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浩

邹浩
  • 姓名:邹浩
  • 别名:字志完,号道乡先生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060年11月13日
  • 逝世日期:1111年4月18日
  • 民族族群:

邹浩(1060年11月13日—1111年4月18日),字志完,号道乡先生,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元丰五年进士,调扬州教授,移颍昌府。元祐七年,苏颂荐为太常博士,御史来之邵论罢之,出为襄州州学教授。召对,擢右正言。上章劾章惇慢上不忠之罪,并言不当立贤妃刘氏为后,除名勒停,羁管新州。徽宗即位,召还,复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同修神宗朝国史。迁兵部侍郎,徙吏部,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江宁府,改知杭、越二州。蔡京用事,再谪衡州别驾,永州安置。明年,除名勒停,昭州居住。崇宁四年,移汉阳军居住。五年,放归常州。大观四年,复直龙图阁。政和元年以疾卒,年五十二。绍兴间,赐谥曰忠。邹浩受学于程颐,又笃信禅学,尝自言“儒释本不异,昧者自亲疏”(《偶书》),故其诗文多禅偈语。他为谏官时所上奏疏,往往色正辞严,深中时弊,如《上哲宗皇帝书》、《谏哲宗皇帝立刘后疏》、《论宰相章惇疏》诸篇,尽管其后因此屡遭贬斥废放,但也深为后人所称诵,李纲谓其文“高明闳远,温厚深醇,追古作者,有黼黻之文,有金石之声,有菽粟布帛之用”(《道乡邹公文集序》),清人王士禛亦称“古今仰之如泰山北斗”(《带经堂诗话》卷六)。擅长为诗,王士禛谓其古体诗似白居易,格律诗深稳,与叶梦得工力相似(《跋道乡文集》)。其古体如《秋蝇》讥刺奸人谗口,“期望秋风回,一扫无馀孽”,《范蠡冢》称颂范蠡兴越灭吴的功绩以及功成身退的先机,《除名》叙述自己屡遭贬斥而不悔的心态,都是一些声情并茂的佳作。近体如《闻正夫迁门下》,车若水称为“句句好,至今感动人”,“千古削不去”(《脚气集》)。邹浩的著述由其子邹柄、邹栩编为《道乡集》四十卷,南宋初曾镂板刊行。明、清时多次重刻,保存较为完好,现存有明成化六年刊本、正德七年刊本、道光十一年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二三二至一二四五录其诗十四卷。《全宋文》卷二八二五至二八四八收其文二十四卷。事迹见陈瓘《邹公墓志》(《道乡集》附录)、《宋史》卷三四五本传。元谢应芳编有《道乡先生年谱》一卷,清李兆洛也编有《道乡年谱》一卷。

邹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教童子法

教童子法

《教童子法》是专门论述启蒙教育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书中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系统的论述。如识字,王筠认为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来教。教日月二字,可告诉儿童天上的日月;教上下二字,可告诉学童在上在下的东西。纯体字教过再教合体字,也就是按会意、形声造的字,如“明”、“秧”等。先易后难,便于儿童接受。书中对小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也有独到之处。他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着实”。培养人才不能只讲“功名”,而应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旧时私塾教师多强迫儿童硬读死背诗书,甚而体罚,书中针对这种情况鲜明提出反对意见:“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王筠文学、文字学方面有很高造诣,不少见解对今天教学领域仍有启迪作用。

了明篇

了明篇

南宋宋先生述,毛日新编。毛日新序称其遇宋先生,将其亲授诗词编为《了明篇》。序撰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包括《遇真歌》、《解迷歌》、《和朗然子进道诗三十首》以及词22首。述修炼身中汞铅。论述气功甚简明,如介绍“神气相随”在炼功中的作用时说: “气随神, 神随气, 神气相随, 透入泥丸里。长把金关牢锁闭, 捉得金晶, 暗地添欢喜。下辛勤, 须发志, 十二时中, 莫把工夫弃。阴尽阳全神出体, 功行成时, 名列神仙位。”

续玄怪录译注

续玄怪录译注

唐朝甘肃陇西人李复言著, 有5卷本、10卷本、4卷本之说。今日所见本,是从《太平广记》中辑录,有34则故事。作者沿袭牛僧儒 《玄怪录》的创作思想,搜奇猎怪,将当时社会上盛传的罕闻趣事整理编写而成。文笔工丽,细致委婉,情节也时有巧思,跌宕起伏,其中寓有不少儆戒和讽谕。有些作品引起近代学者的强烈兴趣。如《辛公平》,章士钊认为这篇小说是“顺宗被弑之幸存史迹”,是研究唐朝“永贞革新”和“甘露之变”的重要史料。198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姜云、宋平的 《续玄怪录》校注本。

现成话

现成话

《现成话》一卷,清罗喦撰,案喦字友山,一字品山,鄞县人。康煕三十八年,尝代父戍边,鄞志孝义,有传。此书有张寿镛《四明丛书》苐二集刻本,多系五七言古今体诗。此罗喦的《现成话》,实为“现成诗”,收录其业已写成之诗。此“现成话”之说,亦取其“已有、已成”之意。

南湖集

南湖集

诗词别集。十卷,包括诗九卷、词一卷。宋张镃撰。张集在宋诸目录著作中皆无记载,镃早有《南湖集》之名目,故杨万里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曾为此集作序。宋末元初,方回为《南湖集》作跋云:近得其前集二十五卷,三千馀首,嘉定庚午(1210年)自序,盖所谓得“活法”于诚斋者。从方回之跋,可知《南湖集》最初编定时间及张镃诗作之多。明初书录中始见著录《南湖集》。《文渊阁书目》与《箓竹堂书目》并载《南湖集》五册,不知是否方回所见二十五卷本。但此后张集便沉没无闻。张镃之诗、词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之中,四库馆臣加以采掇裒次,以类相从,厘为十卷,得诗一千一十七首、词七十八阕,编为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鲍廷博刊《南湖集》十卷、《附录》三卷,其中诗词文亦自《永乐大典》中辑得,附录为遗文一卷、碑刻一卷、逸事一卷,有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大悲忏法

大悲忏法

全一卷。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编集。又作出像大悲忏法、大悲心咒忏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乃知礼依据伽梵达磨所译之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内容叙述千手观音之忏法。系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持之忏仪作法。谓虔信千手观音,不仅可消灾得福,死后且可往生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