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

熊佛西
  • 姓名:熊佛西
  • 别名:熊福禧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丰城人
  • 出生日期:1900年
  • 逝世日期:1965年6月15日
  • 民族族群:

熊佛西(1900年—1965年6月15日),原名熊福禧,字化侬。笔名有沸西、佛、戏子、向君等。江西丰城人。在汉口读中学时,参加演出文明戏《吴三桂》,编过幕表戏《徐锡麟》。1921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文学研究会和民众戏剧社,提倡学校戏剧运动,创作话剧《这是谁的错》、《新人的生活》等,后编集为《青春底悲哀》出版。这些剧作或写家庭婚姻问题,或写劳资纠纷,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民主精神。1923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戏剧、文学,获硕士学位。创作剧本《甲子这一天》、《一片爱国心》、《洋状元》等,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三幕剧《一片爱国心》谴责了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为,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犯民族主权的强烈反帝意识。剧本曾在北京、天津等地演出四百多场而不衰。1926年秋回国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主任兼教授等,讲授戏剧概论、戏剧原理等课,还参加中国戏剧剧社。1929年主编《戏剧与文艺》。1930年主编《晨报》副刊《剧刊》,并协助组织北平小剧院,定期举行公演。先后创作揭露军阀黑暗统治的独幕剧《王三》和《兰芝与仲卿》等,还出版《佛西论剧》与《写剧原理》。1932年赴河北省定县搞农村戏剧大众化实验,任农民剧场主任。创作有三幕剧《屠户》、《牛》、《过渡》等。1938年任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1939年至1942年在重庆主编《戏剧岗位》。1941年任戏剧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央青年剧社社长,创作长篇小说《铁苗》。1942年在桂林主编《文学创作》,1944年主编《当代文艺》。这个时期创作多幕话剧《中华民族的子孙》、《袁世凯》、《害群之马》,独幕剧《搜查》、《人与傀儡》和《囤积》等,大多收入《佛西抗战戏剧集》中。这些剧本反映抗战生活,对于鼓舞群众斗志有一定作用。1945年回到上海,任实验戏剧学校研究系主任、校长,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1948年12月,与陈白尘等组成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为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戏剧电影协会主席。创作有四幕话剧《上海滩的春天》。一生共创作剧本四十余个,宣扬了爱国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促进了我国现代戏剧文学的诞生和话剧创作的发展,是一位勤奋的剧作家。其作品精炼、单纯,故事生动,动作性强,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猜你喜欢的书

镜子之家

镜子之家

《镜子之家》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东京和纽约展开的。描写四个青年:一个是公司职员、一个是拳击手、一个是演员、一个是画家,通过这四个青年与镜子这个女子为媒介,展现了一幅巡游现代地狱的图景。现代的地狱,必须是都市的。所有小故事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东京和纽约。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

中国首部数学译著。共十五卷。前六卷为明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成书于1607年。后九卷为清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成书于1858年。该书据克拉维斯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译出。前六卷有基本概念、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比例线段、相似形等,几乎含现今平面几何的全部内容。这是一部翻译质量极高的译作,由于“几何”含有多少之意且与拉丁文Geometria之“Geo”音暗合,故名“几何原本”。在翻译中,作者“反复展转求合本书之意”,译名从无到有,边译边创,因而许多名词与术语如点、直线、曲线、平行线、角、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外切等译名十分贴切,不仅沿用至今而且影响到日本、朝鲜。书中从定义、公理出发,按形式逻辑编排内容的形式及演绎推理的证明方法为我国传统数学注入活力。作者自著《勾股义》就冀图以这种方法对古代勾股算术加以严格论证,其思想在杜知耕《数学钥》中也有明显反映。该书的问世为古典数学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后九卷除含立体几何知识外,还包含辗转相除法,连比、不可公度量理论、初等数论等内容。翻译质量也很高,仍以“几何原本”命名。由于微积分同时传入,其影响不如前六卷。1865年曾国藩主持发行了全书完整的校订本,该书才得以全帧。

武林藏书录

武林藏书录

藏书史著作。丁申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丁氏嘉惠堂自刻本,1957年12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丁氏原刻本排印。武林为杭州别称,起于宋代。丁申(?—1880),字竹舟,浙江杭州人,与其弟丁丙有“双丁”之名。咸同间,“双丁”见文澜阁《四库全书》零落满地,深夜潜身诣阁,从灰焚中尽力抢救,并出资补钞,文澜阁书得以恢复原貌。家有八千卷楼,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又于乡贤著作悉心搜求,合编《国朝杭郡诗三辑》100卷,为杭郡一大地方文献。本书共3卷,卷首、卷末各1卷。卷首记文澜阁始末,卷上为杭州宋至清代官家藏书、刻书、采书及地方进书概况,并载当地藏置的版刻目录。卷中、卷下列杭州历代藏书故实,起于三国时吴国范平,止于清代朱学勤,共68家。卷末载侨居杭州的藏书家周密、鲍廷博等6家,并附释道经版,上乘院、灵隐经藏、吴山火德庙道藏4条。杭州自宋代已为文化中心,至清代藏书、刻书风气更盛。本书保存了杭州地区文献史料,对研究目录、版本及文化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易音

易音

三卷,明清之际顾炎武撰。此书为顾氏《音学五书》之一。《五书》经三十年五易其稿而成,自言“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约)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他发现“卜筮之辞,多用音和,以便人之玩诵”。全书以彖辞、爻辞、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杂卦为序,就古人文章韵脚以求古人韵部,如《师》六五爻辞“长子师师(六脂)弟子舆尸(六脂)”《小畜》上九爻辞“既雨(九麌)既处(八语)”之类。炎武为清代音韵学鼻祖,他继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破宋吴棫叶音之说,探求古本音,为后来江(永)、戴(震)、王(念孙、引之)、段(玉裁)建立有系统条例的文字语言学奠立基础。收入阮元学海堂《皇清经解》卷五至七。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格拉底》钱智修著。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雕刻师家庭,曾受过哲学教养,喜欢研讨人生处世问题。环绕在他周围的都是一些反对雅典民主政体,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小集团。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生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认识普通的道德规范和公共福利,在他看来,美德和知识是同一样东西。他好以这种道德观去向别人进行“精神治疗”,凡与他意见不合的就会遭他破口大骂,因此树敌甚多,积怨甚广,最后被人控以冒渎国家之神,蛊惑青年之罪判处死刑,在狱中服毒自杀。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诸人的纪录中。

三弥底部论

三弥底部论

三卷。失译人名,大意破我人知见,明中阴不无,而文不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