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

- 姓名:张溥
- 别名:字天如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02年5月14日
- 逝世日期:1641年6月15日
- 民族族群:
张溥(1602年5月14日——1641年6月15日),明代诗文作家。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幼年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至六、七遍才停止,故名其读书之斋为“七录”。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时人称“娄东二张”。崇祯初成立复社,他是创始人和首领。他们以“兴复古学”、“务为实用”相号召。崇祯四年(1631)成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次年告假归家。他领导的复社,规模、声势甚大,“社集之日,胥闾之间,维舟六七里,平广可渡,一城出现,无不知有复社者”(《国表序》)。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复社,既是文社,也评议朝政,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而“执政大僚,由是恶之”。著有《七录斋集》15卷,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论文并无多少建树。他主张祖述六经,实际导致散文创作的干枯。集中如《房稿霜蚕》、《房稿香却敌》、《房稿文始经》之类较为古奥的作品,不过是捃摭古语,堆垛襞积,弄得意旨晦暗,似通非通,实为散文创作之大忌。但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如《五人墓碑记》却写得质朴亢爽。通过市民领袖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而英勇就义的事迹,着力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尚品质。作者为了突出这5位领袖的高风亮节,处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他能诗,抒写点情性而已,成就不高,如《送侯豫瞻北上》:“春气吴山早,风来水国初。社村今日酒,床笏旧时燕。燕子迎新舫,桃花奉板舆。尚持司马节,珍重佩金鱼。”诗学三唐,但功力与唐人难以比拟。他编纂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每集前有题辞,不失为一家之言。
张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思微定志经十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二者不淫,犯人妇女。三者不盗,取非义财。四者不欺,善恶反论。五者不醉,常思净行。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
伤寒杂病论
东汉杰出医学家张仲景撰著的中医书。又称《伤寒卒病论》。共16卷。约成书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为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原书共包括伤寒论治和杂病论治两部分。问世之后,很快散失,后经晋代王叔和等人搜集整理,编次为《伤寒论》(系原书中的伤寒论治部分)和《金匮要略方论》(系原书中的杂病论治部分)两本书,流传于世。
普济方
医方类著作。168卷。明朱橚等编。朱橚,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先封吴王,洪武十一年封为周王,死后谥“定”,后世称周定王。本书取古今方剂汇辑而成,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多人参与考定。成书于永乐四年(1406)。原书已佚,仅有残本。书成于明永乐四年 (1406)。曾于明永乐年间刊印出版,该刊本现仅存21卷;尚有明抄本35卷及清四库全书本及抄本。《四库全书》本将此书原168卷析编为426卷。因卷帙浩大,流传较少。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8—1959年间,据《四库全书》抄本铅印出版,传世方广。朱橚将古今方剂汇辑成编,自行订定并请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同考论之,成 《普济方》 168卷。尚作有宫词百章。本书现通行之426卷《四库全书》本。
原乡人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卷二)》。小说真实具体地抒写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爱国情愫。它着重叙述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幼年时他从奶奶那里得知自己是原乡人,从大海那边的原乡,坐船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发现原乡人都神奇、聪明、坚毅、沉着,令人钦慕不已。年事渐长,他从经常到大陆去经商的父亲那里得知,原乡就是中国,原乡人就是中国人,原乡和台湾一水之隔,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他从倾慕祖国的二哥那里受到真正启发;了解到原乡的真实情景。那里有美不胜收的古老文化,有赏心悦目的名山大川,还有决心抗战到底的父老兄弟。二哥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他在二哥的召唤和鼓舞下,也踏上了回归原乡的征途。这篇有长篇小说架构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它细致地描写了台湾人民的觉醒过程,自然亲切,层次清晰,质朴感人。作家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原乡人”的群象。以日本人的凶残剽悍、来反衬“原乡人”的善良淳朴,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1980年台湾文艺界把小说《原乡人》改编成传记影片,以纪念钟理和先生在文学事业中“震烁的,撼人心弦”的卓著贡献。
占察善恶业报经浅释
天竺三藏菩提灯 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上人于1971年应弟子之请开讲本经,惜未讲完。现就当时所存之录音带整理成文刊出。
介庵进禅师语录
《介庵进禅师语录》,十卷,清 悟进说,真理等编,附源流颂。收上堂、示众、小参、拈古、颂古、行实、机缘、问答、垂问、佛祖赞、自赞、法语、书问、偈颂、疏引、序跋、箴铭、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