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

- 姓名:曲波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山东省黄县枣林庄
- 出生日期:1923年2月22日
- 逝世日期:2002年6月27日
- 民族族群:
曲波(1923年2月22日—2002年6月27日),当代著名作家。1923年2月22日生于山东省黄县枣林庄一个贫农家庭。八岁入小学,十六岁参加八路军,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初在胶东五支队政治部国防剧团当宣传员,后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青年干事、组织干事、组织股长等职。1943年4月入胶东抗大学习。1944年夏任胶东军区前线报社记者。是年冬,调作战部队,历任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1950年因重伤转业到工业部门,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现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文学活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为了反映和指导当时的斗争,曾利用课余时间写了两个剧本,即以动员“空舍清野”为题材的《麦收之后》和以开展对敌政治攻势和敌占区群众工作为题材的《排难除害》,均由抗大学员排练演出。由于作者长期生活在革命队伍里,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并亲自参加过北满林海雪原的剿匪斗争,人民群众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深深地激励着他,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为了歌颂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及英勇的战友,他于1955年2月正式动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56年8月写成了长达40万字的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作家出版社)。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少剑波、杨子荣及小分队战士们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大无畏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作品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传奇式的故事情节、章回体的形式以及民间故事式的群众语言,艺术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剿匪斗争,在继承和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上有一定的成就。小说出版后,已被改编为话剧、电影、京剧,深受读者欢迎,同时被译成越南、蒙古等国文字。此后,曲波一直坚持业余创作。其它作品有:短篇小说《热处理》(《人民文学》1958年2月号)、《争吵》(《处女地》1958年5月号);长篇小说《山呼海啸》(197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这部长篇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一个主力连在根据地县委领导下,和当地民兵紧密配合,全歼日寇和汉奸的艰苦曲折的斗争故事。同年还发表了反映解放军医务人员生活和斗争的长篇《戎萼碑》(1977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狂飙曲》(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曲波及其家属因反对江青而惨遭迫害,直至1978年夏才平反昭雪。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同年出版长篇小说《桥隆飙》。这部长篇以抗日战争初期的山东沿海地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带有草莽英雄色彩的农民起义首领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他从自发的革命斗争到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曲折复杂的过程。1982年3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散文《观画思人祭》。1982年9月,创作散文《丝丝故乡情》。1982年10月,在北京接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沃克。1983年12月28日,创作散文《十天老友》。1983年1月,在《胶东文学》第1期发表《丝丝故乡情》。1983年2月,离休。1983年4月,在《世界文学》第2期发表《十天老友》。1983年6月,在《山西文学》第6期发表散文《卑中情——我的第一篇小说〈林海雪原〉》。1983年,发表散文《遥寄扶桑故友》。1984年4月5日,创作散文《义情思》。1984年7月,在《天津日报·文艺》发表《义情思》。1985年1月15日,创作散文《清水流香》。1985年6月,在《鸭绿江》发表《清水流香》。1994年1月20日,创作散文《澳洲遥祭洛兄》。1994年5月,在《中篇小说选刊》第3期发表《澳洲遥祭洛兄》。2000年,创作《回忆与遐想》。2002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
曲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十万分之一的偶然
中篇小说。作者松本清张。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因为极小的偶然性而存在着的,更何况一个人的命运。一九八〇年十月,一张在报上登出的车祸照片,引起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关注。这张摄人心魄的照片,抓拍到了高速公路上车祸发生一刹那的所有可怖景象,被媒体称为“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才能抓拍到的鬼神之作”。其真实到逼仄的画面,仿佛将每个观者吸入灾难的现场,令人唏嘘。然而,看着照片中正遭受烈火噬咬的未婚妻的惨状,沼井正平的心中只有哀伤和绝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沼井对照片中的事故产生了一丝怀疑。这场天降之灾,究竟是神灵的捉弄,还是恶鬼的诡计?照片的背后,隐藏着几无破绽的黑暗阴谋。悬疑宗师松本清张,发挥宗师级的奇思妙想,挑战可能性仅有十万分之一的超离奇事件。
青纱帐
王统照撰。收入散文集《青纱帐》(上海生活书店1936.10)。作品围绕极富魅力的“青纱帐”何以变成了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而展开层层深入的描叙议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青纱帐曾经给人以慷慨的恩惠,它有着“雄伟壮丽的姿态”、“满布着新鲜的生机”,它的产量高、用途广,真可谓“粒粒珊瑚珠,节节琅玕玉”,向来为农民所钟爱。可是,“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早已使农村变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民不聊生、匪患出没,青纱帐成了土匪烧杀抢掠的天然的隐蔽地,竟带给人们以莫大的恐惧。然而,物极必反,作者借谈青纱帐“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预示了革命风暴的必将来临。文章构思巧妙,欲抑先扬,文势起伏而收束集中,兼以描叙传神,议论形象,文字清新而又峭拔,可谓声情并茂之作。
日涉编
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不载闰月是为疏漏。《四库存目》为内府藏本。
洞渊集
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长筌子撰。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至一书》上下各三十六篇,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余首,其《至一书》多引老庄之言,阐述道德重玄之旨,大抵上篇言冥漠幽旷,虚寂自然之道,下篇则言清静无为,治世修身之德。谓大道重玄照旷,谓之混冥,化生品物,应感群情,为天地之父母,万物之灵枢,阴刚之纲纪,「今古无穷而常自然」。又称:「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正」:清心寡欲,「惊畏防患,是为保身全真尽年之道也」。其文赋多抒写避世隐居,逍遥林泉之闲情逸趣。感叹功名皆梦幻,人间是苦海,不如弃世修真,排斥浮华,荡涤情爱。「内抱虚无,外绝非是,人世顿捐,饱诸玄旨」,又论明心见性,内炼金丹之要。谓达者居尘出尘,在欲无欲,「触目尽皆法界,何方不是禅那」。其说颇似禅僧。全书笔调清雅而苦叹良多,作者盖为金末乱世中弃儒学而遁入玄门者。
元诗纪事
四十五卷。清陈衍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纪事》似为完稿,亦未见刊本。陈衍有虑于此,故于光绪间即着手于《元诗纪事》的编纂。此书为元诗诗评汇编。凡二十四卷,为初编本。所收之诗,共六百零三人,附歌颂谣谚、杂语等五十二首。此集有光绪间铅字本。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足本,凡四十五卷。收元八百余人的诗作或断句。此书卷首有光绪十二年(1888)陈衍自序、凡例。卷一为元文宗、顺帝,卷二为顺帝太子,卷三至二十七大体以时间为序,收入数百元代诗人及作品,卷二十八为割据者,卷二十九为流贼,卷三十为金代遗老,卷三十一为宋代遗老,卷三十二为元代诗人。卷三十三为道流,卷三十四为释子,卷三十五为宫掖,卷三十六为闺阁,卷三十七为女冠,卷三十八为尼姑,卷三十九为妓女,卷四十为藩属,卷四十一为无名氏,卷四十二为乩,卷四十三为仙神鬼怪,卷四十四为梦,卷四十五为歌颂铭谣等。是书对研究元诗极有裨益。有民国《国学基本丛书》、《万有文库》丛书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台湾诗乘
近代诗话。6卷。连横著。初版本不详。1960年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编印。卷首有苏镜潭《序》、作者《自序》、陈其采题诗。卷后附刊连横《台湾诗荟杂文钞》。该书著于民国初年。评介范围仅限于明末至民初台湾籍诗人及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大陆诗人。全书6卷按时间顺序编次。卷1为明末清初卷,评介郑成功、沈斯庵等人。卷2为康熙、雍正、乾隆卷,评介蓝鹿洲等人。卷3为嘉庆、道光卷,评介姚莹等人。卷4为咸丰、同治卷,评介徐星溪等人。卷5为光绪卷,评介丘逢甲、许南英等人。卷6为清末民初卷,评介林资修、王松等人。它保留了有清一代台湾诗坛的史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苏镜潭《序》称该书旨在“昌明诗教于边陲僻处之区”。作者《自序》也自谓:“余撰此编,亦本斯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