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

- 姓名:戴名世
- 别名:字田有,一字褐夫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桐城
- 出生日期:1653.3.18
- 逝世日期:1713
- 民族族群:
戴名世(1653.3.18~1713),清代文学家。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忧庵。清顺治十年(1653)三月十八日生于安徽桐城,二十岁始“谋授徒以养亲”,二十八岁补县学生,三十三岁得选为贡生。翌年冬,入京师国子监,得以结交太学及京师诸名士,后多客游他方,足迹远涉燕赵、齐鲁、河洛、吴越等地。四十九岁,购置田宅于桐城南山,欲归隐。五十三岁,应顺天乡试,中第五十九名举人。五十七岁,会试中式第一,殿试一甲第二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五十九岁,获罪《南山集》案而入狱。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十日赴难于京师。早年往来于燕赵、齐鲁、河洛间,致力搜集明代史事遗书,遍访明故老传闻,拟著明史。后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多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中所载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朝代年号,被御史赵申乔参劾,戴名世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当时方孝标已死,亦被戮尸。
戴名世论文主张以“精、神、气”为第一要义,语言文字次之(《答张、伍两生书》)。他认为文章之所以能传神,关键在于“义理”(《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他与桐城派方苞交往甚密,论文主张对桐城派古文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名世文章以史论、史传、游记、序跋为主。他称自己的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时人,恐以言语获罪”。“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将欲入名山中,洗涤心神,多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起凡例”(《与刘大山书》)。他的史论言辞犀利,议论精辟。如《老子论》、《范增论》、《抚盗论》、《史论》等。名世最佳的散文首推史传文学与游记。史传文学如《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杨维岳传》、《左忠毅公传》等。或赞颂抗清义士,或歌颂入清隐居不仕,品节高尚的志士仁人,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风格“浩瀚纵横,雄浑悲壮”(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游记散文如《游天台山记》、《龙鼻泉记》、《雁荡记》等,“空灵超妙”(方宗城《桐城文录序》),文笔清丽生动。
他的咏史诗也很有特色。《古史诗箴》110首,分别题咏自远古到明末的人物、史实。《承畴降虏》写洪承畴降清。《维扬大节》咏史可法。《天下己任》咏顾炎武。《郑氏抗节》咏郑成功。显现了诗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诗风沉痛悲壮,激越奋励,充满郁勃不平之气,且长于议论。著有《南山集》、《古史诗箴》等。
戴名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好读书而求甚解
《好读书而求甚解》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部讲述如何阅读的作品,全名《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 《好读书而求甚解》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难点、读书的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书中观点精妙独到,实用有效,是提升阅读技巧、改善低效阅读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一百五十位天尊名号。世人上香祝启三清上圣等众神,至心归命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大真人,躬身忏谢,祈求诸神「校罪玄司之日,罪逐冰消;行灾紫府之时,灾随雾扫」。故名「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乌龙山·火焚少林寺
郑证因著,武侠小说,讲述了嵩山少林寺四僧为解救大侠朱德畴并护送他前往福建莆田,与各方势力展开争斗的故事。小说中,四僧在金陵遭遇重重困难,与武林好手及官兵交手,最终得到铁剑先生等人相助,成功救出朱德畴并赶赴福建少林寺。该书情节紧凑,武打场面精彩纷呈,是郑证因技击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徐志摩诗歌全集
《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徐志摩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暴发一般涌现出来。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
全家福
当代多幕话剧。老舍著。初载《收获》1959年第2期,作家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11月出版修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的《老舍剧作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的《老舍文集》第十二卷中,都收有《全家福》。剧本写旧社会的运输工人王仁利为饥寒所迫,离开北京到外地谋生。一个铁路警察侵吞了王仁利托其捎往家中的钱财,并谎言王已客死外乡。王的妻子李珍桂闻讯后痛苦不堪,后因生活无着,改嫁他人;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妓院,儿子流落入孤儿院。一家人流离失所,饱尝艰辛。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大跃进”时期,王仁利的女儿请求人民警察帮助她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母亲和父亲。终于经过人民警察的热心帮助、多方查找,王仁利一家又骨肉团聚了。剧本的主旨,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意在表明:“旧社会叫人民妻离子散,朝不保夕,新社会使人民不再含悲忍泪。”
东行三录
马建忠为清末洋务派要员,谙习洋务外交。此书即为其出使朝鲜时的闻见记录,同时详细记载了清朝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东行续录》一卷、《东行三录》一卷,为马氏所续书,内容同上。本标点本据民国年间排印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