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讷

- 姓名:知讷
- 俗姓:郑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京西洞州(黄海道瑞兴)人
- 出生日期:1158
- 逝世日期:1210
- 民族族群:
知讷(1158—1210),又称智讷,俗姓郑,自号牧牛子,京西洞州(黄海道瑞兴)人。父名光遇,国学学正,母亲赵氏,开兴郡夫人。知讷从小多病,医疗罔效,父亲向佛陀祈祷,发愿令子出家。知讷出家后,病症果然痊愈。知讷8岁依止曹溪宗宗晖禅师出家,明宗十二年(1182)考中僧科,旋即南下云游参学。初抵昌平,挂单于清源寺。一日,知讷在学寮阅读《六祖坛经》,至“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见闻觉知,不染万象,而真性常自在”,不觉拍案惊喜,叹未曾有,于是起身绕佛,赞颂歌咏。从此,知讷心厌名利,唯愿隐遁山林,淡泊求道。明宗十五年(1185),知讷游下柯山,住普门寺,钻研大藏经,当他读到李通玄的《华严论》时,昔日未解的疑惑顿然明白,于是专心研究“圆顿观门”,以便教导后学,指点迷津。适逢旧识长老得才禅师诚邀知讷同住公山居祖寺,知讷在居祖寺广邀诸宗饱学之士,立定慧社,制“定慧结社文”,一同“均修定慧”,夙夜匪懈,达数年之久。
神宗元年(1198),知讷与禅修道侣数人结伴云游,登智异山,深觉此地环境幽美寂静,实为安禅胜地,于是隐居上无住庵,摒除外缘,专精内观,砥励精行。知讷住普门寺十余年,虽精进不懈,但“情见未忘,有物碍膺,如仇同所”。到智异山后,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禅不在静处,亦不在闹处,不在日用应缘处,不在思量分别处,然第一不得舍却静处、闹处、日用应缘处、思量分别处。参!”知讷忽然眼开,方知是屋里事,当下安乐。由是大开慧解,众所宗仰。
神宗三年(1200),知讷移居松广山吉祥寺结社,领众修行,11年间广宣禅教,名声远播。
知讷平时劝人持诵《金刚经》,然其立法演义则依《六祖坛经》,另辅以李通玄的《华严论》和《大慧语录》。知讷自身修持严谨,善摄威仪,执劳任力,恒在众先。又陆续创建亿宝山的白云精舍、积翠庵及瑞岩山的圭峰兰若、祖月庵等。熙宗元年(1205)敕改松广山为“曹溪山”,改吉祥寺为“修禅社”,提倡“先悟后修”、“定慧双修”等,成为韩国禅宗根本道场(即今曹溪山松广寺)。
熙宗六年(1210),知讷临终示疾,预知时至,告知僧众,并期勉大众各自努力。八日后,知讷令侍者击法鼓,集众至善法堂,祝香升座说:“禅法灵验,不可思议。今日来到这里,欲为大众破去也。尔等不昧一着子问来,老汉亦不昧一着子答去。”说毕,顾视左右,以手摩之曰:“山僧命根尽在诸人手里,一任诸人横拖倒曳,有筋骨底出来。”便伸足踞于床,随众人问而答,言谛义详,辩才无碍。最后有僧问:“昔日毗耶净名示疾,今日曹溪牧牛作病,未审是同是别?”“尔学同别来?”拄杖数下,喝道:“千种万般,总在这里!”因执杖踞床不动,泊然而逝。荼毗拾遗骨,得五色舍利,大者30粒,小者无数,造塔供奉。世寿53,法腊36,谥号“佛日普照禅师”。
知讷著作有《修心诀》、《劝修定慧结社文》、《诫初心学人文》、《真心直说》、《法集别行录节要》、《圆顿成佛论》、《看话决疑论》、《华严节要》、《念佛要门》等。其中《法集别行录节要》及《诫初心学人文》二书,至今仍为韩国佛教僧侣教育的必修教材。
知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震泽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鏊(字济之)著。初刻于嘉靖间,署名《震泽先生集》,凡36卷。前有嘉靖十五年(1536)霍韬序。《四库全书》即以此为底本著录。万历年间,王氏三槐堂重新刻印,署名《王文恪公集》,并附《鹃音》1卷,《白社诗草》1卷。集前朱国桢序云:“《震泽先生集》年深漫漶,而先生之曾孙闻溪公(王禹声)清风伟节,异世同符,亦著有《鹃音》、《白社》二稿,存笥未刊。玄孙文学永熙、及经辈,合梓于家塾。”《广理学备考》收有《王守溪集》,为王集的选本。四库馆臣评其文说:“鏊以制义名一代,虽乡塾童稚,才能诵读八比,即无不知有王守溪者。然其古文亦湛深经术,典雅遒洁,有唐、宋遗风。盖有明盛时,虽为时文者亦必研索六籍,泛览百氏,以培其根柢,而穷其波澜。鏊困顿名场,老乃得遇,其泽于古者已深,故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也。”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评其诗文说:“文以修洁为工,规摹韩、王,颇有矩法。诗不专法唐人,在北宋梅圣俞(尧臣)、南宋范至能(成大)之间。”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其诗文的特点。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南宋张行成撰。九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专明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义,乃张氏《易》说七种之一。《皇极经世》含《观物内篇》与《观物外篇》两大部分,张氏以《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因补阙正误,使原文以类相从,并推绎其旨奥,以成是书。此书是张行成所撰“易说七种”之一,专论《皇极经世·外篇》之义。《皇极经世·内篇》,前四卷推衍元、会、运、世之序,后四卷辨明声音律吕之微;《外篇》是比物引类以发挥蕴奥。张行成认为《皇极经世》一书,其《内篇》理深而数略,其《外篇》数详而理显,认为学邵氏先天之学者当自《外篇》开始,因此他补缺正误,使其文以类相从,又进一步推衍其旨而成此书。
痴人福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8回。无名氏撰。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上海书局石印本。卷首有嘉庆十年(1805)梅石山人的序,称“偶于残卷中捡有一书,系是抄本,名《痴人福》”,“令梓人翻刻印行世,大可点省于世事耳。”有绘图18幅。该书讲述田北平的故事。荆州田北平虽然富甲一方,但像貌奇丑,却阴差阳错地连娶了3个如花似玉的妻子,然而都嫌其丑陋,逃避净室,并题匾额为“奈何天”。田北平得仆人田义之助,焚券免债,输粮助边,救济军队及灾民,多有善行,故而感动了上帝,遣使把他变形为美男子。皇帝也因功封他为尚义君,3个妻子皆为诰命夫人,一门从此和谐。小说本事出自李渔《无声戏》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亦即《连城璧》第五回《美妇同遭花烛冤,村郎偏享温柔福》,主人公名阙里侯。后李渔自己又据此敷衍,作为传奇《奈何天》,改主人公名为阙素封,编为一部极富讽刺意义的以大团圆为结局的喜剧。小说《痴人福》就是根据传奇《奈何天》改编而成,故而处处留存有戏曲的痕迹。由于改编粗糙,所以《痴人福》作为小说显得线索杂乱,头绪纷繁,联络生硬,且人物都一出场便自报家门,叙述身世,故事情节进展也多从人物口中说出,戏曲色彩十分浓厚。同时,小说也承袭了传奇富于讽刺色彩、语言活泼生动、多用口语,以及李渔作品惯有的好发议论的特点,尚有可观之处。
滦州万善晖州昊禅师语录
六卷,清 昊说,性珍、寂宝等录,永潜序。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了宗见。依驹本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梵名Mu^la -sarva^stiva^da-vinaya 。凡五十卷。属小乘律部经典。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佛陀入灭后三百年初期,由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分出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所整编而成,系规定戒律之典籍。其内分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只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等八科,大多备载各戒法之制戒因缘。于汉译诸律本中,本律与十诵律最近似。其戒本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此外,其余与说一切有部有关之律本律文甚多。
戒德香经
佛说戒德香经,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说戒香普闻,胜于世间诸香。出杂阿含三十八。小乘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