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通门

- 姓名:牧云通门
- 俗姓:张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常熟人
- 出生日期:1599
- 逝世日期:1671
- 民族族群:
牧云通门(1599~1671),明代临济宗僧。江苏常熟人,俗姓张。号牧云,世称牧云通门禅师。礼谒虞山兴福寺洞闻为师,依其出家。初参谒无异元来,后至金粟寺参谒密云圆悟,得其心印,掌管记室多年,从学者数以千计。万历八年(1580)出住浙江嘉兴古南禅院,历住栖真、梅溪、兴福、极乐、鹤林、天童景德诸名刹,后辞归隐遁十余载,居无定所,清康熙十年示寂于石湖静室,世寿七十三。师博通外学,能诗文,擅长书绘,颇有魏晋古风。著有牧云和尚语录二十卷、牧云和尚七会余录六卷。[五灯会元续略卷八、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七]
牧云(约1598~1671)原法名契门,追随密云禅师后改名通门,号樗叟,江苏常熟人,俗姓张氏。他二十岁即出家,一心修行向学。受具足戒(佛教名词,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和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后,即游方参学。
二十七岁那年,牧云投在海盐金粟寺密云圆悟座下,勤苦参究、若有所得。密云禅师是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的临济宗大师,一日,牧云随密云禅师上天童寺。路上,密云禅师命他在万松关前题偈,牧云随口而出:“古路松阴廿里长,过时谁觉骨清凉。”密云禅师听了便说:“下句可改为‘过时谁不骨清凉’?” 牧云若有所悟。 接下来,牧云又奉命就活眼泉作偈,却一时答不上来,被密云禅师打了一掌。他回到居舍百般思索,偶然停笔之间,不经意用右手触摸了一下左臂,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禅机顿发,当下便契悟了密云禅师打他一掌、说他“未知落处”之妙旨。于是欢喜踊跃地来到丈室,向密云禅师如实通报了自己之所悟。
正是牧云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佛精神感动了密云禅师,不久便将衣法和拂子交付给了他。从此以后,牧云多年追随大师左右,被列入密云圆悟十二位嗣法弟子之中,后成为临济宗六十八世。
牧云四十二岁那年,接替密云圆悟禅师住持梅里古南禅院。两年后,密云禅师在海盐金粟寺圆寂,牧云遂为临济宗的中坚,他诣力精深,德行高妙,会世鼎革,使得儒门淡泊之士纷纷来此赴法会,古南禅院一时学徒云集,“岁时礼诵,鱼梵之音常响彻于十里之外”(《梅里志》),成为嘉兴名刹。
牧云禅师生性儒雅,喜欢与士大夫交往,梅里镇上的王庭、周筼、朱彝尊等许多名流和他均有文字缘,钱谦益赞其为“诗僧”。康熙四十八年,浙江大饥,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年迈的朱彝尊在古南禅院设立施粥厂,并自撰对联:“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牧云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深得当地灾民的爱戴,古南寺的香火为此更旺。
多年后,牧云禅师离开古南寺住持天童寺,末后又引退闲居在寺院,此前曾应信众哀请,升座说偈,云:“山僧一向说禅,而今口似木橛。为问以何因缘,年往精神销歇。齿落发白血枯,岂可不知时节。因而谢事天童,来到鹤林守拙。日用无别修行,一句阿弥陀佛。……”明末清初,临济宗内天童与三峰两派发生激烈争吵,牧云参与其中,倾向于密云禅师的天童一派。康熙辛亥年(1671)十一月,牧云禅师圆寂,享年七十三岁。
据牧云自述:本族世无显宦,亦无失德之人。他学有素养,勤于写作,有一首《端午示众》的诗很有情趣:“五月五,端阳节,心月浴主作禅悦。角黍虽然没得尝,杜田米饭须防噎。放下箸,肚已饱,当午日轮正杲杲。拈来蒲剑斩蛇头,闲看儿童斗百草。”他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一生著述颇丰。有《懒斋别集》、《懒斋后集》、《病游游刃》、《宗本投机颂》等传世,其中由行玮等编的《牧云和尚七会语录》六卷和毛晋编的《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十四卷被收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汉文大藏经《嘉兴藏》。
由梅里诗人沈爱莲、许灿编的《梅里诗辑》收入牧云禅师的诗作十七首,其中有一首《夏日次韵酬周青士》云:“茭芦水际自相依,老疾经年见客稀。念子殷勤歌箧草,呼童篱落扫苔衣。林泉聊寓从吾好,文字生憎与世违。午梵西斋幽鸟下,竹荫蒲生两忘机。”
猜你喜欢的书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理智与情感》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该作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边疆地理著作。清傅恒奉敕修,褚廷璋纂,英廉(1707—1783)增纂。四十八卷,首四卷。恒有《皇清职贡图》已著录。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长洲(今苏州)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英廉姓冯氏,汉军镶黄旗人。雍正举人,官至汉大学士,署直隶总督。此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56)纂成,四十七年增纂约六十六万余字,首四卷为天章,列康熙、乾隆等有关西域题咏、统论等。正文图考三卷,新图二十一幅,前代旧图十二,每图后均有文字说明。列表二卷,上起秦汉,下至元明,并以明国土分合、建置沿革为据。晷度二卷,以古法定其经纬度。疆域十二卷,分四路叙:安西南路,嘉峪关外州县隶属;安西北路,哈密至镇西府迪化州;天山北路,库尔喀喇乌苏至塔尔巴哈台伊犁;天山南路,关展至和阗诸回部。山四卷、水五卷、官制二卷、兵防一卷、屯政二卷、贡赋、钱法、学校各一卷、封爵二卷、风俗、音乐各一卷、服物二卷、土产一卷、藩属三卷、杂录二卷,记流沙尤详。为新疆第一部官修通志,记“武功”较详,其他所记也皆具史料价值。专列音乐一卷,为古今志书所罕见。疆域志所述亦详,对考证新疆历代沿革有较大价值。有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四库全书》本,光绪铅印大字本,台北《中华史地名著丛刊》本。
泪珠缘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6集96回,另“楔子”1回。天虚我生(陈蝶仙)著。初集、2集32回本有两种本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观报馆(杭州)铅印本;同年四月萃利公司(杭州)铅印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再版)。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萃利公司出版初集至4集64回铅印本。卷首有何春旭《弁言》2篇以及何春楙(懒鹤)、赵组章(冕英)、陈蝶仙、朱素仙(澹香)诸人题诗若干首。卷末附作者《自跋》及金振铎(懒盒)、华亭一鹤(梦石)、汪大可评论各1篇。小说主要叙述杭州宦门之后秦宝珠及其亲友的情缘故事。以“缘”字牵引出秦府第四代儿女的情怀,反映出清末大家庭的盛衰。书中描写人物众多,以秦氏宗族为主,旁及姻亲故旧宾朋闲客童仆奴婢等,人物·性格突出,生动刻画出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六艺论
东汉郑玄著。《六艺论》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皆著录为1卷,分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特征及其传授的渊源。其中《论诗》云:“诗者,弦歌讽喻之声也。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奸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谏者希,情志不通,故作诗者以诵其美而讥其过。”(见孔颖达《毛诗正义·〈诗谱序〉正义》引)指出诗歌艺术有讽喻劝诫、疏通情志的审美教化功能。原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往生讲式
一卷。也被称为《往生讲私记》、《阿弥陀讲式》。永观撰。承历三年(1709)之作。记录了往生讲的顺序、法则、讲说内容。往生讲在东山禅林寺(永观堂),当初每十斋日,后来每月十五日修。首先,在道场的西壁上安置着来迎引摄姿态的阿弥陀佛像,与导师(讲师)的入堂一起由式众唱歌颂,在供奉着香和华的情况下,讲众与本尊相对而坐。接着,在奉读表白屏风文,推荐诸善神后,将修修发菩提心门、忏悔业拉门、随喜善根门、念佛往生门、赞欢极乐门、因圆果满门、回向功德门七门的讲筵。其中,由第一、二、三门说明的发心、忏悔、随喜等动作,成为第四门明示的一心称念的念佛的前提,成为基础。另一方面,第五、六门在第四门设置了使讲众心中确立的决定往生心更加坚固的设施,讲众在宗教氛围中反复礼拜、十念,以发出菩提心、临终时的圣众迎接和祈求净土往生的回向而结束。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1卷,隋阇那崛多等译。编号一三五四。