关系极度紧张,黎庶昌表示愿意东渡日本排难解纷,当局未准。中国战败,他忧愤成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黎庶昌称病辞职返乡,十二月二十日长逝于沙滩,葬于渔塘。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全书共26种计200卷,是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6卷、《续古文辞类纂》28卷、《入都纪程》2卷、《西洋杂志》8卷、《曾文正公年谱》12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1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黎庶昌故居占地面积2 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 335平方米,为木结构高架瓦房,一楼一底,悬山式顶。门楼、过厅、中厅、正堂,均随山势而建,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形成三重天井。“钦使第”内,现存有黎氏生前使用过的部分家具、文具和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著述的文字资料,还存放有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间收养日本女士孤女藤野贞子撰书黎氏夫人赵曼娟的墓志铭,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黎庶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理查二世

理查二世

《理查二世》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一部历史剧。该剧首版于1597年。该剧讲述了一个不称职的国王的故事,以及他第一次面临人的身份时的极大痛苦。《理查二世》也是关于亨利·波林勃洛克的故事,他攫取了王冠因而不再清白。他以为,鉴于理查犯有该隐之罪,所以自己可以净化被理查玷污的王座。但是,为了建立他的统治,他不得不犯理查同样的罪。他并未变成神,却变成一个谋杀者。他这个国王因而再也不可能是理查意义上的国王。

奇方类编

奇方类编

方书。清吴世昌撰。二卷。世昌字半千,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此书为搜集常见之单、验方编辑而成。上卷分头面、须发、耳目、口鼻、牙齿、咽喉、心肾、噎膈、痰嗽、脾胃、血症、臌胀水肿、痢泻、疟疾、风瘫、疝气诸门;下卷分伤暑、伤寒、痔漏、损伤、疮毒、急治、保养、补益、小儿、杂治诸门。凡二十六门,附录经验秘方。共载方七百三十余首。有内、外、妇、儿各科方剂。以病证为纲,下列诸方,方简且药物易得,便于应用。可为临床参考。有康熙五十八年(1719)刊本。

评诗格

评诗格

诗格著作。旧题唐李峤撰。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一生,前与王勃、杨炯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殁,遂独为文章耆老,为学者取法。《评诗格》一卷,最早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陈振孙云:“峤在昌龄之前,而引昌龄《诗格》八病,亦未然也。”伪托之迹显然。就现存内容而言,其与《文镜秘府论》所引崔融《唐朝新定诗体》颇多相同,如“九对”、“十体”者,均为两见。崔书又有“六犯”者,为今本《评诗格》所无;而陈氏所云其引及王昌龄《诗格》者,亦不见于今本《评诗格》。由此可知,此书乃后人杂抄崔融等人《诗格》而成,因李峤文名颇盛,而崔氏等人先已下世,故托名于峤。此书内容亦早有散佚,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诗学指南》本。今人整理者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

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辽法悟撰并序,耶律孝杰序。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说五秘密之法。演顿证如来内功德秘要

弘明集

弘明集

中国古代佛教论著文集。收入东汉末至南北朝萧梁时期中国人撰写的佛教论文以及相关文章。僧祐编集。僧祐《出三藏记集》所列《弘明集》目录为10卷,今本14卷。各种佛藏中都收有《弘明集》,另外有明万历汪道昆本,清光绪22年金陵刻经处本及《四部丛刊》本。选编了东汉以后至梁代的佛教各类文章183篇。书末有作者自撰《弘明论》,又称《弘明集后序》,将当时社会上怀疑、排斥佛教的议论,归纳为“六疑”,一一加以辩驳。这些文章,论争之文居多,并均系“梁以前名流著作”,大部分在后来佚失,因《弘明集》而得以传世。故该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居有极高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